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5年前

内容简介:农业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华文明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各朝代生产工具的演变、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耕作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地区的扩大。我们很早就能从历史课本中了解到“重农抑商”,体会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华文明来说更是如此。

比如各朝代生产 工具 的演变、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耕作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地区的扩大。我们很早就能从历史课本中了解到“重农抑商”,体会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的增长,商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对农业来说,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农业的创新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

  • 粮食需求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质量需求的提升,粮食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
  • 专家人数减少:盈利能力和产业吸引力都很低,导致产业能够依赖的专家人数不断减少。
  • 低效率:传统谷物、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以及畜牧业的养殖,都面临效率低下、市场不流通、信息开放程度不足的问题。
  • 高收益风险:播种与收成,出生与屠宰,像这样的时间周期,还有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都在给农产品未来的利润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今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平等的职业。并且这个文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行业,正在与科技结合,爆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精准农业是物联网在农业最著名的应用之一,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我们今天就先通过它来了解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抛弃一些拗口的概念,从本质上讲,精准农业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所有的物联网应用皆是如此。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发文分析精准农业最受欢迎的三项技术。

  • 土壤与产量制图(Soil and yield mapping)
  • 指导系统(Guidance systems)
  • 可变速率技术--VRT技术(Variable-rate tech)

1. “土壤与产量制图”与“农业数据的采集”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常见的,农民按照一定形状大小将农田网格化,采集每个格子的土壤样本,通过分析土壤结构和含氮量等化学性质来绘制地图,就可以从地图中知道哪一格要多浇水,哪一格要多施肥。

传感器采集数据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方式。将大量传感器部署在农田中,让其自动、实时地获取环境参数。但作物种植需要检测的参数种类着实不少,传感器所获得的单点数据,很难呈现农田的整体样貌效果。

因此还可以谈谈无人机。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收集多光谱、热和视觉图像,这些图像信息经过处理,可以表现出作物监测、田间分析、土地的成像、测绘等结果。

产量制图也是如此。用于收割作物的智能化机械设备,配备了GPS系统和产量监测仪,在收割作物的同时收集地理位置信息,用数据揭示农田每个区域的产量变化。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将这些新的旧的方法结合起来,农民就能获得当下农田的各项参数,分析数据采取对应措施。

2. “指导系统”与“3S技术”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3S,指的是RS、GPS、GIS。

  • RS是遥感,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收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作用是提供图像基础信息。
  •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作用是确定图像位置信息。
  •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好的图像录入GIS,可以用来进行后续的数据管理和应用分析。

目前,3S已成为现代测绘广泛应用的技术。

在农业场景里,智能化农业机械中导入了GIS系统,在运行时,GPS系统会将机械实时运行的状态与GIS信息对应,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实现更高效的运行路径、更精准的播种灌溉。这也是农业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项技术。

3. 可变速率技术--VRT技术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可变速率技术(VRT)允许农民优化田间每一部分的投入,在需要的地方和时间种植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种子,放置适量的化肥和农药。

这种技术需要部署在机械设备中,应用的时候与GIS相协同。但目前来看,VRT的成本很高,采用率也相对减少。

以上我们谈的精准农业,适用于大面积的作物种植,且系统相对复杂,一套体系的成本相对较高。不过,后续的效益将会大于投入成本。种植面积越大,收回成本的速度也就越快。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其他应用

比如家禽家畜的养殖,可分成三个层次。

  • 通过传感器监测动物生命体征,确保无疾病产生;
  • 在一些广域放牧的情况下,用位置传感器或GPS辅助跟踪牛、羊等动物的位置,减少走失,提升管理效率;
  • 通过传感器数据监测,更准确地预测和调度挤奶时间和屠宰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还有一波神奇操作是,去年,荷兰著名的高等学府瓦赫宁根大学面向全球人工智能团队,发起了一场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种黄瓜。

瓦赫宁根大学提供黄瓜生长数据,参赛团队利用原始数据创建模型,一方面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工具收集实时数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数据作出决策,控制温室内的“操作参数”,比如光照、温湿度、通风、浇水灌溉等等,完全减少人的干预。

最后,我们看到了腾讯AI黄瓜的成果图。

告别“看天吃饭”,解析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企业加入“农业物联网”

有哪些企业参加上面这类“AI+农业”的比赛呢?微软、腾讯、英特尔等等……

可以说,关注农业的企业单位从来不止“少数几家”。

2018年,阿里推出人工智能养猪项目——200公里猪,强调猪肉的肉质口感。当时还任阿里云总裁的胡晓明表示,猪运动的公里数将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

在这个项目里,摄像头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采集猪的体形数据,记录每头猪的运动距离、时间和频率;声学特征和红外测温技术可以识别猪的体温、叫声,判断是否患病,预警疫情;采集到的数据将汇集到云平台,形成每一头猪的资料档案,进行数据分析及措施应对。

京东也在更早前推出“跑步鸡”项目,强调跑足100万步的足月安全鸡。

在这个项目,最关键的设备是给每只鸡绑的脚环(这个脚环要确保记录步数精确,步数实时可见,并且不会有任何养殖期间的物理损坏)。脚环内部植入传感器,应用了符合禽类生物学特征的仿生计步算法;以及运用LoRa/ NB-IoT低功耗物联网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确保脚环不会中途没电;最后数据经由网关到达云平台,在平台上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华为也有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基于NB-IoT的牛联网项目,主要解决奶牛发情监测效率过低,影响牛场产奶量的难题。做的就是实现奶牛的及时配种,准确监测奶牛发情期。

农业物联网的未来发展

发展的关键是效益。

回到最关键的效益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使生产多样化,将农产品与低利润率商品作出区分;

2.必要时还可以加上“品牌化打造、溢价提升、精细化操作、互联网服务化”等现代化发展思维方式。

用科技提升效率,用渠道打造市场,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将继续发展前进。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Learning Processing

Learning Processing

Daniel Shiffman / Morgan Kaufmann / 2008-08-15 / USD 49.95

Book Description Teaches graphic artists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within a visual playground!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book introduces programming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c......一起来看看 《Learning Processing》 这本书的介绍吧!

UNIX 时间戳转换
UNIX 时间戳转换

UNIX 时间戳转换

正则表达式在线测试
正则表达式在线测试

正则表达式在线测试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