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喆
知乎专栏:王喆的机器学习笔记
https://zhuanlan.zhihu.com/wangzhenotes
Youtube的深度推荐系统论文 《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 是介绍深度学习在推荐系统领域应用的经典之作,之前本社区就发布过一篇专栏作者石塔西对这篇论文的见解 看Youtube怎么利用深度学习做推荐 ,本次给大家分享另一位专栏作者王喆对其的体验和收获。
这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Youtube的深度推荐系统论文《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这是2016年的论文,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已经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我也是两年前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就放下了,但前几天重读这篇文章,竟让发现了诸多亮点,几乎处处是套路,处处是经验,不由惊为神文。这篇神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两点:
-
这毫无疑问是工业界论文的典范,是我非常推崇的工程导向的,算法工程师必读的文章;
-
我以为毫不起眼的地方,也藏着Youtube工程师宝贵的工程经验,相比上周介绍的阿里的深度兴趣网络DIN,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Attention机制,这篇文章你应该精确到句子来体会,这是我惊为神文的原因。
废话不多说,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两次拜读这篇论文的不同体验和收获。
1
第一遍读这篇论文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是冲着算法的架构去的,在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公司“基本操作”的今天,Youtube在算法架构上并无惊奇之处,我们来快速介绍一下文章中的深度学习推荐系统的算法架构。
Youtube的用户推荐场景自不必多说,作为全球最大的UGC的视频网站,需要在百万量级的视频规模下进行个性化推荐。由于候选视频集合过大,考虑online系统延迟问题,不宜用复杂网络直接进行推荐,所以Youtube采取了两层深度网络完成整个推荐过程:
-
第一层是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完成候选视频的快速筛选,这一步候选视频集合由百万降低到了百的量级。
-
第二层是用Ranking Model完成几百个候选视频的精排
首先介绍candidate generation模型的架构
Youtube 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
我们自底而上看这个网络,最底层的输入是用户观看过的video的embedding向量,以及搜索词的embedding向量。至于这个embedding向量是怎么生成的,作者的原话是这样的
Inspired by continuous bag of words language models, we learn high dimensional embeddings for each video in a xed vocabulary and feed these embeddings into a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所以作者是先用word2vec方法对video和search token做了embedding之后再作为输入的,这也是做embedding的“基本操作”,不用过多介绍;当然,除此之外另一种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就是通过加一个embedding层跟上面的DNN一起训练,两种方法孰优孰劣,有什么适用场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特征向量里面还包括了用户的地理位置的embedding,年龄,性别等。然后把所有这些特征concatenate起来,喂给上层的ReLU神经网络。
三层神经网络过后,我们看到了softmax函数。这里Youtube的同学们把这个问题看作为用户推荐next watch的问题,所以输出应该是一个在所有candidate video上的概率分布,自然是一个多分类问题。
好了,这一套深度学习的“基本操作”下来,就构成了Youtube的candidate generation网络,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还是隐藏着一些问题的,比如
-
架构图的左上角,为什么在online serving的时候不直接用这套网络进行预测而要使用nearest neighbor search 的方法?
-
多分类问题中,Youtube的candidate video有百万之巨,意味着有几百万个分类,这必然会影响训练效果和速度,如何改进?
这些问题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没有深想深看,但却是工程实现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随后再深入介绍论文中的解决方法。
既然得到了几百个候选集合, 下一步就是利用ranking模型进行精排序 ,下面是ranking深度学习网络的架构图。
Youtube Ranking Model
乍一看上面的ranking model似乎与candidate generation模型没有什么区别,模型架构还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操作”,唯一的区别就是特征工程,那么我们就讲讲特征工程。
事实上原文也明确说明了,引入另一套DNN作为ranking model的目的就是引入更多描述视频、用户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特征,达到对候选视频集合准确 排序 的目的。
During ranking, we have access to many more features describing the video and the user's relationship to the video because only a few hundred videos are being scored rather than the millions scored in candidate generation.
具体一点,从左至右的特征依次是
-
impression video ID embedding: 当前要计算的video的embedding
-
watched video IDs average embedding: 用户观看过的最后N个视频embedding的average pooling
-
language embedding: 用户语言的embedding和当前视频语言的embedding
-
time since last watch: 自上次观看同channel视频的时间
-
#previous impressions: 该视频已经被曝光给该用户的次数
上面五个特征中,我想重点谈谈第4个和第5个。因为这两个很好的引入了对用户行为的观察。
第4个特征背后的思想是
We obser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s are those that describe a user's previous interaction with the item itself and other similar items.
