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分层架构,为了加速数据访问,会把最常访问的数据,放在 缓存 (cache) 里,避免每次都去访问数据库。
操作系统,会有 缓冲池 (buffer pool) 机制,避免每次访问磁盘,以加速数据的访问。
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同样具有 缓冲池 (buffer pool) 机制,以避免每次查询数据都进行磁盘IO。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InnoDB的缓冲池。
InnoDB的缓冲池缓存什么?有什么用?
缓存表数据与索引数据 ,把磁盘上的数据加载到缓冲池,避免每次访问都进行磁盘IO,起到加速访问的作用。
速度快,那 为啥不把所有数据都放到缓冲池里 ?
凡事都具备两面性,抛开数据易失性不说,访问快速的反面是存 储容量小 :
(1)缓存访问快,但容量小,数据库存储了200G数据,缓存容量可能只有64G;
(2)内存访问快,但容量小,买一台笔记本磁盘有2T,内存可能只有16G;
因此, 只能把“最热”的数据放到“最近”的地方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磁盘访问。
如何管理与淘汰缓冲池,使得性能最大化呢?
在介绍具体细节之前,先介绍下“ 预读 ”的概念。
什么是预读?
磁盘读写,并不是按需读取,而是按页读取, 一次至少读一页数据 (一般是4K),如果未来要读取的数据就在页中,就能够省去后续的磁盘IO,提高效率。
预读为什么有效?
数据访问,通常都遵循“集中读写”的原则,使用一些数据,大概率会使用附近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 局部性原理 ”,它表明提前加载是有效的,确实能够减少磁盘IO。
按页(4K)读取,和InnoDB的缓冲池设计有啥关系?
(1)磁盘访问按页读取能够提高性能,所以 缓冲池一般也是按页缓存数据 ;
(2)预读机制启示了我们,能 把一些“可能要访问”的页提前加入缓冲池 ,避免未来的磁盘IO操作;
InnoDB是以什么算法,来管理这些缓冲页呢?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
画外音:memcache,OS都会用LRU来进行页置换管理,但 MySQL 的玩法并不一样。
传统的LRU是如何进行缓冲页管理?
最常见的玩法是, 把入缓冲池的页放到LRU的头部,作为最近访问的元素 ,从而最晚被淘汰。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1) 页已经在缓冲池里 ,那就只做 “移至”LRU头部 的动作,而没有页被淘汰;
(2) 页不在缓冲池里 ,除了做 “放入”LRU头部 的动作,还要做 “淘汰”LRU尾部 页的动作;
如上图,假如管理缓冲池的LRU长度为10,缓冲了页号为1,3,5…,40,7的页。
假如,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4的页中:
(1)页号为4的页,本来就在缓冲池里;
(2)把页号为4的页,放到LRU的头部即可,没有页被淘汰;
画外音:为了减少数据移动,LRU一般用链表实现。
假如,再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50的页中:
(1)页号为50的页,原来不在缓冲池里;
(2)把页号为50的页,放到LRU头部,同时淘汰尾部页号为7的页;
传统的LRU缓冲池算法十分直观 ,OS,memcache等很多软件都在用, MySQL为啥这么矫情,不能直接用呢?
这里有两个问题:
(1) 预读失效 ;
(2) 缓冲池污染 ;
什么是预读失效?
由于预读 (Read-Ahead) ,提前把页放入了缓冲池,但最终MySQL并没有从页中读取数据,称为预读失效。
如何对预读失效进行优化?
要优化预读失效,思路是:
(1)让预读失败的页,停留在缓冲池LRU里的时间尽可能短;
(2)让真正被读取的页,才挪到缓冲池LRU的头部;
以保证,真正被读取的热数据留在缓冲池里的时间尽可能长。
具体方法是:
(1)将LRU分为两个部分:
-
新生代 (new sublist)
-
老生代 (old sublist)
(2) 新老生代收尾相连 ,即:新生代的尾 (tail) 连接着老生代的头 (head) ;
(3)新页(例如被预读的页)加入缓冲池时,只加入到老生代头部:
-
如果数据真正被读取( 预读成功 ), 才会加入到新生代的头部
-
如果数据 没有被读取 ,则会比新生代里的“热数据页”更早被淘汰出缓冲池
举个例子,整个缓冲池LRU如上图:
(1)整个LRU长度是10;
(2)前70%是新生代;
(3)后30%是老生代;
(4)新老生代 首尾相连 ;
假如有一个页号为50的新页被预读加入缓冲池:
(1)50 只会从老生代头部插入 ,老生代尾部(也是整体尾部)的页会被淘汰掉;
(2)假设50这一页不会被真正读取,即预读失败,它将比新生代的数据更早淘汰出缓冲池;
假如50这一页立刻被读取到,例如 SQL 访问了页内的行row数据:
(1)它会被立刻加入到新生代的头部;
(2)新生代的页会被挤到老生代,此时并不会有页面被真正淘汰;
改进版缓冲池LRU能够很好的解决“预读失败”的问题 。
画外音:但也不要因噎废食,因为害怕预读失败而取消预读策略,大部分情况下,局部性原理是成立的,预读是有效的。
新老生代改进版LRU仍然解决不了缓冲池污染的问题。
什么是MySQL缓冲池污染?
