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 折射创新驱动热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5年前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改变。新产业新动能孕育兴起,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系列专业技术类新职业。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农业经理人、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员……这些职业不断涌现,折射出创新驱动在各行各业的显著效应。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

“市场对人脸识别机需求很大,我们忙着呢”

“往左,再高一点。”听到声音,站在人字梯上的王霜卸下人脸识别机,重新调整角度,再次插线安装。这套利落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好几次。直到地面上的同事对他比出成功的手势,他才从梯子上下来。

王霜是重庆市渝北区的一名物联网硬件安装调试员,主要负责安装人脸识别机。

每天清晨,王霜都和同事一起,手提 工具 箱,扛着人字梯,奔波在街头巷尾。安装一个人脸识别机大概要花费一个小时,有时任务紧,一天要安装10多个,忙到凌晨两点才回家。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王霜说,人脸识别机的布点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段,如十字路口、人行道等。取电、联网是否方便?是否适合壁装?是否逆光?在安装前,需要提前踩点,做好准备工作。原则上,就近取电拉网进行壁装,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牵线牵网,立杆安装。

“安装好了,并不是大功告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试。”王霜比划着说,主要是高度和对焦距离要适宜。安装高度一般以两米多为宜,对焦距离也并非越远越好,它与识别角度成反比,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发挥最大效用。

一次调试让王霜印象深刻。公安部门定期随机抽查人脸识别机,在一次检查后提出,将渝北区某公园镜头识别角度调大一些。调后不久,该公园发生一起抢劫案件。得益于那次调试,人脸识别机成功抓拍,公安部门通过人脸检索,进行轨迹追踪,很快就将4名嫌疑人抓获归案。

“市场对人脸识别机需求很大,我们忙着呢。”上个月,王霜和同事们刚安装完渝北区空港大道300多个人脸识别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接到新任务,这次是安装3000个。“能为城市治安做出贡献,我觉得这行有价值!”王霜嘴角上翘,自信地说。

农业经理人——

“我负责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跟着我干”

从一名80后种田能手,到一位职业农业经理人,谢长盛在广阔田间大展身手。

谢长盛是安徽宣城杨柳镇兴洋村的蔬菜种植大户,也是村子里唯一的农业经理人。2018年,谢长盛想带着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致富,找上了德高望重的聂广富。

“种了几十年水稻,他突然让我种菜,亏了咋办?”聂广富一开始不答应,“后来他承诺包销,我这才同意试一试。”

选优质种子,撒有机肥料,喷生物农药,有了病虫害就找专业农技员……一套程序走下来,聂广富家的茄子亩产竟然达到7000公斤,远高于市场上普通茄子的产量。茄子产出后由谢长盛统一收购,加工后销往日本。去年仅一季茄子,就让聂广富家增收了近6万元。

就这样,谢长盛不仅负责自家的380亩地,还逐步接管了其他村民900多亩地的蔬菜种植。

“我负责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跟着我干。”谢长盛介绍,“我们种的蔬菜大部分销往国外。一切前期费用都由我来垫付,收购时把种子、农药和化肥的价格抵扣就行了,既统一管理保质保量,又宽了农户的心。”

农业经理人作为一门新职业,除给予农民技术支持,帮助大家销售、加工产品外,还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我雇了11个工人,其中一个是组长。把一天的任务交给组长,告诉大家早干完早下班。”谢长盛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工人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凌晨4点,一辆装满新鲜蔬菜的货车趁着夜色从兴洋村的菜地出发,开往浙江传媒大学。原来,因村里种植的辣椒、南瓜、马铃薯等品质高,谢长盛还开发了给大学食堂供应蔬菜的客源。在谢长盛的打理下,不仅田里的作物越长越繁茂,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无人机巡检员——

“有了无人机,女性也能做巡检,而且不比男性差”

“这个工作,以前对于女性来说,体力是硬伤。”女机巡员陈奕凡说,“现在,有了无人机,女性也能做巡检,而且不比男性差。”

陈奕凡所说的工作,是人工巡检输电线路,以前,工作人员要穿上重重的均压服,踩着脚钉,爬到80米高的地方,用望远镜查看基塔上的设备是否正常。这个高度,稍不留神,就会有危险,再加上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对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现在,因为无人机,这一传统工作有了新的工作模式。陈奕凡是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输电管理一所的巾帼无人机飞行队队长,这支队伍去年7月份成立,全部由女无人机飞手组成。

“用了无人机,效率提高了大约8倍。”说起无人机的高效,机巡班班长萧振辉算了笔账,以前4个人4小时的工作量,现在有了无人机,2个人1小时就能完成。“不仅提了速,还更准确。”据所里的统计,上一年90%以上的缺陷由无人机发现,远高于望远镜观察的准确率。

“无人机不能离电线太近,否则会被电波影响,因为要拍照进行分析,也不能离得太远。”陈奕凡和队员们总结出一套经验,她们会根据不同的天气、风力、风速等,对无人机的参数设置等进行调整。“拍回来的照片,我们会整理留存,以便于之后进行数据分析。”

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萧振辉对机巡员工作也有自己的理解:“无人机是工具,如何将无人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还是要靠人,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不断探索。”

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员——

“创新定义未来,也不断定义着劳动者的角色”

在港口,桥吊司机被认为是最具技术含量和难度的工作之一。2007年入职青岛港的王阳,花了9年时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桥吊司机。不过,自从青岛自动化码头建成后,王阳苦练的技术却没了用武之地。

如今,这个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码头上空无一人,安静异常,运送货物的“主角”则是全自动化双小车桥吊、自动化导引小车、全自动化轨道吊等设备。在这里,9个人就能干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摇身一变,成了控制码头“大脑”的指挥员。他们正式的称呼不再是司机,而是远程监控员。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颠覆。”王阳说,以前桥吊司机常年在高空作业,通过脚底透明的玻璃观察作业情况,要经历夏天的暴晒和冬季的寒冷。“一天下来,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王阳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白领无异,“自动化码头将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我现在有了更多时间充电、提高自我,同时也有了更多精力去陪伴家人。”王阳说。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为了满足自动化码头的操作要求,王阳需要学习设备操作流程、了解计算机程序等专业知识。因为操作系统的故障码都是英文的,英语也成了他的必修课。“新的角色要求我们,不能只掌握操控台前这几下操作,而要对整个自动化码头的系统有全面了解。”

作为自动化码头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杰敏说,自动化码头对码头的形象产生了彻底颠覆,工人需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科研知识,转型成为高新技术人才。

“新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到码头上,我们已经成功实验完成了基于5G连接的自动岸桥吊车控制操作,实现了通过无线网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杨杰敏说,“创新定义未来,也不断定义着劳动者的角色。”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新职业 折射创新驱动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自己动手做iOS App

自己动手做iOS App

张子怡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7-8 / 69.00

《自己动手做iOS App:从设计开发到上架App Store》为想要接触iOS 应用设计、开发的读者提供了由浅入深的详细指导。从iOS 应用制作的步骤是什么,应该使用什么软件,如何发布应用到App Store,到iOS 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正确书写Swift 语言,再到后端和客户端是如何交互运作的等,本书配合图示,精辟、直观地阐明了iOS 应用制作中的种种疑问。 如果你是一位第一次接触i......一起来看看 《自己动手做iOS App》 这本书的介绍吧!

图片转BASE64编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在线图片转Base64编码工具

HEX HSV 转换工具
HEX HSV 转换工具

HEX HSV 互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