有一些引入attention的意思,这里是用了time since last watch这个特征来反应用户看同类视频的间隔时间。从用户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们刚看过“DOTA经典回顾”这个channel的视频,我们很大概率是会继续看这个channel的视频的,那么该特征就很好的捕捉到了这一用户行为。
第5个特征#previous impressions则一定程度上引入了exploration的思想,避免同一个视频持续对同一用户进行无效曝光。尽量增加用户没看过的新视频的曝光可能性。
至此,我的第一遍论文阅读就结束了,对Youtube的算法框架有了概念,但总觉得不过如此,没什么太多新颖的地方。
2
但如果真这么想,还是太naive了,与上一篇阿里的深度兴趣网络DIN不同的是,你读懂了DIN的attention机制,你就抓住了其论文70%的价值,但这篇文章,如果你只读懂了Youtube的推荐系统架构,你只抓住了30%的价值。那么剩下的70%的价值在哪里呢?
在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始终绷着“如何实现”这根弦,发现这篇论文的工程价值之前被我大大忽略了。下面我列出十个文中解决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Q1、文中把推荐问题转换成多分类问题,在预测next watch的场景下,每一个备选video都会是一个分类,因此总共的分类有数百万之巨,这在使用softmax训练时无疑是低效的,这个问题YouTube是如何解决的?
A1、 这个问题原文的回答是这样的
We rely on a technique to sample negative classes from the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candidate sampling") and then correct for this sampling via importance weighting.
简单说就是进行了负采样(negative sampling)并用importance weighting的方法对采样进行calibration。文中同样介绍了一种替代方法,hierarchical softmax,但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关于采样的具体技术细节以及优劣可能再开一篇文章都讲不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tensorflow中的介绍(tensorflow.org/extras/c)以及NLP领域的经典论文 aclweb.org/anthology/P1
也欢迎有相关经验的同学在评论中给出简明的回答。
Q2、在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的serving过程中,YouTube为什么不直接采用训练时的model进行预测,而是采用了一种最近邻搜索的方法?
A2、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经典的工程和学术做trade-off的结果,在model serving过程中对几百万个候选集逐一跑一遍模型的时间开销显然太大了,因此在通过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得到user 和 video的embedding之后,通过最近邻搜索的方法的效率高很多。我们甚至不用把任何model inference的过程搬上服务器,只需要把user embedding和video embedding存到 redis 或者内存中就好了。
但这里我估计又要求助场外观众了,在原文中并没有介绍得到user embedding和video embedding的具体过程,只是在架构图中从softmax朝 model serving module那画了个箭头(如下图红圈内的部分),到底这个user vector和video vector是怎么生成的?有经验的同学可以在评论中介绍一下。
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 video vector是如何生成的?
Q3、 Youtube的用户对新视频有偏好,那么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如何引入这个feature?
A3、 为了拟合用户对fresh content的bias,模型引入了“Example Age”这个feature,文中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什么是example age。按照文章的说法猜测的话,会直接把sample log距离当前的时间作为example age。比如24小时前的日志,这个example age就是24。在做模型serving的时候,不管使用那个video,会直接把这个feature设成0。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这个做法的细节和动机,非常有意思。
当然我最初的理解是训练中会把Days since Upload作为这个example age,比如虽然是24小时前的log,但是这个video已经上传了90小时了,那这个feature value就是90。那么在做inference的时候,这个feature就不会是0,而是当前时间每个video的上传时间了。
我不能100%确定文章中描述的是那种做法,大概率是第一种。还请大家踊跃讨论。
文章也验证了,example age这个feature能够很好的把视频的freshness的程度对popularity的影响引入模型中。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引入“Example Age”这个feature后,模型的预测效力更接近经验分布;而不引入Example Age的蓝线,模型在所有时间节点上的预测趋近于平均,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Q4、 在对训练集的预处理过程中,YouTube没有采用原始的用户日志,而是对每个用户提取等数量的训练样本,这是为什么?
A4、 原文的解答是这样的,
Another key insight that improved live metrics was to generate a xed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per user, e ectively weighting our users equally in the loss function. This prevented a small cohort of highly active users from dominating the loss.
理由很简单,这是为了减少高度活跃用户对于loss的过度影响。
Q5、 YouTube为什么不采取类似RNN的Sequence model,而是完全摒弃了用户观看历史的时序特征,把用户最近的浏览历史等同看待,这不会损失有效信息吗?