当某一个SQL语句,要 批量扫描大量数据 时,可能导致把缓冲池的所有页都替换出去, 导致大量热数据被换出 ,MySQL性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叫缓冲池污染。
例如,有一个数据量较大的用户表,当执行: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shenjian%";
虽然结果集可能只有少量数据,但这类like不能命中索引,必须 全表扫描 ,就需要访问大量的页:
(1)把页加到缓冲池(插入老生代头部);
(2)从页里读出相关的row(插入新生代头部);
(3)row里的name字段和字符串shenjian进行比较,如果符合条件,加入到结果集中;
(4)…直到扫描完所有页中的所有row…
如此一来, 所有的数据页都会被加载到新生代的头部,但只会访问一次,真正的热数据被大量换出 。
怎么这类扫码大量数据导致的缓冲池污染问题呢?
MySQL缓冲池加入了一个“ 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 ”的机制:
(1)假设T=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
(2)插入老生代头部的页,即使立刻被访问,并不会立刻放入新生代头部;
(3)只有 满足 “ 被访问 ”并且 “在老生代停留时间”大于T ,才会被放入新生代头部;
继续举例,假如批量数据扫描,有51,52,53,54,55等五个页面将要 依次 被访问。
如果没有“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策略,这些批量被访问的页面,会换出大量热数据。
加入“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策略后,短时间内被大量加载的页,并不会立刻插入新生代头部,而是优先淘汰那些,短期内仅仅访问了一次的页。
而只有在老生代呆的时间足够久,停留时间大于T,才会被插入新生代头部。
上述原理,对应InnoDB里哪些参数?
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参数。
参数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介绍 :配置缓冲池的大小,在内存允许的情况下,DBA往往会建议调大这个参数,越多数据和索引放到内存里,数据库的性能会越好。
参数 : innodb_old_blocks_pct
介绍 :老生代占整个LRU链长度的比例,默认是37,即整个LRU中新生代与老生代长度比例是63:37。
画外音:如果把这个参数设为100,就退化为普通LRU了。
参数 : innodb_old_blocks_time
介绍 :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单位是毫秒,默认是1000,即同时满足“被访问”与“在老生代停留时间超过1秒”两个条件,才会被插入到新生代头部。
总结
(1)缓冲池 (buffer pool) 是一种 常见的降低磁盘访问的机制;
(2)缓冲池通常 以页 (page) 为单位缓存数据;
(3)缓冲池的 常见管理算法是LRU ,memcache,OS,InnoDB都使用了这种算法;
(4)InnoDB对普通LRU进行了优化:
-
将缓冲池分为 老生代和新生代 ,入缓冲池的页,优先进入老生代,页被访问,才进入新生代,以 解决预读失效 的问题
-
页被访问,且在老生代 停留时间超过配置阈值 的,才进入新生代,以 解决批量数据访问,大量热数据淘汰 的问题
思路 ,比结论重要。
解决了什么问题,比方案重要。
架构师之路-分享技术思路
相关推荐:
《 6条 shell 小技巧,让脚本更专业 | 1分钟系列 》
《 MyISAM与InnoDB的索引差异 | 1分钟系列 》
《 两个小工具,分析MySQL死锁 》
调研: 缓冲池 是 缓存 的差别是啥?
画外音:长文阅读和转发低,为啥?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Golang中的channel代码示例----无缓冲、有缓冲、range、close
- 缓冲区溢出实战教程系列(一):第一个缓冲区溢出小程序
- 原理讲解有缓冲I/O与无缓冲I/O的区别
- 小议缓冲区溢出
- 缓冲区溢出(栈溢出)
- 一种极致性能的缓冲队列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Learning PHP & MySQL中文版
车立红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7-06 / 36.00元
《Learning PHP & MySQL中文版》将介绍程序、模板和数据库的工作原理,讲述如何应对其中的挑战,并彻底地探索这些技术。一起来看看 《Learning PHP & MySQL中文版》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