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文基于Windows平台对PE文件加壳的项目,经过一个月的缓冲,决定复习总结及分享下的我的心得。主要工具实验平台:
本文基于Windows平台对PE文件加壳的项目,经过一个月的缓冲,决定复习总结及分享下的我的心得。
主要工具 : 010Editor、VS2017、x64dbg、LordPE、OD
实验平台: win10 64位
实现功能:加壳,压缩,对代码段加密。
一、加壳原理
要想弄明白怎么对PE文件加壳,首先需要对PE文件比较熟悉,而最快的熟悉PE文件的方法就是自己写一个PE解析 工具 和写壳了。
先只用工具010Editor完成一个手工加壳,那么就明白加壳的原理了。
首先进行手工加壳
先用VS随便生成一个exe文件,我们使用它进行实验。
可以先使用 010Editor、LordPE、OD 等工具查看节区个数,我实验程序的原始区段(节区)个数是8个。
1. 给PE文件添加一个新区段
修改文件头的 NumberOfSection
使用 010Editor 打开测试程序,按 alt+4 出现一个模板菜单找到 NumberOfSection 把该数字加1,这里改为了9。
2. 设置新的区段头
添加保存之后, 重新运行010Editor的模板(或者重启010),区段就增加了一个。
设置整个新增加的区段的数据,主要需要设置的字段如下:
① 区段名(可选)
② 区段数据的实际字节数 Misc.VirtualSize
③ 区段的 VirtualAddress (区段数据在内存中的RVA),此值必须是: 上一个区段的 VirtualAddress + 上一个区段经内存对齐粒度对齐后的大小(内存对齐大小是0x1000的整数倍)
④ 区段以文件对齐粒度对齐后的大小 SizeOfRawData (文件对齐大小是0x200的整数倍)
⑤ 区段的 PointerToRawData (区段数据在文件中的偏移),此值必须是:上一个区段的 PointerToRawData + 上一个区段的 SizeOfRawData
⑥ 区段属性主要设置区段为可读可写可执行如下图
对比上一个区段修改新添加的区段里的字段。
3. 添加区段数据
区段头内容虽然设置好了,但真正重要的区段里的数据还需要插入到文件中,以扩充文件的大小,因为区段头只是一个相当于目录的存在,如果只有目录而没有内容,就会造成这个文件成为一个无效的PE文件。
把010Editor里的数据页滚动到最下面按Ctrl+shift+i添加200h个(16进制)字节
4. 修改PE文件的扩展头的SizeofImage
现在PE文件已经被扩充了大小,扩展头中的映像大小必须更新,否则当PE文件加载到内存后,新区段的数据将无法得到正常加载。
最后一个区段.SizeOfRawData按内存对齐粒度对齐的大小
保存之后,运行该程序,就能正常运行(中间某些环节操作错了就会导致该文件无法正常运行)到此添加区段成功了。那么加壳也就成功了90%,这个新区段之后称为壳代码段。
5. 添加壳代码
先找到扩展头的DLL属性字段,去掉随机基址,把40 81改为 00 81后保存。
在这里为了方便,就使用LordPE来操作剩下的步骤了,先记录原始的OEP入口点为11055,把他改为新区段的 RVA 1F000 然后点击保存。
然后再使用OD打开,进入到入口点就是41F000,因为默认加载基址是 0x400000, 发现全是00 00 00 的字节,没用内容。把第一行代码改为跳转到原来的入口点 jmp 0x411055 ,然后打一个补丁,程序就能正常运行了。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壳流程了,虽然这个壳的内容只有一条跳转到原入口点的代码,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东西弄懂了后面才能少遇见一些坑!
二、为什么用C++写壳?
我的答案是简单、便捷、方便新手入门。
很多常见的壳都用汇编写的,确实,汇编确实可以写出很多短小精悍、骚操作的代码,这是C++所没有的,但是C++支持内联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的不足。
使用DLL动态库文件保存壳代码,我们称它为存根部分(stub),直接把这个文件里的内容移植到我们新添加的区段里面,因为PE文件涉及到重定位,而DLL也是一个PE文件,移植后里面的数据就变得很容易修复了。
三、C++加壳流程
1. 处理加壳程序
在加壳过程中,有一个加壳器程序和stub.dll两个文件,加壳器程序会把原文件(要加壳的文件)以文件方式读取到堆内存,它还是以文件对齐粒度(200h)对齐的,而stub.dll是以不处理的方式读取到了内存中,它是以内存粒度(1000h)对齐的。
使用 LoadLibraryExA 加载DLL并且第三个参数使用 DONT_RESOLVE_DLL_REFERENCES的 时候,他就不会对这个文件进行重定位等操作,是以原始形态加载到内存。
//将DLL以不会执行代码的标志加载到进程中.
