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5年前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文章发布于公号【数智物语】 (ID:decision_engine),关注公号不错过每一篇干货。

来源:阿萨姆谈AI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常见的数据挖掘手段, 其主要假设是数据间存在相似性。 而相似性是有价值的,因此可以被用于探索数据中的特性以产生价值。

常见应用包括:

用户分割: 将用户划分到不同的组别中,并根据簇的特性而推送不同的。

广告欺诈检测: 发现正常与异常的用户数据,识别其中的欺诈行为。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如上图,数据可以被分到红蓝绿三个不同的簇(cluster)中,每个簇应有其特有的性质。 显然,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是在缺乏标签的前提下的一种分类模型。 当我们对数据进行聚类后并得到簇后,一般会单独对每个簇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更加细致的结果。

常见的聚类方法有不少,比如 K均值(K-Means),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大部分机器学习参考书上都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今天主要探讨实际操作聚类分析时的一些技巧。

01 如何选择适合的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的运算开销往往很高,所以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往往是 数据量

但数据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如大于10万条数据,那么大部分聚类算法都不能使用。 最近读到的一篇对比不同算法性能随数据量的变化很有意思。在作者的数据集上,当数据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仅K均值和HDBSCAN可用。

我的经验也是,当数据量超过5万条数据以后, K均值可能是比较实际的算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K均值的效果往往不是非常好。

因此不难看出,K均值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 运行速度快,能够处理的数据量大,且易于理解。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 算法性能有限,在高维上可能不是最佳选项。

一个比较粗浅的结论是,在数据量不大时,可以优先尝试其他算法。当数据量过大时,可以试试HDBSCAN。仅当数据量巨大,且无法降维或者降低数量时,再尝试使用K均值。

一个显著的问题信号是, 如果多次运行K均值的结果都有很大差异,那么有很高的概率K均值不适合当前数据, 要对结果谨慎的分析。

另一种替代方法是 对原始数据进行多次随机采样得到多个小样本,并在小样本上聚类,并融合结果。 比如原始数据是100万,那么从中随机采样出100个数据量等于1万的样本,并在100个小数据集上用更为复杂的算法进行聚类,并最终融合结果。

此处需要注意几点问题:

随机采样的样本大小很重要,也不能过小。 需要足够有代表性,即小样本依然可以代表总体的数据分布。如果最终需要划分很多个簇,那么要非常小心,因为小样本可能无法体现体量很小的簇。

在融合过程中要关注样本上的聚类结果是否稳定,随机性是否过大。 要特别注意不同样本上的 簇标号是否统一,如何证明不同样本上的簇结果是一致的。

因此我的经验是, 当数据量非常大时,可以优先试试K均值聚类,得到初步的结果。如果效果不好,再通过随机采样的方法构建更多小样本,手动融合模型提升聚类结果, 进一步优化模型。

02 聚类分析时需要使用什么变量?

这个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而且充满了迷惑性,不少人都做错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有很多客户的商品购买信息,以及他们的个人信息,是否该用购买信息+个人信息来进行聚类呢?

未必,我们需要首先回答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我们用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进行聚类,那么结果会被这些变量所影响,而变成了对性别和年龄的聚类。所以我们应该先问自己, “客户购物习惯”更重要还是“客户的个人信息”更重要?

如果我们最在意的是 客户怎么花钱,以及购物特征, 那就应该完全排除客户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家庭住址),仅使用购买相关的数据进行聚类。这样的聚类结果才是完全由购买情况所驱动的,而不会受到用户个人信息的影响。

那该如何更好的利用客户的个人信息呢?这个应该被用在聚类之后。 当我们得到聚类结果后,可以对每个簇进行分析, 分析簇中用户的个人情况,比如高净值客户的平均年龄、居住区域、开什么车。无关变量不应该作为输入,而应该得到聚类结果后作为分析变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先要问自己,这个项目在意的是什么?很多时候个人信息被错误的使用在了聚类当中,聚类结果完全由个人信息所决定(比如男性和女性被分到了两个簇中),对于商业决策的意义就不大了。一般来说, 应该由商业数据驱动,得到聚类结果后再对每个簇中的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不是绝对的。 在聚类中有时候也会适当引入个人信息,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变量的权重来调整每个变量的影响。

03 如何分析变量的重要性?

首先变量选择是主观的, 完全依赖于建模者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且往往都是想到什么用什么。因为聚类是无监督学习,因此很难评估变量的重要性。

介绍两种思考方法:

考虑变量的内在变化度与变量间的关联性: 一个变量本身方差很小,那么不易对聚类起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变量间的相关性很高,那么高相关性间的变量应该被合并处理。直接采用算法来对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

另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如果我用算法找到了重要特征,那么仅用重要特征建模可以吗?这个依然不好说,我觉得 最需要去除的是高相关性的变量, 因为很多聚类算法无法识别高相关性,会重复计算高相关性特征,并夸大了其影响,比如K均值。

04 如何证明聚类的结果有意义?如何决定簇的数量?

聚类分析是无监督学习,因此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证明结果是对的或者错的。一般的判断方法无外乎三种:

人为验证聚类结果符合商业逻辑。 比如我们对彩票客户进行聚类,最终得到4个簇,其中分为:

“高购买力忠实客户”:花了很多钱的忠实客户,他们可能常年购买且花费不菲

“普通忠实客户”:常年购买,但每次的购买额度都不大

“刺激性消费单次购买者”:只购买了几次,但是一掷千金

“谨慎的单次购买者”:只购买了几次,每次买的都很谨慎

我们可以用通过 商业逻辑来解释聚类结果, 结果应该大致符合行业专家的看法。最终你的聚类结果需要回归到现实的商业逻辑上去,这样才有意义。

预先设定一些评估标准,比如簇内的紧凑度和簇间的疏离度,或者定义好的函数如Silhouette Coefficient。一般来说设定一个好的评估标准并不容易, 所以不能死板的单纯依赖评估函数。

通过可视化来证明不同簇之间的差异性。因为我们一般有超过两个变量,所以会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压缩,比如很多流形学习的方法多维缩放(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以下图为例,我把数据分成了四个簇,并用T-SNE压缩到二维并绘制出来。从直观上看,不同簇间有了一定区别。类似的可视化也可以在变量间两两绘制,或者直接画pairplot。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所以如何定义一个好的聚类结果?我认为应该符合几个基本标准:

符合商业常识,大致方向上可以被领域专家所验证可视化后有一定的区别,而并非完全随机且交织在一起,如果有预先设定的评估函数,评估结果较为优秀。

因此决定簇的数量也应该遵循这个逻辑,适当的数量应该满足以上三点条件。如果某个簇的数量过大或者过小,那可以考虑分裂或者合并簇。

当然,聚类作为无监督学习,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但应时时牢记的是, 机器学习模型应服务商业决策,脱离问题空谈模型是没有意义的。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

本文由数智物语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4个步骤:聚类分析如何分析用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Beginning ARKit for iPhone and iPad

Beginning ARKit for iPhone and iPad

Wallace Wang / Apress / 2018-11-5 / USD 39.99

Explore how to use ARKit to create iOS apps and learn the basics of augmented reality while diving into ARKit specific topics. This book reveals how augmented reality allows you to view the screen on ......一起来看看 《Beginning ARKit for iPhone and iPad》 这本书的介绍吧!

JSON 在线解析
JSON 在线解析

在线 JSON 格式化工具

随机密码生成器
随机密码生成器

多种字符组合密码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互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