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文是因为内容不深,以让我们从
本文是 Andrew Ng深度学习相关视频:Sequence Models 中的笔记 。整个课程只有三周的课程量,向学习者简要介绍了序列模型的产生、应用与Attention的机制。
因为内容不深,以 Tips
或 Q&A
的形式给出整个课程的内容。
让我们从 第一周:循环序列模型
开始。
1. Motivation: Why Sequence Model?
在以Machine Translation为例的语言处理中,为什么要使用序列模型,而不使用标准的全连接NN模型呢?
- 在语言处理中,输入输出的symbols总长是不固定的,所以定长NN的input、output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即使我们可以设置input/output层的单元数为一个句子的maxLength,在实际使用中把多余的神经元简单pad一下,但是这不nice)
- NN模型无法共享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学习到的参数。举例来说,一个单词 Harry 在input神经元的第i个位置输入,与第j个位置输入,网络的输出是不一样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更希望它自始至终都被认为是一个人名。
所以在下面讨论适用于序列数据的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
。
2. Introductio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与普通的全连接网络不同,循环神经网络在输入第i个单词$x^i$时,不仅仅使用$x^i$本身来进行语义理解,而是把$x^{i-1}$的 activation value
也作为当前单元的一个输入。这一步比较直观的理解是,探索单词$x^i$的语义时,要结合前面单词的意思来共同进行解释
。
然而,又容易想到的是,为什么只使用前面的单词进行理解呢, 理解一个word的含义不应该共同参照整个上下文吗
?事实上也确实应该参照整个上下文。所以现在正在讨论的RNN unit是很简单的,之后也会说到关于双向语义处理的BRNN模型。
总的来说,在整个RNN模型中,使用了上一个时间步的信息与当前的输入共同来训练当前的输出(目前暂不考虑输入与输出长度不同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时间步中,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初始的输入(目的应该是为了保证每个单元结构一致),在实践中通常使用零向量作为初始输入。
RNN隐层的激活函数通常选用tanh,偶尔也会选用ReLU;输出的激活函数视问题性质选择sigmoid或softmax。
3. Input & Output
我们已经知道,神经元输入上一个时间步的参数 $a^{i-1}$ 与当前输入的symbol $x^i$,最终输出一个$a^i$与$y^i$,其中$a^i$将传递到下一个时间步中。用公式表达一个正统的单向RNN unit就是:
其中$g$表示激活函数,一般选用tanh,$W_a,b_a$都是训练得到的参数。
当然,这样输出的结果$a^{< i>}$实际是当前RNN单元的隐层参数,如果RNN单元需要执行一个输出,那么还需要:
也就是把计算隐层向量的参数换了一下。不过计算$y^{< i>}$这一步并不是在所有的RNN模型中都被需要(5中会提到哪些任务会需要使用到$y^{< i>}$)。
在GRU/LSTM单元中,输入与输出会有些不同,下文中会进行叙述。
4. Loss Function & Back Propogation
3中已经对前向传播的更新逻辑有清晰的描述,现在对RNN模型的 损失函数
进行说明。
假设模型的词汇表单词数为1000个,在使用softmax之后,能够将当前RNN单元的输出映射到 词汇表中每个单词是当前输出的概率
。如果当前的模型是拿来应用的,那么应该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个单词来作为当前的输出结果,然而在训练中,只考虑应该输出的正确单词所对应的概率$y^{< i>}$。
Andrew Ng的课件中以 交叉熵(Cross Entropy)
来作为网络模型的损失函数。以Machine Translation任务为例,假设对于当前输入$x^{< i>}$,应有的翻译结果为$y^{< i>}$(注意,这里并没有考虑输入与输出结果不等长的情况),而模型对单词$y^{< i>}$预测的概率值为$\hat{y}^{< i>}$。那么,当前RNN单元的交叉熵值定义为:
模型的损失函数定义为 每个时间步的损失之和
,即:
有一点值得注意:基于计算交叉熵$\mathcal{L}$的逻辑,意味着整个模型需要从头到尾计算一遍每个单词的$\mathcal{L}^{< i>}(y^{< i>}, \hat{y}^{< i>})$值并累加,并且每个单元的计算还要依赖于前一个单元的隐层输出(有时候是前一个单元的所有输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RNN模型很难做到并行处理
。
5. 多种RNN结构
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定义多种不同的RNN结构。常用的问题类型有下面四种(实际上是三种 ):
many-to-one one-to-many many-to-many one-to-one
对于上面比较典型的三种问题,要修正RNN Model结构如下:
many-to-one one-to-many many-to-many
我希望 上面的描述 能让明白的人知道我确实明白了 让不明白的人看明白了 虽然不一定能起到这个效果 但我还是只想用文字描述懒得上图
。
6. 不定长输出?
