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context应用场景

栏目: Go · 发布时间: 5年前

内容简介:context在Go1.7之后就进入标准库中了。它主要的用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是在于控制goroutine的生命周期。当一个计算任务被goroutine承接了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超时,或者强制退出)我们希望中止这个goroutine的计算任务,那么就用得到这个Context了。关于Context的四种结构,CancelContext,TimeoutContext,DeadLineContext,ValueContext的使用在这一篇快速掌握 Golang context 包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本文主要来盘一盘

golang中Context的使用场景

context在 Go 1.7之后就进入标准库中了。它主要的用处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是在于控制goroutine的生命周期。当一个计算任务被goroutine承接了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超时,或者强制退出)我们希望中止这个goroutine的计算任务,那么就用得到这个Context了。

关于Context的四种结构,CancelContext,TimeoutContext,DeadLineContext,ValueContext的使用在这一篇快速掌握 Golang context 包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本文主要来盘一盘golang中context的一些使用场景:

场景一:RPC调用

go context应用场景

rpc调用图

在主goroutine上有4个RPC,RPC2/3/4是并行请求的,我们这里希望在RPC2请求失败之后,直接返回错误,并且让RPC3/4停止继续计算。这个时候,就使用的到Context。

这个的具体实现如下面的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sync"
    "github.com/pkg/errors"
)

func Rpc(ctx context.Context, url string) error {
    result := make(chan int)
    err := make(chan error)

    go func() {
        // 进行RPC调用,并且返回是否成功,成功通过result传递成功信息,错误通过error传递错误信息
        isSuccess := true
        if isSuccess {
            result <- 1
        } else {
            err <- errors.New("some error happen")
        }
    }()

    select {
        case <- ctx.Done():
            // 其他RPC调用调用失败
            return ctx.Err()
        case e := <- err:
            // 本RPC调用失败,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e
        case <- result:
            // 本RPC调用成功,不返回错误信息
            return nil
    }
}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 RPC1调用
    err := Rpc(ctx, "http://rpc_1_url")
    if err != nil {
        return
    }

    wg := sync.WaitGroup{}

    // RPC2调用
    wg.Add(1)
    go func(){
        defer wg.Done()
        err := Rpc(ctx, "http://rpc_2_url")
        if err != nil {
            cancel()
        }
    }()

    // RPC3调用
    wg.Add(1)
    go func(){
        defer wg.Done()
        err := Rpc(ctx, "http://rpc_3_url")
        if err != nil {
            cancel()
        }
    }()

    // RPC4调用
    wg.Add(1)
    go func(){
        defer wg.Done()
        err := Rpc(ctx, "http://rpc_4_url")
        if err != nil {
            cancel()
        }
    }()

    wg.Wait()
}

当然我这里使用了waitGroup来保证main函数在所有RPC调用完成之后才退出。

在Rpc函数中,第一个参数是一个CancelContext, 这个Context形象的说,就是一个传话筒,在创建CancelContext的时候,返回了一个听声器(ctx)和话筒(cancel函数)。所有的goroutine都拿着这个听声器(ctx),当主goroutine想要告诉所有goroutine要结束的时候,通过cancel函数把结束的信息告诉给所有的goroutine。当然所有的goroutine都需要内置处理这个听声器结束信号的逻辑(ctx->Done())。我们可以看Rpc函数内部,通过一个select来判断ctx的done和当前的rpc调用哪个先结束。

这个waitGroup和其中一个RPC调用就通知所有RPC的逻辑,其实有一个包已经帮我们做好了。errorGroup。具体这个errorGroup包的使用可以看这个包的test例子。

有人可能会担心我们这里的cancel()会被多次调用,context包的cancel调用是幂等的。可以放心多次调用。

我们这里不妨品一下,这里的Rpc函数,实际上我们的这个例子里面是一个“阻塞式”的请求,这个请求如果是使用http.Get或者http.Post来实现,实际上Rpc函数的Goroutine结束了,内部的那个实际的http.Get却没有结束。所以,需要理解下,这里的函数最好是“非阻塞”的,比如是http.Do,然后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中断。比如像这篇文章Cancel http.Request using Context中的这个例子:

func httpRequest(
  ctx context.Context,
  client *http.Client,
  req *http.Request,
  respChan chan []byte,
  errChan chan error
) {
  req = req.WithContext(ctx)
  tr := &http.Transport{}
  client.Transport = tr
  go func() {
    resp, err := client.Do(req)
    if err != nil {
      errChan <- err
    }
    if resp != nil {
      defer resp.Body.Close()
      respData, err := ioutil.ReadAll(resp.Body)
      if err != nil {
        errChan <- err
      }
      respChan <- respData
    } else {
      errChan <- errors.New("HTTP request failed")
    }
  }()
  for {
    select {
    case <-ctx.Done():
      tr.CancelRequest(req)
      errChan <- errors.New("HTTP request cancelled")
      return
    case <-errChan:
      tr.CancelRequest(req)
      return
    }
  }
}

