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智能制造的人才管理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5年前

内容简介: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而且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企业要推进智能制造的规划、实施与落地,就需要在软件领域打造高精尖专才队伍,以及在运营领域培养技术和管理兼备的高端人才。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市场的现状是什么?中国制造企业应如何面对和解决“人才危机”?本期封面专题将采访知名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晓波,中大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大咨询咨询总监黄斌全,远大方略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雷志军进行解读分析,以供读者借鉴。《世界经理人》: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能

主持人 / 太阳

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 智能制造 转型升级阶段。在智能化升级这一进程中,除了在硬件领域高筑技术壁垒,中国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模式差异较大, 对人才要求普遍较高,导致智能制造行业面临巨大的就业缺口。

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而且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企业要推进智能制造的规划、实施与落地,就需要在软件领域打造高精尖专才队伍,以及在运营领域培养技术和管理兼备的高端人才。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市场的现状是什么?中国制造企业应如何面对和解决“人才危机”?本期封面专题将采访知名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晓波,中大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大咨询咨询总监黄斌全,远大方略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雷志军进行解读分析,以供读者借鉴。

《世界经理人》: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能力的聚焦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从传统制造人才到智能制造人才,其最大的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后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专家圆桌:智能制造的人才管理

黄斌全: 传统制造人才以产品技术为中心, 关注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节约、市场规模的扩大;智能制造人才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关注产品的创新升级、服务体验的提升和生产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智能制造并不是以规模化生产实现快速市场扩张为最终目标的,而是以创新用户体验实现粘性客户获取为目标,所以,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人才核心能力通常包括对市场需求的感知、分析与判断能力,对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响应能力,对数据的分析与IT 应用能力等。

区别的核心就在于人才结构,以前的专业, 它更大程度上很多人都是可复制的。智能制造型人才由于缺口的空间很大,比方软件,比方本身的设备,比方信息化的管理,这些方面目前为止中国整体都是很缺乏的。

《世界经理人》:当前的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缺口,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

黄斌全: 解决智能制造企业人才缺口应该内外联动,对内加强赋能和激励,对外加强招聘和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创造人才供给。其中,通过企业内部的平台建设和机制改善对人才进行赋能和激励,对现有存量人才的激活和增量人才的吸引是卓有成效的。海尔自2005 年开始在公司内部推动了最深层次的一次组织和管理模式变革, 创造性地实施了“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该模式建立了员工与用户的动态契约关系、集团与自主经营体的利益核算机制,推动着海尔从“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向“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 转变,利用8 年的时间在全集团组建了2000 多个自主经营体。

专家圆桌:智能制造的人才管理

雷志军: 当前的人才结构只能做局部转变, 做不了系统集成的事情,它绝对不是一个人,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专业互补,其人才结构应该是这样组成的:第一要对公司业务线和产品线非常熟悉的,可以由公司内部的专家组成;第二做软件人才;第三设备人才;第四信息集成人才。这些人全部要一条线能够拼合起来,然后变成系统化组织。

一般来说,解决方案是:第一是招收院校专业人才,第二是市场招聘,单个板块的人才还是有的,只是要求很高。对于留住这种人才, 最关键的还是“钱给够”。第三是外面引进,可以在软件公司或设备厂商等挖人到企业来。我建议年营收在5 亿元以下的,就不要自己去摸索了,更合理的做法是去整合或者挖人。摸索的周期太长,当你摸索出来,竞争对手早就已经超过你了。

《世界经理人》: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在软件工程领域打造高精尖专才队伍?

黄斌全: 在当前软件工程师的核心能力体系中,在专业技能以外,系统思维能力、需求理解能力和需求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打造软件工程领域高精尖专才队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钉钉“用户第一”和“向前一步” 的理念,一是软件工程人才不能为了研发而研发, 而是要为其研发找到应用场景,为其软件产品找到市场,产品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二是软件工程人才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对外要积极接触客户,对内要增加与生产和营销等部门的沟通, 提高软件研发的效率。

雷志军: 要想去打造这样一个团队,最好能够在核心的高管里面,挑选一个曾经有过这样成功经验的人,并让这个人来带领整个团队。没有这个领头人,整个团队是带不动的。因为最终大家去哪里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所以说首先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个人以后,他可以把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分解出来了以后,把很多工作进行分段,让团队分段积累。当中他可以把人员分层级,比如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通过这样来设定。设定了以后,在实践中经过长时间积累就慢慢做起来了,所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最根本的一件事情,做软件的核心在于系统集成, 做总工的人,最好是一个系统集成水平比较高的人,以及有最终跟客户接触需求的人。这两个关键点能抓到,在培养人的时候,它的速度会快很多,而且沉淀起来会比较好。这种方式是内部培养的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你有些板块缺人,可以去定点招聘,比如从同行、竞争对手或跨领域去挖人。

《世界经理人》:在运营领域,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培养技术和管理兼备的高端人才?

