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演讲 | 崔宝秋
演讲 | 崔宝秋
责编 | 胡巍巍
出品 | CSND(ID:CSDNnews )
6月27日,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出席第十四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并发表《小米 AIoT 的创新发展与开源》的主题演讲。
崔宝秋坦言,这是国内受邀会议中,他最喜欢的一个会议。这也是他连续多年参加的一个会议,随着小米架构的调整和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他的肩上挑起了更重的使命。
此外,小米公司很快就要搬到占地22万平米的小米科技园。令人期待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
那么,本次演讲中,对于AIoT的当下和未来,他是如何看待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CSDN整理并经崔宝秋确认后发布。
“手机+AIoT”是小米的双引擎战略
小米于2010年创立,雷总以做手机起家。2014年,雷总开始把小米在手机上的一些成功模式,复制到更多领域。那时,小米开始布局IoT,开始孵化、投资很多生态链企业。
2016年,随着AI的兴起,小米开始大力投入人工智能。
2019年1月,雷总正式把AIoT提升为小米双引擎战略之一,“手机+AIoT”变成小米未来5-10年的最核心的一个战略,即双引擎。未来5年,小米将投入100亿人民币All in AIoT。
为什么“AIoT”一词诞生在中国?
如果说IoT这个词,是在1999年、或者更早在美国出现的话,“AIoT这个词应该出自于中国,我简单地搜索了一下之后发现,2017年开始出现AIoT这个词,在中国。
当时阿里、小米都在谈AIoT,而再往前AIoT这个词,代表着其他含义。
为什么这个词出现在中国?
第一,AI在中国非常火,中国是两大AI超级大国之一;第二,IoT也是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和智能设备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的技术方向,所以AIoT这个词出现在中国不足为奇。
前段时间,我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做了一个关于AIoT的分享,讲到了AIoT的应用。
工业互联网、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慧社区、车载、可穿戴等都是AIoT的应用之地。那么,小米为什么要做AIoT?因为,我们不做非常可惜,就像我们不做AI非常可惜一样。
小米投入AIoT的三大原因
第一,小米有能力做智能硬件,有很多硬设计、制造、推广的能力,小米亦是有着很强硬件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即雷总所称的“铁人三项“公司。
第二,过去几年,我们在小米推动大数据、推动开源。大数据是小米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有各种设备。这些设备给小米带来丰富多样的大数据,在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小米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价值,为用户提供各种智能的服务和个性化贴心的服务。
第三,小米生态链的广深布局,在内部也也被称为“竹林模式“。竹林模式有两个特点:野蛮生长,快速蔓延。竹林中每一根竹子就像一个生态链企业,每一颗竹笋就像一款生态链产品。故此,当下小米AIoT在全世界都很领先。比如小爱同学,它已经内置于智能音箱、手机、电视等智能设备。
再往外延,很多智能设备都可以被小爱同学控制,小爱同学和这些智能设备构成了小米的AIoT的布局。未来,小爱同学将会成为小米的AI能力系统和AIoT控制中心。
过去几年,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布局发展速度,远超五年前雷总给团队的预期,今天我们已经接入设备数超过2000多种,合作伙伴有1300多家。
当下,小米AIoT平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平台。目前,全球联网设备数已经有1.71亿台,这个设备数不包括小米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如果加上这些设备,小米在全球则有数亿台联网设备。综上,这些全球的小米智能设备,构成了小米未来打造AI赋能的万物互联物联网的基础。
小米要打造AIoT是什么?
小米要打造的AIoT,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AI能力系统,今天很多企业讲全屋智能。而我们在小米推的是无处不在的智能。
谈到IoT,小米用过不同的词:生态链、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设备等。
未来,小米的AI能力,可以让用户获取无处不在的内容与服务。今天在家中,一句话可以搞定很多事情,未来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唤醒智能设备。
小米AIoT打法非常简单,可以简称为“1+4+X”,“1”是小米的智能手机。到今天为止,智能手机仍然是人工智能的最大的平台,“4”是小米自研品牌的几个重要智能产品,包括路由器、智能音箱、电视和笔记本电脑,“X”这个数字则代表更大的未知,代表着小米赋能的生态链的智能产品。
AIoT和开源什么关系?