HMODULE hStubDll = LoadLibraryExA("Stub.dll", 0,
DONT_RESOLVE_DLL_REFERENCES);
再自定义一个共享头文件share.h,这个文件保存一些加壳程序和stub.dll中都会用到的一些数据,封装的函数,及共用的结构体!
流程如下:
① 使用加壳器给被加壳程序添加新区段。
② 加密/压缩被加壳程序。
③ 将stub的代码段移植到新区段。
④ 将被加壳程序的OEP记录到share.h中。
⑤ 将被加壳程序的EP设置到新区段。
⑥ 去掉随机基址。
⑦ 保存为新文件。
移植数据到新区段,把整个stub.dll的代码段.text移植到目标文件新添加的区段中,这样就完成了最简单加壳操作。
当然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stub.dll里的.text段里面的数据需要先进行重定位修复,修复完成后再移植过去,这样壳区段才能正常运行起来。
首先根据stub.dll的重定位表获取出stub.dll中.text段需要重定位的数据,然后把该数据
② 减去原始代码段Rva
③ 加上 新基址(exe目标文件)
④ 加上新Rva (exe中新添加的区段RVA)
用C++写代码,首先封装了很多常用的函数,如获取DOS头和NT头,区段头等。这样会节省后面大量敲代码的时间。
//获取DOS头
PIMAGE_DOS_HEADER GetDosHeader(char* pBase)
{
return (PIMAGE_DOS_HEADER)pBase;
}
//获取NT头
PIMAGE_NT_HEADERS GetNtHeader(char* pBase)
{
return (PIMAGE_NT_HEADERS)
(GetDosHeader(pBase)->e_lfanew + (DWORD)pBase);
}
例如获取NT头:
auto pNt = (PIMAGE_NT_HEADERS)GetNtHeader(pBase);
C++里auto的功能是自动获取后面数据类型,这也体现了C++的强大之处。
完整重定位代码:
//修复stub的重定位
void FixStubReloc(char* pTarBuff, char*& hModule,DWORD dwNewBase,DWORD dwNewSecRva)
{
//获取sutb.dll重定位va
auto pReloc = (PIMAGE_BASE_RELOCATION)
(GetOptHeader(hModule)->DataDirectory[5].VirtualAddress
+ hModule);
//获取stub.dll的.text区段的Rva
DWORD dwTextRva = (DWORD)GetSecHeader(hModule, ".text")->VirtualAddress;
//修复重定位
while (pReloc->SizeOfBlock)
{
struct TypeOffset
{
WORD offset : 12;
WORD type : 4;
};
TypeOffset* pTyOf = (TypeOffset*)(pReloc + 1);
DWORD dwCount = (pReloc->SizeOfBlock - 8) / 2;
for (size_t i = 0; i < dwCount; i++)
{
if(pTyOf[i].type != 3)
continue;
//要修复的Rva
DWORD dwFixRva = pTyOf[i].offset + pReloc->VirtualAddress;
//要修复的地址
DWORD* pFixAddr = (DWORD*)(dwFixRva + (DWORD)hModule);
DWORD dwOldProc;
VirtualProtect(pFixAddr, 4, PAGE_READWRITE, &dwOldProc);
*pFixAddr -= (DWORD)hModule; //减去原始基址
*pFixAddr -= dwTextRva; //减去原始代码段Rva
*pFixAddr += dwNewBase; //加上新基址
*pFixAddr += dwNewSecRva; //加上新Rva
VirtualProtect(pFixAddr, 4, dwOldProc, &dwOldProc);
}
//指向下一个重定位块
pReloc = (PIMAGE_BASE_RELOCATION)
((DWORD)pReloc + pReloc->SizeOfBlock);
}
}
现在只是暂时搭建一个壳框架所以先不处理随机基址的问题,所以要去掉随机基址,后期再来解决随机基址的问题。
2. 处理stub.dll
将工程设置release版本,如果不想代码被优化,可以禁止优化。
大概流程如下:
① 将数据段,只读数据段和代码段进行合并
② 编写代码获取API的地址
③ 加入混淆指令,反调试
④ 解密/解压缩
⑤ 加密IAT等等
之后会把存根文件 stub.dll的.data,.rdata 这2个区段合并到.text段并设置为可读可写可执行属性,需要前置代码
//把数据段融入代码段
#pragma comment(linker,"/merge:.data=.text")
//把只读数据段融入代码段
#pragma comment(linker,"/merge:.rdata=.text")
//设置代码段为可读可写可执行
#pragma comment(linker,"/section:.text,RWE")
根据之前说的已经知道壳区段就是新添加的区段了,里面将保存移植过来的stub的.text段里的所有内容,称之为壳代码。