它使用了http.Client.Do,然后接收到ctx.Done的时候,通过调用transport.CancelRequest来进行结束。

我们还可以参考net/dail/DialContext

换而言之,如果你希望你实现的包是“可中止/可控制”的,那么你在你包实现的函数里面,最好是能接收一个Context函数,并且处理了Context.Done。

场景二:PipeLine

pipeline模式就是流水线模型,流水线上的几个工人,有n个产品,一个一个产品进行组装。其实pipeline模型的实现和Context并无关系,没有context我们也能用chan实现pipeline模型。但是对于整条流水线的控制,则是需要使用上Context的。这篇文章Pipeline Patterns in Go的例子是非常好的说明。这里就大致对这个代码进行下说明。

runSimplePipeline的流水线工人有三个,lineListSource负责将参数一个个分割进行传输,lineParser负责将字符串处理成int64,sink根据具体的值判断这个数据是否可用。他们所有的返回值基本上都有两个chan,一个用于传递数据,一个用于传递错误。(<-chan string, <-chan error)输入基本上也都有两个值,一个是Context,用于传声控制的,一个是(in <-chan)输入产品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工人的具体函数里面,都使用switch处理了case <-ctx.Done()。这个就是生产线上的命令控制。

func lineParser(ctx context.Context, base int, in <-chan string) (
    <-chan int64, <-chan error, error) {
    ...
    go func() {
        defer close(out)
        defer close(errc)

        for line := range in {

            n, err := strconv.ParseInt(line, base, 64)
            if err != nil {
                errc <- err
                return
            }

            select {
            case out <- n:
            case <-ctx.Done():
                return
            }
        }
    }()
    return out, errc, nil
}

场景三:超时请求

我们发送RPC请求的时候,往往希望对这个请求进行一个超时的限制。当一个RPC请求超过10s的请求,自动断开。当然我们使用CancelContext,也能实现这个功能(开启一个新的goroutine,这个goroutine拿着cancel函数,当时间到了,就调用cancel函数)。

鉴于这个需求是非常常见的,context包也实现了这个需求:timerCtx。具体实例化的方法是 WithDeadline 和 WithTimeout。

具体的timerCtx里面的逻辑也就是通过time.AfterFunc来调用ctx.cancel的。

官方的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context.Background(), 50*time.Millisecond)
    defer cancel()

    select {
    case <-time.After(1 * time.Second):
        fmt.Println("overslept")
    case <-ctx.Done():
        fmt.Println(ctx.Err()) // prints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
}

在http的客户端里面加上timeout也是一个常见的办法

uri := "https://httpbin.org/delay/3"
req, err := http.NewRequest("GET", uri, nil)
if err != nil {
    log.Fatalf("http.NewRequest() failed with '%s'\n", err)
}

ctx, _ := context.WithTimeout(context.Background(), time.Millisecond*100)
req = req.WithContext(ctx)

resp, err := http.DefaultClient.Do(req)
if err != nil {
    log.Fatalf("http.DefaultClient.Do() failed with:\n'%s'\n", err)
}
defer resp.Body.Close()

在http服务端设置一个timeout如何做呢?

package main

import (
    "net/http"
    "time"
)

func test(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time.Sleep(20 * time.Second)
    w.Write([]byte("test"))
}


func main() {
    http.HandleFunc("/", test)
    timeoutHandler := http.TimeoutHandler(http.DefaultServeMux, 5 * time.Second, "timeout")
    http.ListenAndServe(":8080", timeoutHandler)
}

我们看看TimeoutHandler的内部,本质上也是通过context.WithTimeout来做处理。

func (h *timeoutHandler) ServeHTTP(w ResponseWriter, r *Request) {
  ...
        ctx, cancelCtx = context.WithTimeout(r.Context(), h.dt)
        defer cancelCtx()
    ...
    go func() {
    ...
        h.handler.ServeHTTP(tw, r)
    }()
    select {
    ...
    case <-ctx.Done():
        ...
    }
}

场景四:HTTP服务器的request互相传递数据

context还提供了valueCtx的数据结构。

这个valueCtx最经常使用的场景就是在一个http服务器中,在request中传递一个特定值,比如有一个中间件,做cookie验证,然后把验证后的用户名存放在request中。

我们可以看到,官方的request里面是包含了Context的,并且提供了WithContext的方法进行context的替换。

package main

import (
    "net/http"
    "context"
)

type FooKey string

var UserName = FooKey("user-name")
var UserId = FooKey("user-id")

func foo(next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ctx := context.WithValue(r.Context(), UserId, "1")
        ctx2 := context.WithValue(ctx, UserName, "yejianfeng")
        next(w, r.WithContext(ctx2))
    }
}

func GetUserName(context context.Context) string {
    if ret, ok := context.Value(UserName).(string); ok {
        return ret
    }
    return ""
}

func GetUserId(context context.Context) string {
    if ret, ok := context.Value(UserId).(string); ok {
        return ret
    }
    return ""
}

func test(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welcome: "))
    w.Write([]byte(GetUserId(r.Context())))
    w.Write([]byte(" "))
    w.Write([]byte(GetUserName(r.Context())))
}

func main() {
    http.Handle("/", foo(test))
    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

在使用ValueCtx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这里的key不应该设置成为普通的String或者Int类型,为了防止不同的中间件对这个key的覆盖。最好的情况是每个中间件使用一个自定义的key类型,比如这里的FooKey,而且获取Value的逻辑尽量也抽取出来作为一个函数,放在这个middleware的同包中。这样,就会有效避免不同包设置相同的key的冲突问题了。

转载至: https://studygolang.com/articles/18316?fr=sidebar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电脑报》2005年合订本(上下)

《电脑报》2005年合订本(上下)

电脑报社主编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1 / 45.00元

全套上、下两册,浓缩2005年电脑报精华文章;附录包含70余篇简明IT应用指南,涵盖软件、硬件、数码、网络四大领域,配赠权威实用的2005-2006中国计算机年鉴光盘,近1.4GB海量信息与资源超值奉献,提供2005-2006全系列硬件、数码产品资讯,兼具知识性与资料性,连结购买每年《电脑报合订本》,你将拥有一套完整的实用大型电脑文库。一起来看看 《《电脑报》2005年合订本(上下)》 这本书的介绍吧!

SHA 加密
SHA 加密

SHA 加密工具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互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