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边界》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真是考验抽象提取能力,结构乱了一笔。
温伯格挑战了关于互联网最难的话题——「知识」,也就是,「互联网给知识带来什么影响?」
是否会有这样的想法?
a. 互联网使我们陷入信息过载的焦虑?
b. 纸质书比网络获取知识更好?
c. 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
01
知识的本质
温伯格提出,在网络世界里,知识不在书本里,也不再每个人的大脑里,而在网络本身,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房间里面的时候,不是站在前面讲课的专家老师更聪明,也不是我们加起来有了群体智慧,而是我们让房间本身更聪明。——也就是,网络本身更聪明。就像生命一样,不能说生命活在我们的神经里,活在血液里,它活在一切的联系之中。
02
知识的网络化
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一本本书,知识的总体就是一座图书馆;而现在,知识的形状就是互联网,就各种相互链接的网页组成。网络变得更专业不仅是来源于人们创建的内容,而且来源于人们在内容之间创建的链接。链接策划和展示着网络。但链接本身也是内容。事实上,一种很重要的专业知识就是能够应对这如迷宫般的链接。链接的累积使得网络上累积的内容更为可用(因为可以被查找到)和有价值(因为围绕所有内容的片段都提供了上下文)。
在过去知识的产生方式是传统的专家,如今专业知识已经嵌入了数字网络并被赋予强大的能力,它因拜托了旧媒介的属性,而拥有了新媒介的属性:
a. 专家曾经是基于主题的,书籍需要一个特定的主题,因此,在纸质时代,知识看起来像是可以分割成各种可掌控的领域。在网络上,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组合,关联,主题的边界只是纸张边界的结果。比如维基上的文章,会有比如相关领域,引用,参考等,连接到无穷的网络。
b. 专家知识的价值曾在于其结论的确定性。书籍只有一次表达机会,出版之后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书籍尽可能明确。在网络上,基于人众,兴趣,能力的差异,往往是各种观点的荟萃,更开放,文章引发思考,不一定是引发结论。从反思上,读书重在思考过程,而不是为了学习书中的某种信息和结论。
c.专家知识过去常常是不透明的。受世界观的局限,以及篇幅的局限,过去获取知识更多是结论性的,网络化的知识,可以追本溯源,发现专家所依赖的信息,思考路径。
d.专家知识曾是单向的。缺少评论,互动,反馈,缺少测试,验证。
另外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的变化,从知识的金字塔,
信息,是数据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从信息中找到规律,智慧, 又是从知识中找到哲理。每上一层,其实就是下一层的关系,用网络来说,上一层就是下一层的「链接」。在金字塔模型中,我们处理知识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靠复杂的过滤系统留下精品(幸存者偏差),是靠中央权威来过滤的模式。
在网络里,也需要权威,但是去中心化了,比如区块链,相对扁平,不单单是有单个人或组织来决定的。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03
建议
下面五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让网络化的知识发挥它本该有的作用:
a. 开放通道,开放取用知识库则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学者们和研究者们可以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将他们的作品放入其中。这些知识库让人们更快地获取到信息和观点,也让人们能够偶尔接触到那些有价值的、但却没能通过同行评审的想法。有利于网络包容一切、再进行过滤的政策。
b. 提供智力之钩,丰富性也存在两个主要的风险:首先,我们找不到要找的东西;其次,我们会找到很多迎合我们最低需求的有吸引力的东西。一个简单的做法就可以解决这两种忧虑,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
解决信息超载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信息:元数据。当你在文件夹上贴上标签,你就是在利用元数据,这样就能找到文件夹里的文件。为你发表在网络新空间的信息提供元数据,就可以让人更加容易地找到它。
对于一个开放的、超级丰富的体系中天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元数据也有用:网络上大部分东西都是垃圾。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方法去评估它们,过滤它们,不过这会非常难,因为甲之垃圾,可能会是乙之金块。有些这样的元数据的增多需要人们付出更加明显的努力:打分,留言,评论。
另外关联数据,数据上传需要关联,以一种3元组的形式,包含元数据之间的关系。
c. 链接一切,在一篇文章中不断链进链出。那些专门为不受打扰的阅读写成的作品当然拥有巨大的价值。但是一个充满思想的网络,让我们得以一窥纸张的背后,也得以跟随自己的兴趣在网络的边疆自由穿行,它也构成了一个聪明的模式。多链接,再多链接。
d. 不要把制度化的知识留在身后,比如04年左右开始MIT的OCW自学奥本海姆的《信号与系统》,应该鼓励更多的大学,倡导开放式课程项目,可以看到,清华,北京高校联盟等同样也开设了公开课程。
e. 教每个人,需要教每个人如何使用网路。如何过滤,筛选信息,学会包容,热爱不同,拥抱开放,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包容不同的意见。
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参考:
http://www.kmf.ac.cn/p/36/
《知识的边界》
扩展阅读:
《 我们为什么认知不到黑天鹅事件 》
《 不确定性与黑天鹅 》
《 《商业的本质》 -- 商业篇 》
《 《商业的本质》 -- 团队篇 》
《 《商业的本质》 -- 职业管理篇 》
《 费曼技巧 》
《 自尊与自我效能 》
《 什么是增长黑客 》
《 信任博弈与利他偏好 》
《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
《 可证伪性 》
《 狭义相对论 》
《 钢铁,钻石,以及自我认知 》
《 战略管理与市场分析 》
《 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 》
《 学习的本质 》
《 测试敏捷化! -- 《双态IT联盟 - 测试敏捷化白皮书》 》
THE END
- 晚安 -
图片长按2秒,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订阅号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高性能MySQL
施瓦茨 (Baron Schwartz)、扎伊采夫 (Peter Zaitsev)、特卡琴科 (Vadim Tkachenko) / 宁海元、周振兴、彭立勋、翟卫祥,刘辉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3-5-1 / 128.00元
《高性能mysql(第3版)》是mysql 领域的经典之作,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第3 版更新了大量的内容,不但涵盖了最新mysql 5.5版本的新特性,也讲述了关于固态盘、高可扩展性设计和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库相关的新内容,原有的基准测试和性能优化部分也做了大量的扩展和补充。全书共分为16 章和6 个附录,内容涵盖mysql 架构和历史,基准测试和性能剖析,数据库软硬件性能优化,复制、备份和恢复,高可......一起来看看 《高性能MySQL》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