而使用壳代码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加完壳后,在壳代码中无法使用导入表,因此,需要自己动态获取需要使用的API函数的地址。
只要获取到 LoadLibraryExA和GetProcAddress 两个函数的地址,我们就可以根据 LoadLibraryExA 来获取任意模块dll的基地址,再使用 GetProcAddress 函数获取到任意API函数的地址了。
根据kernel32基址可获取到 GetProcAddress 地址。
下面是我获取kernel32基址的内联汇编代码。
__asm
{
push esi;
mov esi, fs:[0x30]; //得到PEB地址
mov esi, [esi + 0xc]; //指向PEB_LDR_DATA结构的首地址
mov esi, [esi + 0x1c];//一个双向链表的地址
mov esi, [esi]; //得到第2个条目kernelBase的链表
mov esi, [esi]; //得到第3个条目kernel32的链表(win10系统)
mov esi, [esi + 0x8]; //kernel32.dll地址
mov g_hKernel32, esi;
pop esi;
}
然后是获取GetProcAddress函数的汇编代码,可以使用 C语言 方式获取,但我觉得用汇编写,它就这样赤裸裸呈现,能更加清晰的了解找到一个函数地址的过程。
//获取GetProcAddress函数地址
void MyGetFunAddress()
{
__asm
{
pushad;
mov ebp, esp;
sub esp, 0xc;
mov edx, g_hKernel32;
mov esi, [edx + 0x3c]; //NT头的RVA
lea esi, [esi + edx]; //NT头的VA
mov esi, [esi + 0x78]; //Export的Rva
lea edi, [esi + edx]; //Export的Va
mov esi, [edi + 0x1c]; //Eat的Rva
lea esi, [esi + edx]; //Eat的Va
mov[ebp - 0x4], esi; //保存Eat
mov esi, [edi + 0x20]; //Ent的Rva
lea esi, [esi + edx]; //Ent的Va
mov[ebp - 0x8], esi; //保存Ent
mov esi, [edi + 0x24]; //Eot的Rva
lea esi, [esi + edx]; //Eot的Va
mov[ebp - 0xc], esi; //保存Eot
xor ecx, ecx;
jmp _First;
_Zero:
inc ecx;
_First:
mov esi, [ebp - 0x8]; //Ent的Va
mov esi, [esi + ecx * 4]; //FunName的Rva
lea esi, [esi + edx]; //FunName的Va
cmp dword ptr[esi], 050746547h;// 47657450 726F6341 64647265 7373;
jne _Zero; // 上面的16进制是GetProcAddress的ASCII
cmp dword ptr[esi + 4], 041636f72h;
jne _Zero;
cmp dword ptr[esi + 8], 065726464h;
jne _Zero;
cmp word ptr[esi + 0ch], 07373h;
jne _Zero;
xor ebx,ebx
mov esi, [ebp - 0xc]; //Eot的Va
mov bx, [esi + ecx * 2]; //得到序号
mov esi, [ebp - 0x4]; //Eat的Va
mov esi, [esi + ebx * 4]; //FunAddr的Rva
lea eax, [esi + edx]; //FunAddr
mov MyGetProcAddress, eax;
add esp, 0xc;
popad;
}
}
然后再获取下MessageBoxW函数,弹出一个对话框,测试是否成功。
//运行函数
void RunFun()
{
MyLoadLibraryExA = (FuLoadLibraryExA)MyGetProcAddress(g_hKernel32, "LoadLibraryExA");
g_hUser32 = MyLoadLibraryExA("user32.dll", 0, 0);
MyMessageBoxW = (FuMessageBoxW)MyGetProcAddress(g_hUser32, "MessageBoxW");
MyMessageBoxW(0, L"大家好我是一个壳", L"提示", 0);
}
它在运行原代码之前先运行了壳代码,测试成功。
四、代码段加密
我们在逆向破解的时候通常第一方法是找到关键字符串,关键代码等,他们都是存在于代码段的,那么只要把代码段进行加密,这种方式就不可行了。
先在加壳器中加密,这使用简单的亦或加密。
//加密代码段
//1.获取代码段首地址
char* pTarText = GetSecHeader(pTarBuff, ".text")->PointerToRawData + pTarBuff;
//2.获取代码段实际大小
int nSize = GetSecHeader(pTarBuff, ".text")->Misc.VirtualSize;
