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Eleven Paths旗下Innovación y laboratorio 4月发表《Docless Vietnam APT》报告:
一、前言
APT已经成为了安全领域热门的话题。
Eleven Paths旗下Innovación y laboratorio 4月发表《Docless Vietnam APT》报告:
上述信息表述,我们侦测到一些恶意邮件发送到属于越南政府的邮箱,这封越南语邮件的日期是2019年3月13号。这封邮件可能是来源于越南政府内部,不排除是有人把这封邮件投送到安全部门,因为这封邮件存在可疑因素。
TKCT quy I nam 2019.doc.lnk.malw样本信息如下:
图片一:TKCT quy I nam 2019.doc.lnk.malw
二、静态分析
1. TKCT quy I nam 2019.doc.lnk.malw样本被下载到本地后,巧妙伪装成Word快捷方式,欺骗受害运行或者习惯性双击查看,如下所示:
图片二:伪装doc快捷方式
首先word文档一般不会是.lnk链接,链接的大小应该在1kb左右,而该APT样本快捷方式竟然126kb,很明显隐藏着别的东西,很多病毒把文件名伪装成.dat、.docx等,其实后缀是.exe,开启文件名扩展就可以看到。
2. 提取样本属性中目标包含的恶意代码,发现是经混淆加密的一段cmd指令,且执行powershell,如下所示:
图片三:混淆指令
APT攻击手段非常青睐vbs、powershell、js等类型脚本语言,容易混淆与加密,而且方便做免杀处理。
所以历来的病毒及恶意软件都有这种共性,如蔓零花、Xbash、勒索都喜欢执行powershell作为第一个“见面礼”(payload)送给计算机当作惊喜。
3. 解析混淆指令,发现重定向TKCT quy I nam 2019.doc.lnk快捷方式到s.sp1文件,其实桌面快捷方式是一个powershell的脚本文件,梳理混淆变量如下所示:
最终将TKCT quy I nam 2019.doc.lnk重定向到temp文件夹下,命名为s.ps1执行该powershell,如下所示:
图片四:去混淆
4. 手动去除iex混淆也是可以的,打开文件去掉“iex”这几个字符,powerhell运行指令格式:文件名(原) >> s.sp1(新文件名)即可,重定向文件如下所示:
图片五:powershell恶意代码
5. 如图五所示,发现了两段Base64编码的数据,powershell意图将编码后的恶意数据执行,添加定时任务,每9分钟执行创建,利用了InstallUtil服务实现了自启动与持久性化,有意思的利用Wscript.Shell执行,越出其不意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下所示:
图片六:s.sp1
6. Base64编码数据解析后,其实是两个可执行文件,分别是恶意.net与.doc,执行手段如下图所示:
图片七:通用的套路
7. 分析tmp_pFWwjd.dat.exe,经过dnSpy工具反汇编后,代码清晰可见,虽然有一些小混淆(可以使用de4dot.exe去混淆即可),不影响代码程度。
定位关键函数Exec(),发现Base64String编码的数据,根据执行流程,由.NET去委托去调用函数Call,而且是可读可写,那么就要申请内存VirtualAlloc(),将Base64shellcode拷贝到申请内存中,获取CreateThread()指针委托执行回调指针,执行恶意的shellcode,如下所示:
图片八:.net反汇编
如何理解shellcode或payload?本质上可以是说一堆十六进制组成的数据,对于可执行文件来说则是能够被汇编引擎所解释执行的数据。
因为下面将会涉及二进制数据提取与汇编分析,所以这里做了一副简单的图先介绍关于shellcode或者payload基本概念(针对恶意代码),如下图所示:
图片九:payload
如图九所示,对于病毒来说,特别是可自启动,持久化攻击,没有后门很难实现(漏洞持续化利用,每次拉取少量流量做数据窃取之类的除外)。
举例来说,ASLR地址随机化每次系统重启后基址都会改变,或者注入到新的进程空间,代码本身的函数基址都是错误的,如何精准的获取函数地址?从而达到完美运行,需要格外的一些操作,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技术相对成熟。
下面一段知识所讲述的内容,假设读者对Windows PE格式及汇编、内核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不会普及基础知识,将从PE格式及汇编层面去分析这些shellcode如何去做,如何实现动态获取模块基址如kernel32.dll,如何利用散列值或者Hash遍历导出表,过免杀敏感字符串及敏感函数API等。
三、PE与病毒杂谈
以上述的恶意代码举例,因为.net执行shellcode调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所以用c/c++还原了tmp_pFWwjd.dat.exe样本。
再一次OD进行动态调试,当然可以Dump下来分析,根据个人爱好,直接在执行shellcode下断,如下所示:
图片十:Pointer
1. 入口点进入,接着就是数据的异或解密,将需要真正执行的恶意代码还原,如下所示:
图片十一:异或解密
2. 散列值加密字符串,这样的好处既可以减少shellcode体积,而且可以隐蔽敏感字符,不容易被杀毒软件截获,如下所示:
图片十二:散列值获取函数地址
3. 我们进入函数1E0A42,发现一堆看上去很平常的赋值操作,如下所示:
图片十三:fs:[0x30]
Fs是寄存器,内核态是fs = 0×30,用户态 fs = 0x3B,fs在内核态指向_KPCR,用户态指向_TEB。
TEB(Thread Environment Block),线程环境块,也就是说每一个线程都会有TEB,用于保存系统与线程之间的数据,便于操作控制。那么Fs:[0x30]就是PEB进程环境块。
