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看文章之前,先来看两个例子。这是我们在项目中最常见的项目布局方式。案例一:多个容器按照相同间距水平排列。案例二:常见的菜单导航
看文章之前,先来看两个例子。这是我们在项目中最常见的项目布局方式。
案例一:多个容器按照相同间距水平排列。
案例二:常见的菜单导航
看到这两个案例时,你可以先短暂的想想平时都是如何实现的,很多同学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 案例一 <div class="demo"> <div class="item"></div> <div class="item"></div> <div class="item"></div> </div> .demo { padding: 1em 0; width: 470px; background-color: #e5e5e5; overflow: hidden; } .item { float: left; margin-left: 10px; width: 15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fff; border: 1px solid #999999; box-sizing: border-box; } .item:first-child { margin-left: 0; } //案例二 <div class="demo2"> <a href="" class="nav">导航1</a> <a href="" class="nav">导航2</a> <a href="" class="nav">导航3</a> </div> .demo2 { width: 200px; background-color: cadetblue; } .nav {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00; color: #fff; } 复制代码
效果我们是做到了,但是这里所有像素都是你自己固定计算的。
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父容器的宽度为 470 = 3*150 + 20。如果在不使用 flex 布局的情况下,你想让三个元素自适应屏幕宽度有什么好办法?
或者你想把三个元素扩展成四个,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手动计算每个元素的宽度。这样好像很是麻烦。
那今天就来说说,如何利用「流」的特性,解决平时在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布局问题。
在刚开始学习 CSS 时我们都会经常听到这么一个概念叫「文档流」,很多人并没有深究文档流是为何物。
那什么是「文档流」呢?
文档流
文档流:是引导网页中的元素排列和布局的,它默认的方向是从左向右,从上而下。
而「流」具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自适应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像水流一样,当水流倒入一个容器时,它会自动充满整个容器。而 CSS 中的文档流,其表现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仅如此,你也经常会听到「脱离文档流」,比如浮动,绝对定位等都可以脱离文档流,而脱离文档流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所以就不展开多说,今天主要是聊一聊「流的自适应性」。
文档流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块级元素(block)、内联元素(inline),对应到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就是 <div>
、 <span>
。
块级元素默认会充满整个屏幕,具有自适应性,而内联元素默认则是水平排列。
你可以想象为块级元素就想是水流一样充满容器,而内联元素就是漂浮在水里按照从左到右排列的物体。
在项目中会经常碰到 display:block
这个属性。但注意,它与块级元素不是同一个东西。 display:table
,也属于块级元素。
失去流动性
到这里你应该明确了流的特性,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文档流」这个概念,但却没有好好的去利用,从而给自己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以前我会写出这样的 CSS:
span {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 复制代码
如果明白流的特性的话,其实 width: 100%;
这个属性是多余的,因为块级元素在流布局中默认是自动充满容器的。
你是否也中枪写过这种 CSS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问题。
但如果仅仅只是多了一条属性,其实也就是增加了一行代码显得不那么简洁而已,可事情总是没有那么简单。
一旦你给元素添加了宽度(width)属性,它就会失去流动性,即便是它的值为 100%,也是会失去。
对,你没有看错,只要有了宽度属性,它就会失去了它最牛逼的流动性。这样就变的毫无价值。
比如开头中导航案例,如果给导航加入一些边距。就会出现不好的效果。
.nav { display: block; padding: 10px; //添加的边距 width: 10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00; color: #fff; } 复制代码
而如果我们把宽度属性去掉,就会得到完美的展示效果。
.nav { display: block; padding: 10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00; color: #fff; } 复制代码
可能你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加入宽度属性带来的危害。
但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你应该警惕宽度给流动性带来的危害,尽量少用宽度,甚至是「无宽度」。
在此之前我相信很多伙伴在项目汇总遇到过超出宽度的情况,但很少有人去探究,所以很多人都会发挥他特有的计算能力,然后写出如下代码。
.nav { display: block; padding: 10px; width: 180px; // 200px - 10px*2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00; color: #fff; } 复制代码
貌似也实现了该有的功能,不过这种缺点我们显而易见,就是太过固定,任何一点的改动都需要你重新计算。
可能有人会说,兄die,我的计算能力很惊人,你管的着吗,好吧这,波算我输。
那为什么加了宽度属性会超出,而不加宽度属性就可以了呢?
原来是因为,当元素不设置宽度属性时或者是 width:auto
,元素的margin、border、padding 可以自动分配空间。
一旦,我们设置了固定的宽度属性,就算是100%,它就会根据 CSS 的盒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失去了自动分配空间的流动性。
至于如何计算的细节,因为盒模型的不同,所以宽度的作用就不同,它包含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具体不在多说。
兄die,这时候知道「无宽度」有多牛逼了吧。
因为这里我提到了盒模型,你会想到把上面的案例,改变下盒模型不就行了吗?比如我们这么做:
.nav { display: block; padding: 10px; width: 10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000; box-sizing: border-box; //改变盒模型 color: #fff; } 复制代码
确实在这个案例中是可以这么用的,但是如果想实现案例一的水平有间距排列问题,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由于 CSS 盒模型,是不计算 margin 的,水平排列可以很容易实现,但是想要有相同间距,就比较难以实现。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尝试利用流的特性,来很好的实现这个方案。
宽度分离
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流的特性,进行宽度分离。
<div class="demo"> <div class="item"> <div class="child">内容</div> </div> <div class="item"> <div class="child">内容</div> </div> <div class="item"> <div class="child">内容</div> </div> <div class="item"> <div class="child">内容</div> </div> </div> .demo { padding: 1em; background-color: #e9e9e9; overflow: hidden; } .item { float: left; width: 25%; } .child { margin: 0 10px; padding: 10px; border: 1px solid #ccc; } 复制代码
你会发现,无论你如何改变它的 margin、padding、border 它都会自动填充分配空间,再也不会出现布局错乱,超出等等一系列的情况。
以上就是利用流的特性,让布局变得简单、灵活。当然,流的特性不仅仅限于这两种布局。
还比如表单的布局,通常表单的布局都是比较难处理的一点,这时候你不妨试试利用「无宽度」、「宽度分离」原则尝试一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小伙伴们赶紧放飞下自己的想象力吧。
最后,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对你有所启发,点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认可。
微信公众号:六小登登,更多干货文章,这里有我的很多故事,欢迎一起交流。
本文参考:《CSS世界》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视觉SLAM十四讲
高翔、张涛、等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7-3 / 75
《视觉SLAM十四讲:从理论到实践》系统介绍了视觉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核心算法,既包括数学理论基础,如三维空间的刚体运动、非线性优化,又包括计算机视觉的算法实现,例如多视图几何、回环检测等。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代码供读者学习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 《视觉SLAM十四讲:从理论到实践》可以作为对SLAM 感兴趣的研究人员的入门自学材料,也可以作为SLAM......一起来看看 《视觉SLAM十四讲》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