for (int i = 0; i < nSize; ++i)
{
pTarText[i] ^= 0x15;
}
再到壳代码里解密,自己写了一个对比字符串的函数。
//自写strcmp
int StrCmpText(const char* pStr, char* pBuff)
{
int nFlag = 1;
__asm
{
mov esi, pStr;
mov edi, pBuff;
mov ecx, 0x6;
cld;
repe cmpsb;
je _end;
mov nFlag, 0;
_end:
}
return nFlag;
}
//解密
void Decryption()
{
//获取.text的区段头
auto pNt = GetNtHeader((char*)g_hModule);
DWORD dwSecNum = pNt->FileHeader.NumberOfSections;
auto pSec = IMAGE_FIRST_SECTION(pNt);
//找到代码区段
for (size_t i = 0; i < dwSecNum; i++)
{
if (StrCmpText(".text", (char*)pSec[i].Name))
{
pSec += i;
break;
}
}
//获取代码段首地址
char* pTarText = pSec->VirtualAddress + (char*)g_hModule;
int nSize = pSec->Misc.VirtualSize;
DWORD old = 0;
//解密代码段
MyVirtualProtect(pTarText, nSize, PAGE_READWRITE, &old);
for (int i = 0; i < nSize; ++i) {
pTarText[i] ^= 0x15;
}
MyVirtualProtect(pTarText, nSize, old, &old);
}
五、压缩
压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一个主要功能的加密的壳来说,压缩也有一定的加密效果,如果使用了一些加密库加密,即使你压缩了,会发现加壳后的文件比没加壳之前还要大!
这说一下压缩大概思路,首先不能压缩头部,考虑到后面要处理TLS,还有一个程序的图标在资源段,所以不压缩这两个段。
在加壳器中把原文件的中除了.tls和.rsrc段的其他段的数据一个一个的按顺序取出来,然后拼接在一起,然后对这份拼接后数据进行一个整体的压缩,之后需要再添加一个区段专门用于存放压缩后的数据,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压缩后的区段的文件偏移和文件大小都清零,如下图所示,把.tsl段和.rsrc段移动到头部的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处理TLS时要把TLS表的RVA和大小清零,TLS在数据目录表的第九项。
auto pData = GetOptHeader(pTarBuff)->DataDirectory;
pData[9].Size = 0;
pData[9].VirtualAddress = 0;
运行时,先在壳代码中进行解压缩,再解密,然后程序就能正常运行了。
到此一个简单的加密压缩壳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出现了很多bug,因为涉及到DLL文件无法用VS调试, 所以使用OD或者x64dbg进行调试,推荐使用x64dbg(x32dbg),这个软件一直在更新,而且字符串提示更友好,更方便快捷。 OD主要用于脱壳破解,逆向还是x64dbg更方便。
最后再说一下VS2017使用配置:
有2个工程文件 一个是加壳器,一个是sutb。
加壳器使用x32debug编译
sutb使用x32Release编译
找到工程所在文件夹,新建一个bin目录,把这两个工程属性中的输出目录改为bin,这样操作起来方便一些,不改也行,但是加载stub时路径就要填写正确才行。
一个壳的基本框架就搭建完成了,而加壳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别人破解,所以接下来就可以执行加密操作了,下一次再说说IAT加密,Hash加密,动态解密,反调试等技术吧。
附上源码,源码里没有压缩,之后再发吧。
- End -
看雪ID: 九阳道人
https://bbs.pediy.com/user-847228.htm
本文由看雪论坛 九阳道人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看雪社区
热门图书推荐
戳 立即购买!
公众号ID:ikanxue
官方微博:看雪安全
商务合作:wsc@kanxue.com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干货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C++写壳详解之基础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 wed服务基础·httpd基础配置详解
- Zookeeper详解-基础(二)
- Java基础-泛型详解
- linux基础-proc详解
- springmvc教程--注解开发基础详解
- Go基础Slice教程详解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