机器翻译中输入与输出的长度必须相等,这个约束条件看起来蠢蠢的
Encoder-Decoder
结构。其中:Encoder负责依次读入所有的input symbol以及前面单元的隐层$a^{< i-1>}$,计算并传递$a^{< i>}$到下一个单元中去。Decoder读入Encoder中最后一个unit输出的隐层向量,计算并继续向下传递, Decoder中的每个单元都会产生一个输出
:因为Encoder与Decoder分离了,也就不需要必须保证输入与输出的长度必须相等了。
不定长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又出现一个新问题:Decoder就这样一直生成symbol怎么办,怎么判断什么时候该结束呢。
事实上,在构造的单词表中,除了所有的语言单词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单词: <UNK> 与 <EOS>
其中 <EOS>表示一个字符串的结束符(End of String)
,而 <UNK>用于指代所有在序列中出现、又不在字典中的词(Unknown)
。对于判断结束的问题,在Decoder某一个unit中发现EOS符号的概率最大,就认为到达了结束点。
7. Language Model & Sampling
Language Model的任务是给一个句子, 将句子转换为一个概率
。它通常被用在两个地方:语音识别与机器翻译。即在每一个RNN单元,Language Model都会根据前一个单元的隐层$a$与当前的输入$x$,转换为词汇表中每一个单词可能出现的概率。
因此,一个预训练后的Language Model能够用于对句子的随机采样。具体的采样步骤如下:
- Language Model对于初始输入$a^{< 0>}=<0,...,0>$与$x^{1}$,将词汇表中所有word都输出到一个概率(这一步是用softmax来完成的)。
- 使用numpy等库中的choice对单词进行抽样,每个单词被抽中的概率就是该单词的出现概率。假设这一步抽样获得了单词$\hat{y}^{<1>}$。
- 将$a^{<1>}$与$y^{<1>}$喂给第二个RNN单元,同样能够通过抽样获得当前单元的输出词$\hat{y}^{<2>}$。
- 重复直到某一个单元中EOS的概率最大,认为到达了一个句子的末尾。之前获得的所有word sequence就是一个抽样获得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介绍到了特殊字符UNK,而生成的句子中有未知单词这件事情是比较荒谬的,所以实际应用时,要拒绝所有采样为UNK的情况。
8. Vanishing Gradient & GRU/LSTM
作为一个好多层的神经网络结构,RNN Model也会遇到梯度消失的问题 有趣的是DNN的梯度消失是因为层数太多,而RNN的梯度消失是因为单词太长
,差别在于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的(也就是前向传播的方向)。梯度消失会造成前面的参数很难被更新,体现在应用中就是:最开始输出的单词一直都是那么几个,很难被改变。
对于梯度消失的问题,普通的RNN unit很难起到效果,而GRU与LSTM通过门控机制的引入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从思想上来说,GRU通过引入一个参数(可以称为update gate),来控制当前的隐层$a^{< i>}$中有多少是被当前的输入所更新的,有多少是直接使用之前的隐层向量$a^{< i-1>}$的。可以把它看作当前隐层与前隐层的一个加权(系数的总和为1)。直观上来说,如果通过控制参数值,使得当前输出的隐层完全沿用之前的隐层数据,说明当前的输入完全没有对当前单元产生作用。
LSTM的思想比较类似(事实上,LSTM是比较早被提出来的结构)
。LSTM一口气引入了三个新的参数,其中一个是与GRU相同的update gate,另外两个称为forget gate与output gate。参数的名称已经说明了这三个参数分别是起什么作用的:update gate决定了当前隐层$a^{< i>}$占最后输出的隐层向量中的比例;forget gate决定了前一单元的隐层$a^{< i-1>}$在最后输出的隐层向量中的比例;而output gate决定了最后输出的隐层向量占前面算出来的所有加权和的比例
。
9. RNN/GRU/LSTM unit
