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接近问题的真相。本文主要翻译自Richard P. Gabriel对于Worse is Better思想发展的自述。原文链接:
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接近问题的真相。
本文主要翻译自Richard P. Gabriel对于Worse is Better思想发展的自述。
原文链接: http://www.dreamsongs.com/Wor...
注:下面基本为原文的翻译,只是根据时间节点选取了较为关键的节点。文中的『我』皆指作者Richard本人。如果是本文的观点则会添加上『译者注』字样。
1984-1994年我经营了一家叫做Lucid的Lisp公司。(译者注:Lisp是一门函数式编程语言,著名的Hacknews网站就是用它编写的)
1989年,很明显的是Lisp的生意并不是很成功,部分原因是很多AI(译者注:全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公司举步维艰,其他则是因为那些AI公司开始将他们的失败归咎于Lisp及其实现。
1989年春,我和一群黑客坐在Lucid的拱门处闲聊,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认为人们相信C和Unix比Lisp更好,我开玩笑的说到:因为Worse is Better呀。当时大家哄堂大笑,然后我试着关于『为什么一些蹩脚的事情可能是好的』做出了一些解释。
1989年夏(几个月后),一场小型的欧洲Lisp应用程序大会邀请我做一个演讲,可能是因为Lucid是当时优秀的Lisp公司。当时的演讲题目是: Lisp:Good News,Bad News,How to win Big 。其中第二部分第一小结的主题便是: t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 。
1990年3月,我在剑桥大学也做了一场这样的演讲,当时会场引起了一些批评之声。那时的互联网还是刚刚起步,传播速度还比较慢,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
1991年,公司雇了一个叫做Jamie Zawinski的年轻男孩,不到20岁的他被Scott Fahlman(译者注: Scott Fahlman 是Lucid联合创始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被公认为Common Lisp业内领袖)高度赞扬,我们都叫他小孩。他当时并无恶意,只是查阅一些相关同事的资料,然后看到了我的EuroPAL会议的论文,然后他把Worse is Better的这些想法发送给了 Richard Stallman (译者注:Richard Stallman是GNU工程的发起者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立者,著名黑客,神一样的人物…)。而且JWZ还将论文的Worse is Better部分加密发送给了他在CMU的朋友,而他们又将它发给了他们在贝尔实验室的朋友,后者有发给了他们的朋友….(译者注:如果那会儿有朋友圈,那绝对是「爆款」的典范)
不久后,我收到了十几封请求论文稿件的邮件。有几家大公司(其中有DEC、HP和IBM)要求我授权这篇论文作为他们软件工程思想的一部分。
1991年7月,AI Expert杂志重新出版了我的论文,在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订阅。
1991年冬,我用化名(Nicolas Bourbaki)写了一篇名为 Worse Is Better Is Worse 的论文,这篇论文是以模仿我的发小和同事的口吻写的,在文章中批评了我自己的观点,并试图站在朋友道义的角度上,纠正自己的思想。
1992年秋,我在面向对象编程期刊(JOOP)出版了一篇反驳性社论文章:Is Worse Really Better,改编自我的Worse Is Better Is Worse论文。由于之前我让公司同事review过初稿,所以他们有点担心来自业界的非议,其中有一位同事非常不安,深怕我患上了精神病….
九十年代中期,我成为了一名管理咨询顾问,开始对worse is better为什么有效果很感兴趣,于是我阅读了很多经济学与生物学书籍,试着去理解经济系统中发生的进化。后来,将大部分学习到的这方面知识汇集到了一次presentation的keynote上,名字叫做: Software Acceptance:How Winners Win 。另外一部分则加到了我的论文书籍, Patterns of Software: Tales from the Software Community ,作为其中一个章节: Money Through Innovation Reconsiderd 。
你可能会想,经过十年的思考与讲演,不断的推到重来不断的更新进化,我对worse is better的观点已经毋庸置疑了(译者注:作者写这篇文章是2000年)。其实不然…,在2000年的OOPSLA(面向对象技术的高峰会议)年度会议上,我安排在一个名为『Back to the Future: Is Worse (still) Better ?』的专门小组(panel),准备期间,panel的组织者Martine Devos让我起草一篇意见书(position paper),于是我写了一篇公然反对的worse is better思想的短文: Back to the Future: Is Worse (still) Better 。
但是几个月后,我又写了一篇: Back to the Future:Worse (still) is Better! 用于支持worse is better的观点。是的,我仍无法决定。于是Martine把这两篇短文合成了一份,作为panel的意见书。按照例行,panel的讨论期间出席者通常会从worse is better的支持方转向会议桌的另一侧:反对方。那天早上我坐在观众席上,几乎也是声嘶力竭的和他们撕逼。我想正是因为大家对于『Worse is Better』的冒险精神、开明以及反驳的态度,才使得优秀成为可能(译者注:此句翻译较为笨拙,为不丢失原意,这里给出原文: risk-taking and a willingness to open one’s eyes to new possibilities and a rejection of worse-is-better make an environment where excellence is possible )。
翻译结束。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觉得作者Richard作为一名技术圈内名人,思想竟是如此摇摆不定。但我却深深地被他对于技术的严谨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所感动。其实每一次思想的转变不是对上一次的否定,而是经过思考、学习之后的更新优化,是更进一步。为了更加接近真理,他丝毫不顾所谓的「面子」,毫不犹豫的反对自己过去的观点,如此做学问的心态值得学习。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Worse Is Better 思想的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移动交互设计精髓
班格 (Cameron Banga)、温霍尔德 (Josh Weinhold) / 傅小贞、张颖鋆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5-4-1 / CNY 89.00
越来越多的人正涌入移动应用领域,而设计和体验将是移动应用成败的关键。作者通过上百款应用的设计实践,系统化地梳理了移动应用的设计方法论,在理解用户、跨平台和适配设计、移动组件应用、界面视觉感染力、简约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阐述。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移动设计工具,分享了设计师该如何与开发工程师协同工作,以及如何收集用户反馈、甄别版本迭代的更新需求等。 《移动交互设计精髓——设计完美的......一起来看看 《移动交互设计精髓》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