A5、 这个原因应该是YouTube工程师的“经验之谈”,如果过多考虑时序的影响,用户的推荐结果将过多受最近观看或搜索的一个视频的影响。YouTube给出一个例子,如果用户刚搜索过“tayer swift”,你就把用户主页的推荐结果大部分变成tayer swift有关的视频,这其实是非常差的体验。为了综合考虑之前多次搜索和观看的信息,YouTube丢掉了时序信息,讲用户近期的历史纪录等同看待。
但RNN到底适不适合next watch这一场景,其实还有待商榷,@严林 大神在上篇文章的评论中已经提到,youtube已经上线了以RNN为基础的推荐模型, 参考论文如下: static.googleusercontent.com
看来时隔两年,YouTube对于时序信息以及RNN模型有了更多的掌握和利用。
Q6、 在处理测试集的时候,YouTube为什么不采用经典的随机留一法(random holdout),而是一定要把用户最近的一次观看行为作为测试集?
A6、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只留最后一次观看行为做测试集主要是为了避免引入future information,产生与事实不符的数据穿越。
Q7、 在确定优化目标的时候,YouTube为什么不采用经典的CTR,或者播放率(Play Rate),而是采用了每次曝光预期播放时间(expected watch time per impression)作为优化目标?
A7、 这个问题从模型角度出发,是因为 watch time更能反应用户的真实兴趣,从商业模型角度出发,因为watch time越长,YouTube获得的广告收益越多。而且增加用户的watch time也更符合一个视频网站的长期利益和用户粘性。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实则非常重要,objective的设定应该是一个算法模型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是算法模型部门跟其他部门接口性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说,YouTube的推荐模型符合其根本的商业模型,非常好的经验。
我之前在领导一个算法小组的时候,是要花大量时间与Business部门沟通Objective的设定问题的,这是路线方针的问题,方向错了是要让组员们很多努力打水漂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Q8、 在进行video embedding的时候,为什么要直接把大量长尾的video直接用0向量代替?
A8、 这又是一次工程和算法的trade-off,把大量长尾的video截断掉,主要还是为了节省online serving中宝贵的内存资源。当然从模型角度讲,低频video的embedding的准确性不佳是另一个“截断掉也不那么可惜”的理由。
当然,之前很多同学在评论中也提到简单用0向量代替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那么有什么其他方法,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Q9、 针对某些特征,比如#previous impressions,为什么要进行开方和平方处理后,当作三个特征输入模型?
A9、 这是很简单有效的工程经验,引入了特征的非线性。从YouTube这篇文章的效果反馈来看,提升了其模型的离线准确度。
Q10、 为什么ranking model不采用经典的logistic regression当作输出层,而是采用了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
A10、 因为在第7问中,我们已经知道模型采用了expected watch time per impression作为优化目标,所以如果简单使用LR就无法引入正样本的watch time信息。因此采用weighted LR,将watch time作为正样本的weight,在线上serving中使用e(Wx+b)做预测可以直接得到expected watch time的近似,完美。
十个问题全部答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实在上一篇文章抛出这十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诸位大神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感谢 @做最闲的咸鱼@严林@吴海波 。最后增加一个思考环节,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下面的问题:
-
本论文中,用于 candidate generation网络serving部分的user embedding vector和video embedding vector是怎么生成的?
-
Example age这个feature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
除了用0向量embedding替代长尾内容,有没有其他好的方法?
(你可以将答案写在评论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参考资料:
-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
-
Recommender System Paper List
-
推荐系统中的注意力机制——阿里深度兴趣网络(DIN)
小编语
本文是根据 本社区专栏作者王喆 在知乎的两篇文章 《重读Youtube深度学习推荐系统论文,字字珠玑,惊为神文》 与 《YouTube深度学习推荐系统的十大工程问题》 编辑而成。文章后有精彩的评论与问答, 请点击作者知乎主页查看具体内容 。
往期精彩: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学习
获取免费课程
回复 直播 获取系列直播课
回复 Python 1小时破冰入门Python
回复 人工智能 从零入门人工智能
回复 深度学习 手把手教你用 Python 深度学习
回复 机器学习 小白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回复 贝叶斯算法 贝叶斯与新闻分类实战
回复 数据分析师 数据分析师八大能力培养
回复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之AI深度学习
本文由人工智能爱好者社区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高性能HTML5
Jay Bryant、Mike Jones / 奇舞团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4-5
《高性能html5》为读者讲解了如何用html5 从一开始就设计一个高性能的网站,以及如何对已有网站进行改良,使得它们具备优越的性能。《高性能html5》中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关键技巧,并提供了丰富的示例,作者有意无意地将软件工程以及前端开发技术之道隐藏于朴实的描述中。 通过学习《高性能html5》,读者能够掌握如何创建自己的高性能网站。《高性能html5》适合于想创建自己网站的初学者,同样......一起来看看 《高性能HTML5》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