开源是我加入小米七年多来,一直在推的工程师文化。小米早年是一家创业公司,2018年上市,从铁人三项、云计算、大数据,到AI和AIoT,开源无处不在,开源已是小米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基因。
到今天为止,小米已经有两万多员工,很多人都参与了开源这个全球的运动。2018年6月28日,小米在第十三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高峰论坛上,正式开源了小米MACE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2019年,我们推出小米的第9个HBase Committer,2019年还开源了Kaldi模型到ONNX模型的转换工具Kaldi-ONNX,Kaldi是语音识别领域一个应用广泛的开源框架,研究者或开发人员可以利用Kaldi训练出效果很好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语音识别(ASR)模型。
开源,在AI时代意味着什么?去年,围绕AI,我开始倡议广义的开源,也就是不仅鼓励代码的开源,还要鼓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有了开源可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提倡更加开放的开源。近几年来,在开源领域逐渐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某些“统治”了重大开源项目的AI巨头或互联网巨头,在这些开源项目上慢慢形成一个寡头垄断的局势,这些项目的代码虽然是开源的,但项目管理本身并非真正的开放。这些企业在开源项目的管理上不够公平、开放,也因此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在参与这个项目上变得非常困难。
在AIoT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提倡广义的开源和更加开放的开源。在云计算、大数据、AI每个领域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开源。今天所有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很多都是建立在开源软件基础上的,大数据和AI领域更是如此。在AIoT时代,围绕A(AI)、B(大数据)、C(云计算),小米必须继续深度拥抱开源、以及开放自己的A、B、C能力。
小米的AIoT,从云到边到端也都离不开开源。小米是一家个人智能设备公司,端上的AI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不管是从云到端、还是在边上,小米都需要深度拥抱开源。
几个例子:小米Cloud-ML在2016年开始深度布局AI后,小米通过利用开源软件快速打造的云上的机器学习平台,今天该平台在小米内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018年6月28日,我们发布了MACE。MACE现今已成为小米内部首选深度学习推理框架,在业界有很强的影响力。最近MACE还获得了贵阳大数据博览会的优秀项目奖。
此外,我呼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OpenBase,一个开放的中文知识图谱项目。知识图谱是一种特殊的大数据,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知识图谱。
另外,在Apache HBase这个项目的参与和贡献上,小米打造了一个拥抱开源的经典案例。截止2018年,小米HBase团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队伍之一,2018年,小米一个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贡献就接近全球整个社区所有贡献的四分之一。而小米内部自研两年多的KV系统Pegasus,从2017年开源后,在业界影响力逐渐加大,目前在小米公司内部已经得到全面使用,填补了很多HBase不能很好支持的场景。
开源和开放密不可分
开源与开放是分不开的。2018年,在小米的内部开发者大会上,我曾讲过,AI的竞争最终将是开放生态的竞争。小米是一家开放的公司,是一家推崇共享精神的公司,小米的AIoT生态必须开放,开放中不仅有软件的开源、还有系统的开放、API接口的开放、标准的开放,围绕这些小米会连接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连接软、硬件开发商。
AIoT是小米至关重要的战略,开源在这个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会继续大力拥抱开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开源的技术,通过小米的布局,更早、更快地实现小米的梦想,也就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End】
比写代码更重要的是抓住下一个技术风口,6月技术福利,BTA大牛带你一起探索未来的技术方向。
机器学习、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热门领域的大牛们都在关注什么?企业落地实践经验有哪些?
扫码参与活动,限时免费获取。
热 文推 荐
点击阅读原文,输入关键词,搜索CSDN文章。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小米崔宝秋:小米 AIoT 深度拥抱开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 小米 9 开源内核代码,上市即开源
- 开源改变了小米什么?
- 开源改变了小米什么?
- 小米8 SE和小米9 SE 开源 Android 9 Pie 内核代码
- 小米8 SE和小米9 SE 开源 Android 9 Pie 内核代码
- 小米正式开源Istio管理面板Naftis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How to Build a Billion Dollar App
George Berkowski /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 2015-4-1 / USD 24.95
Apps have chang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shop, play, interact and travel and their phenomenal popularity has presented possibly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history. In How to Build a Billi......一起来看看 《How to Build a Billion Dollar App》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