专家圆桌:智能制造的人才管理

吴晓波: 这种技术与管理兼备的人才是企业非常需要的人才。我们看跑在前面的企业,他们都很重视对工程师进行管理方面的培养。让工程师去读各种各样的管理学习班,这是比较典型的。

作为一种成体制的培养,过去是比较缺乏的。但是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像浙大工程师学院的成长,国家也重视了,现在推出工程硕士的培养开始多起来了,紧接着还会有工程博士。这些是面向中高端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体系现在也在快速建立当中。

黄斌全: 技术和管理有着各自的专业化培养方案,并且自成体系。但在当前智能制造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与产品技术、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等相关的决策将占据主导位置,因此, 制造企业的高端运营管理人才,既要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又要理解相关的技术。当前,大量制造企业紧缺此类人才,知识层面出现“断点” 的情况偏多。关于此类人才在企业中的培养,可以探讨借鉴美军于2003 年所实施的“嵌入计划” 和“关键联络官计划”。他们让陆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情报分析员在团队之间进行相互交换, 以达到行动作战人员能从其他团队角度来看整场战争的目的,这种方式在美军建立起了强大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提升了单兵的系统性能力。

雷志军: 技术出身在转变成管理的时候,他最大的难度在哪里呢?其实在角色转型。因为技术人才的特点是钻牛角尖,而管理人的特点是协同。怎么去挑选?我觉得是这个人对人敏不敏感的问题。有很多人的技术很厉害,解决问题很擅长,但是他的脑袋里面只有一个东西,就是他觉得把事情处理好就可以了,对于人没什么兴趣, 也没时间去关注这些东西。所以说明这个人他的思维组成,包括他的侧重点,都在事上而不在人上。因此有这种想法就要扭转它。

我觉得最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教他怎么“过关”。从做事变成做重要的事,再从重要的事开始转变为关注人,再从关注人到人才怎么选,怎么用,怎么留,怎么培养以及怎么安位置,转变的每一关他都要过。而作为他的领导来说,就应该协助他过关,这才是关键的关键,不然他会摸索很久。

《世界经理人》: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将现有人才转化为智能制造人才?

吴晓波: 需要说明一点,企业培养这种新型人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也是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来进行培养。但是总的方向是清楚的,就是往复合型人才这方面去走。现在MBA 相当多的学生就是企业里面的工程师。过去从事某一项比较封闭的功能性工作的人才,加入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行列里面来,是比较典型的情形。

黄斌全: 首先,制造企业需要深入分析岗位需求变化,围绕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优化智能制造专才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训计划。第二,加强制造企业的“中台”建设,为高端人才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第三,建立企业人才发展的职业动力系统和信仰动力系统,加强对人才的精神激励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第四,在人才发展过程中, 可以尝试采用“嵌入计划”等创新方式。企业要为人才的自我激发提供理由,同时也要为其导入催化剂。

《世界经理人》: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加大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以面对未来更大的需求。在你看来,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将现有的智能制造人才加以最大化的集中和应用?

吴晓波: 应用是比较具体的,或者说它受现实条件的局限,就是看企业它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它进程的越快,它的需求就越大。因为它会替代掉原有的人才结构,所以企业比较头疼的,我原有的人才结构到底它不能够适应人工智能,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新环境下面的员工怎么办?另一方面,从M2C 转变成C2M,C2M 的实现是靠什么?就靠新的组织形态、新的组织平台来实现。所以,对于人才来说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根据分工来培养,他要交叉、互动和磨合。

往底层能力去说,我认为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这个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过去从一个创意到产品的实现,要通过很长的一条链,从有创意然后到有发明,再一点点从设计到制造,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从一个创意到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实现,由于有的新的智能制造系统,很快就能够实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创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目前很典型要从两端找, 一端就是科学,另外一端是人文艺术,这两端就需要整合。

黄斌全: 为实现现有智能制造人才的最大化集中和应用,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位主体联动,解决总量不足与结构错配的矛盾。首先, 加强产学融合,高校与企业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上进行改革创新,借鉴德国双元制等优秀职业教育模式, 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建设一批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基地。第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服务平台,将人力资源服务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建设一批以市场供需信息匹配、人才就业服务、技能提升服务等为主要的目标的服务平台或机构。

雷志军: 最好的方式就是复制,复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来讲,人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变成专家,第二个方向是变成本身复制专家的人,专家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价值的方法是时间越久越专业,积累越多的时候,可以让他做高精专的项目,或者说让他参与更多的优秀项目的评审,这是可以把价值最大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走管理路线,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的成功模式复制到N 个人身上。这个地方的关键点就在于把他的经验结构化的问题,让他的价值变成可复制的价值。

《世界经理人》:中国制造企业要适于智能制造时代的发展,应该如何转变 人才管理 理念?

吴晓波: 过去的人才管理是按照专业来管理人才,比如工程师、机械技工等,相对来说,以往的这种技术路径是比较狭窄的。现在应该要转变过来了,可能是更加宽的或者跨专业的人才。但是一直只专精某一项技能的专业人才也是需要的,不过这种人才的需求量,我认为目前还不是太大。

我认为复合型人才的管理模式不能够像过去那样,管理过分强调层级式、强制性。过去的产业革命下,把人看作是一种机械,只需要做好某项工作。新的年轻一代人才管理模式不同了,以往强调要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勤奋努力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太适合我们新的一代人才了,他们的兴趣可能更重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兴趣,他们会非常投入,做得也会非常好。

图 / 吴晓波、黄斌全、雷志军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HTML 5实战

HTML 5实战

陶国荣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1-11 / 59.00元

陶国荣编著的《HTML5实战》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HTML 5教程,根据HTML 5标准的最新草案,系统地对HTML 5的所有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写作方式上,本书以一种开创性的方式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极好的平衡,不仅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清晰而透彻的阐述,而且根据读者理解这些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了106个完整(每个案例分为功能描述、实现代码、效果展示和代码分析4个部分)的实战案例,旨在帮助读者通过实......一起来看看 《HTML 5实战》 这本书的介绍吧!

JS 压缩/解压工具
JS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JS 代码

HTML 编码/解码
HTML 编码/解码

HTML 编码/解码

XML、JSON 在线转换
XML、JSON 在线转换

在线XML、JSON转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