群体性孤独
出版信息
[美] 雪莉·特克尔 / 周逵、刘菁荆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4-3-1 / CNY 66.9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编辑推荐]
☆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美]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 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
☆ 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
目录
各方赞誉 /I
推荐序 /V
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
作者序 / IX
转折点
引 言 /001
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第1章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025
电子宠物改变了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他们在养育“拓麻歌子”的过程中,付出过爱,也感受到爱的回报。当这些电子宠物“死去”时,孩子们会体验到失去亲人般的悲伤。在他们心里,这些电子宠物也是值得怀念的“生命”。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 :涉足情感地带 /039
人们可以与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倒拎测试”告诉我们,人们可以随意地倒拎着“芭比”,但却不会这样对待真正的小动物,而倒拎“菲比”机器人超过 30 秒,人们就会有负罪感。我们本以为只有人才能涉足情感地带,实际上,机器人对此也很在行。
第3章 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059
孩子们忘不了跟他们一起长大的那个“泰迪熊”,因为它会唤起人们的童年记忆。而对于朝夕相伴的那个机器人“爱宝”,人们更无法割舍,因为它还会唤起人们对机器人童年的记忆。对于孩子们来说,“爱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胜过一切”。
第4章 魅力无限的“真宝”:你是它唯一的关注 /075
机器人“真宝”不会发脾气,做事守规矩,并一心一意地围着你转。而现实中的保姆尽管有时更加贴心,但她们也有她们自己的事儿。孩子们开始可能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到机器人身上,但最后他们却与机器人建立了真实的关系。
第5章 社交高手“凯斯麦特”:你爱它,它也爱你 /091
“凯斯麦特”是能通过社交互动而进行学习的机器人,它拥有一套“情感”系统,知道在交谈中怎样应对自如,并与人建立亲切感。通过“关爱”,孩子们不但可以向机器人释放他们内心的苦闷,还渴望与机器人发展一段真实的情感。
第6章 能治病的“帕罗”:半个心理医生 /113
“帕罗”是“最具治疗性”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所唤起的“倾诉欲”,只有一半儿的疗效,只有让真正的人与它们一起工作,才能收获另一半儿疗效。机器人的情绪表达,也许是“作秀”,可我们还能找回无可替代的亲密关系吗?
第7章 拥抱“机器人时代”: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137
机器人能为我们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儿。机器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让它们有了像人一样的思想和灵魂。因此,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将人们从“虚拟”拉回到“现实”的“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161
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网络上,从而获得自我的新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种状态是“双重体验”:人们能够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第三种状态是“多任务处理”:人们由于可同时处理多种事情而赢得了更多时间。
第9章 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183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永远在线”状态,他们期待着被“打扰”。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对“分开”的理解,也让年轻人失去了“独处”的机会。通过游戏,人们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重新塑造一个比现实更为完美的“第二人生”。
第10章 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199
发短信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并且可以通过细心斟酌而展现出一个期望的自我。但虚拟空间对“道歉”等现实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打电话意味着你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着一种“交谈”能力。声音传递情感,我们却巴不得让声音在生活中消失。
第11章 削弱与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221
通过“演练”和“实践”,《第二人生》也可以与现实的人生相差无几。如果游戏里的角色跟现实中的人完全不同,也不能称之为“背叛”。虚拟人生也许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勇敢地去改变自我。有些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可从游戏中获得满足。
第12章 真情告白:网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开“孤独” /241
有些人会选择去“自白网站”排解孤独。人们宁愿在网上对着陌生人忏悔和释放情感,也不愿意直接面对你所伤害的人给他一个真正的道歉。实际上,网上告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人们只是为了感觉良好而用“分享”避开“孤独”
第13章 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255
“手机在身”让孩子们拥有了安全感,但孩子们生怕漏掉任何一条重要信息。网上友情容易获得,但这种亲密关系也存在着随时失去的风险。在网上,人们既无法抗拒“偷窥”的诱惑,又担心被他人“偷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焦虑。
第14章 年轻人的怀旧情结:网络世界不是“瓦尔登湖 2.0” /281
独一无二的关注真好!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写信、打电话或面对面聊天,他们喜欢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网络上的“表演”很累人,他们已经厌倦了,他们渴望靠近真实的感觉。年轻人越来越怀念那些正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们心里,手机和网络世界不是可以“逃离”的另一个“瓦尔登湖”。
结 语 /297
不可或缺的对话
后 记 /317
家书的意义
译者后记/327
数字时代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