4. PEB就是当前进程环境,shellcode就可以轻易获取PEB信息,通过偏移0xc获取到了_PEB_LDR_DATA,这个结构体包含有关进程的已加载模块的信息.
通过偏移0x1c获取到一个双向循环链表,每个链表指向LDR_DATA_TABLE_ENTRY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包含的数据我们来看一下,以上数据偏移与操作系统有关,如下所示:
图片十四:获取模块基质
图片十五:获取当前环境模块基址步骤
5. 通过上述的过程,就会成功获取如ntdll.dll,如下所示:
图片十六:获取模块Address
6. 继续分析函数1E0B2A,两个参数,根据函数调用约定,参数1是kernel32基地址,参数2是函数名散列值,该函数则是一个自己实现的GetProcAddress()函数,如下所示:
图片十七:GetProcAddress
7. 该函数会判断是不是PE标准格式,然后获取NT头,获取导出表。导出表保存了三张表的地址,先来看导出表结构体,如下所示:
恶意代码需要定位到这三张表的地址,遍历函数名称表AddressOfName,获取函数名进行散列值计算,如果与参数2散列值相同,意味着是同一个函数。
返回当前遍历的下标,通过下标去函数序号表AddressOfNameOrdinals找到对应的序号,获取序号表保存的数值,在函数地址表中获取AddressOfFunctions,如下图所示简单表述了三者关系:
图片十八:三者关联
如上图所示,序号表与名称表一一对应,下标与下标中存储的值是相关联的,这三张表设计巧妙,利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序号不是有序的,而且会有空白。地址表中有些没有函数名,也就是地址表有地址却无法关联到名称表中,这时候用序号调用,序号内容加上Base序号基址才是真正的调用号。
8. 当有了这些认知,再来看样本中的恶意代码,会发现与上述的描述是一摸一样的,如下所示:
图片十九:GetProcAddress()
9. 最后验证结果是否成功,如下所示:
图片二十:验证
11. 创建了新得线程,线程回调会创建目录及文件,但是本地验证创建文件失败,如下所示:
图片二十一:创建目录
创建文件及目录名路径c:\User\……\AppData\Roaming\
11. 服务器响应及下载恶意代码,这将开启一段新得旅程,如下所示:
图片二十二:DownLoader
四、vkT2模块分析
1. 跟进函数后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散列值,动态获取函数地址,与上述函数调用一致,梳理函数名如下:
1E0AAA函数解密如下:
2. 做了预热操作,其实根据函数名称,应该猜测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下图所示:
图片二十三:InternetOpenA
图片二十四:InternetConnectA
图片二十五:HttpOpenRequestA
3. 动态调试过程中会卡断在请求,静态分析代码,lstrcmpiA比较下载数据的指纹信息text字段是否为plain,然后利用InternetReadFile读取下载数据执行,否则的话将陷入睡眠、请求死循环状态。
图片二十六:请求状态
我们根据已知的ip与请求格式,直接访问该网页,如下所示:
图片二十七:vkT2
发现Web解析的全是乱码?下载到本地,根据原代码执行流程,这是一段二进制数据,老规矩写个程序来调试这段恶意代码。
4. vkT2分析,先是解密了数据,然后动态获取函数地址,样本惯用的老套路了。
循环拼接各区段(节表)数据,这里按照VirtuallAddress,各区段在加载到内存后的地址循环拼接,内存的对齐粒度0×1000,抹掉了DOS头特征码,形成了一个PE格式文件,如下所示:
图片二十八:内存扩展
5. 既然是PE格式扩展到了内存里面,接下来就是修复了IAT表与重定位了,这里涉及的面比较多,还属于PE格式内容,可查阅《Windows权威指南》,如下图所示:
图片二十九:修复IAT
6. 接下来分析关键要点,获取了系统变量,判断是否运行在64bit系统上,如下所示:
图片三十:判别运行环境
8. 系统数据、主机ip、主机名等信息收集,如下所示:
图片三十一:数据收集
9. 新一轮的C&C通信开始,如下图示所示:
图片三十二:建立通信
9. 继续分析,使用函数HttpOpenRequest和HttpSendRequest打开文件。HttpOpenRequest创建个请求句柄并且把参数存储在句柄中,HttpSendRequest把请求参数送到HTTP服务器,如下所示:
图片三十三:HttpOpenRequest
图片三十四:HttpSendRequestA
11. 遗憾的是HttpSendRequeSt已经没有什么响应了,静态分析剩余的代码(模拟执行),读取服务器返回的恶意代码,有用到线程安全上下文。
情报分析没找到更有价值的数据,不过这种请求方式很独特,而且构造的数据包也很特别,下面会讲到这样做的特殊性。
关联样本过程,梳理执行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片三十五:TKCT quy I nam 2019.doc执行流程
如图三十五,客户端通信的服务器应该都是代理服务器,其实真是的环境远远要比上述过程复杂更多,这也是溯源的难点。
如图三十三,堆栈内存中提取关键的数据信息,这与往常的我们所见到的请求数据不太一样,梳理如下所示:
APT通讯的手段越来越谨慎,如果不进行详细的样本分析,沙箱模拟运行、内存取证、抓包 工具 来对网络层面进行分析,结果与想要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出入,样本进行通信的时候,其实用到了域前端网络攻击技术。
什么是域前端网络攻击技术?简单点来说可以将msf、cs(Cobalt Strike)等团队控制服务器的流量,目的用来绕过一定程度的防火墙与检测器,一些较大的厂商都会提供服务,所以用msf或cs等工具都可以实现。
我们用Cobalt Strike这款工具举例,集成了端口转发、扫描多模式端口Listener、Windows exe程序生成、Windows dll动态链接库生成、 java 程序生成、office宏代码生成,包括站点克隆获取浏览器的相关信息等。
其中比较有用的一个功能就是Beacon payload的行为,修改框架默认属性值,更改检入的频率及修改Beacon网络流量,而这些功能的配置都在文件Malleable C2。
Malleable-C2-Profiles功能就可以做到构造一个正常的Web伪装流量,最终达到通信隐匿的效果,我们摘取amazon.profile举例,如下所示:
set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WOW64; Trident/7.0; rv:11.0) like Gecko";
http-get {
Seturi"/s/ref=nb_sb_noss_1/167-3294888-0262949/field-keywords=books";
client {
header "Accept" "*/*";
header "Host" " www.amazon.com ";
metadata {
base64;
prepend "session-token=";
prepend "skin=noskin;";
append "csm-hit=s-24KU11BB82RZSYGJ3BDK|1419899012996";
header "Cookie";
}
http-post {
set uri "/N4215/adj/amzn.us.sr.aps";
client {
header "Accept" "*/*";
header "Content-Type" "text/xml";
header "X-Requested-With" "XMLHttpRequest";
header "Host" " www.amazon.com ";
parameter "sz" "160x600";
parameter "oe" "oe=ISO-8859-1;";
id {parameter "sn";}
parameter "s" "3717";
parameter "dc_ref" "http%3A%2F%2F www.amazon.com ";
}
上述代码与样本vkT2.shellcode通信的特征完全匹配,通过加载相应的profile文件,来改变目标主机与server端的流量特征,以此来隐藏流量,最终达到通信隐匿的目的。
详细的内容网上已有很多相关的好文,这里不做介绍,可以在参考连接中找到这些学术知识进行研究。
五、总结
APT攻击技术趋势与威胁情报的发展热度一直在上涨,不同种类的APT攻击趋势越加明显。
防御者在明,攻击者在暗,APT攻击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大量的资金及后台作为支撑,敌暗我明情况下,防御的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
企业安全响应情报生成和评估,需要不断的驱动事件,周而复始收集、处理、分析、决策,将情报与驱动应急响应融合,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第一时间掌握攻击的”来龙去脉”,防患于未然。
样本链接: https://bbs.kafan.cn/thread-2148052-1-1.html
*本文作者:光通天下,转载请注明来自FreeBuf.COM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深度分析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 【深度好文】深度分析如何获取方法参数名
- 司法鉴定牵手深度学习:Kaggle 相机型号识别大赛深度分析
- Redis GEO & 实现原理深度分析
- 干货分享丨jvm系列:dump文件深度分析
- 深度分析 | MyCat与DBLE的对比性能调优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Beginning Java Objects中文版从概念到代码
巴克 / 万波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7-1 / 78.00元
《Beginning Java Objects中文版从概念到代码(第2版)》是关于软件对象和Java的,但并不是纯粹地介绍Java语言,而是强调如何从对象模型转换到功能完整的Java应用程序。书中讲述了对象基础、对象建模和模型的实现。《Beginning Java Objects中文版从概念到代码(第2版)》除了用学生注册系统(SRS)示例贯穿全书之外,还在附录中给出三个附加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每章......一起来看看 《Beginning Java Objects中文版从概念到代码》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