单开一节系统的定义一个正常的RNN unit,GRU unit与LSTM unit分别是怎么对参数进行更新的,希望能把说懵的人给整明白。 下面的论述都以一个单元为单位 。
RNN Unit
传入$a^{< i-1>}$与$x^{< i>}$,输出$\hat{y}^{< i>}$与$a^{< i>}$
$a^{< i>}=g(W_a[ a^{< i-1>},x^{< i>}]+b_a)$
$\hat{y}^{< i>}=g(W_y[ a^{< i-1>},x^{< i>}]+b_y)$
GRU Unit
传入$a^{< i-1>}$与$x^{< i>}$,计算中间参数$\tilde{a}^{< i>}$与$\mathcal{T}_u$,输出$\hat{y}^{< i>}$与$a^{< i>}$
$\tilde{a}^{< i>}=\mathrm{tanh}(W_c[ a^{< i-1>},x^{< i>}]+b_c)$
$\mathcal{T}_u=\sigma(W_u[ a^{< i-1>},x^{< i>}]+b_u)$
$a^{< i>}=\mathcal{T}_u\tilde{a}^{< i>}+(1-\mathcal{T}_u)a^{< i-1>}$
$\hat{y}^{< i>}=g(W_y[ a^{< i-1>},x^{< i>}]+b_y)$ 注意:$\hat{y}$的计算方式没有改变
LSTM Unit
传入$c^{< i-1>}$、$a^{< i-1>}$与$x^{< i>}$,计算中间参数$\tilde{c}^{< i>}$、$\mathcal{T}_u$、$\mathcal{T}_f$与$\mathcal{T}_o$,输出$\hat{y}^{< i>}$、$c^{< i>}$与$a^{< i>}$
$\tilde{c}^{< i>}=\mathrm{tanh}(W_c[ a^{< i-1>},x^{< i>}]+b_c)$
$\mathcal{T}_u=\sigma(W_u[ a^{< i-1>},x^{< i>}]+b_u)$
$\mathcal{T}_f=\sigma(W_f[ a^{< i-1>},x^{< i>}]+b_f)$
$\mathcal{T}_o=\sigma(W_o[ a^{< i-1>},x^{< i>}]+b_o)$
$c^{< i>}=\mathcal{T}_u\tilde{c}^{< i>}+\mathcal{T}_fc^{< i-1>}$
$a^{< i>}=\mathcal{T}_o\cdot\mathrm{tanh}(c^{< i>})$
$\hat{y}^{< i>}=g(W_y[ a^{< i-1>},x^{< i>}]+b_y)$ 注意:$\hat{y}$的计算方式没有改变
10. Bidirectional RNN & Deep RNN
为了 凑到序号10,简单说一下双向RNN与深层RNN吧。
上面提到过,如果一个单向的Encoder一路下来,当前单元只能学习到前一个单元的隐层与当前的输入,这样就只结合了上文的信息,而没有结合下文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Bidirectional RNN(BRNN),即双向RNN。解决思路就是除了从左向右的Forward传参,再加一个并列的从右向左的Forward传参,两个过程独立存储隐层向量,在输出单元的$\hat{y}^{< t>}$时使用两边各自传过来的$a$与当前的输入$x$。
另外,RNN除了能够横向扩展(即增加 unit 的数量以外),也能增加纵向的深度,纵向上每一层都是一个从左向右的RNN Model(如果是BRNN,每一层可以同时从左到右与从右到左),这样的结构被称为DRNN,但是考虑到RNN Model本身计算的复杂度,增加深度会非常大量的增加模型训练时间。实际应用时,在纵向上不会增加太多的RNN结构,而是在最后增加一部分非RNN的类似全连接的结构,来增大unit-wise的深度。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如何在R中导出时间序列模型?
- 深度学习模型在序列标注任务中的应用
- Django - 模型序列化返回自然主键值
- ICML 2019 | 序列到序列自然语言生成任务超越BERT、GPT!微软提出通用预训练模型MASS
- 时间序列预测:使用Python创建季节性ARIMA模型
- 如何准备用于LSTM模型的数据并进行序列预测?(附代码)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