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敏捷软件开发套路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7年前

内容简介:京东敏捷软件开发套路

开场语

京东,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是如何进行敏捷转型的呢?在转型过程中,都碰到过哪些坑,然后又用了哪些套路,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我将结合自己在京东进行敏捷转型的实践,告诉大家:敏捷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进行敏捷团队转型?团队转型需要注意什么?

背景

京东到家,2014年作为京东一个内部项目,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京东在2015年重点打造的战略级项目,其中就包含京东到家,即基于京东强大的物流体系,整合各类O2O(线上线下)服务,主要以提供生鲜和超市产品为主。

这次分享中,我主要会介绍在2016年中,给京东到家其中一个20+的团队进行敏捷转型的案例。这个团队主要是负责京东到家的商家入驻后台,内部会和京东到家的各个团队,如业务团队、app团队、结算团队等有交集,外部与京东(包含但不限于法务、财务、审计等团队)、入驻商家、入驻商家IT团队等对接。

如何转型

前面简单介绍了这个团队的背景,那么这个团队的转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下面和大家一一进行拆解。

前提

取得信任,达成一致。

  • 取得信任。在团队进行转型之前,一定需要得到所在团队经理或总监的认可与支持。这里的支持不是说口头说,我支持敏捷转型。而是真的会付诸行动。比如经理自身管理风格的转变,做事方法的变化等。

  • 达成一致。达成一致需要多个层面都能统一认识。比如敏捷转型的阶段成果,比如团队的度量。一般阶段成果以3个月(季度)为单位呈现,其中每月有汇总演示。

度量(绩效管理)

达成一致的一个体现就是度量。下面稍微展开说一些关于敏捷度量的事情。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吴穹的 “研发组织该如何设计绩效体系”

绩效管理的目标

  1. 提高个人业绩表现

  2. 改善组织结果

  3. 决定加薪或升职

1. 提高个人业绩表现

绩效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个人提高,或者换个说法,个人在公司里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可以自我学习、提升个人价值。

反观大部分公司的绩效管理是如何做的呢?

多数公司都是等到了年底的时候,直接经理进行一次性的打分(针对这一年的表现),然后根据这样的打分来决定个人一年的总体表现。这样做,对于提高个人表现有多大的帮助呢?总之,我认为作用不会很大。

2. 改善组织结果

很多组织会有一大堆考核组织(或者团队)的度量指标——多的甚至达到20+。这么多的指标究竟有哪些可以指导组织(或团队)的改进,有哪些有负面作用?

另外,这些考核组织(或者团队)的指标往往掌握在管理者手里(团队成员并不知道)。那么这样的绩效管理对于改善组织结果的作用有多大,是值得商榷的。

3. 用于加薪或升职

正如绩效管理第一个目标(提高个人绩效)中提到的,多数公司是每年(好一点的是半年)做一次绩效评估,然后根据这次评估的结果来决定一个人的加薪或者升迁。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举个例子,某员工小明,在11月底的代码提交中引出一次线上事故,而在前10个月中小明表现都非常优秀。在这个情况下,小明这一年的绩效评估结果会怎么样?很不幸,估计不会太好。原因如下:1. 尽管小明之前表现非常优秀,但这次犯了错误。2. 尤为关键的是这个错误恰好在绩效评估之前,管理者记忆犹新。

前面我们列举了绩效管理的目标,以及传统按年进行绩效评估的缺陷。那么在敏捷软件开发中,如何进行绩效管理呢?

度量指标的分类

在谈及绩效管理度量指标之前,我先对度量指标做一个粗略的分类。度量指标可以分为:

  1. 内部度量指标

  2. 外部度量指标

内部度量指标

内部度量指标,指的是度量组织(或团队)内部的指标(从内部看)。举个例子,比如个人或者团队的代码行数,单元测试覆盖率,缺陷数等等。

内部度量指标主要用于提高组织(团队或个人)的效率。

外部度量指标

外部度量指标,指的是度量组织(或团队)外部表现的指标(从外部看)。举个例子,比如ROI,客户满意度,NPS等。

外部指标主要用于指导组织(团队或个人)的方向,从而组织盈利或获得成功。

敏捷软件开发的度量指标

选择度量指标的时候,有几个因素需要着重考虑:

  • 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度量指标和公司目标匹配吗?

  • 组织(或团队)的改进方向或重点是什么?

  • 这个目标的数据收集工作有多大?更新周期是多久?

最后,针对绩效管理度量,还有两个重要原则:

  • 结果比过程重要

  • 学习比失败重要

推与拉

取得信任并达成一致后,还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推敏捷,还是拉敏捷。

  • 推敏捷指的是推广敏捷,即团队没有真正的动力去进行组织转型而是被推着走。比如听说敏捷能提高效率,听说敏捷能解决软件开发的很多问题,等等。这种情况下进行敏捷转型,结果多半是不理想的。

  • 拉敏捷指的是团队有意愿进行敏捷转型(内驱力),而不是上述的推。

上面分析的是敏捷转型前判断团队的状态,是推还是拉。

那么推拉现象在软件开发当中是否存在呢?比如某个组件的责任,当没有明确到团队或个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有人主动去做(同时推)。非常少的情况下出现同时主动去做(同时拉)。

另外软件开发中,大部分的任务是推出去的。打比方,需求方做好需求调研之后,即写好需求文档后就推出去(可能并不是非常显性的)。推出去可能意味着需求方宣布,我们做好了需求调研,写好了需求文档(隐含着说“现在开始需求和我们没有关系”)。这样就做到了推出去了。任务与责任不在需求方了,这时需求方开始进行下一份任务。而实际上对于需求而言,仅仅推出去是不利于需求的完成。需要另外转变一下思路,即进行拉动式生产。

拉动式生产来自于丰田生产系统,是丰田非常成功的理念之一。即生产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拉动的。比如有客户付钱要买一辆车,这时产生一个购买信号,这个信号传递到汽车工厂,在汽车工厂的最下游(比如装配车间,不一定准确,这里只是做个简单介绍)就产生一个装配一辆车(是非常具体的什么型号,什么颜色等)的信号。这个信号继续向上游传递(比如车体框架、引擎、轮胎等不同车间或供应商)后,会陆续带动上游的生产。拉动式生产可以保持较小的库存(积压),另外每个环节由最终的结果(客户购买)来驱动,很容易达成一致。而如果是推动式生产呢?每个环节只关心我的任务是否完成或达标,而不是根据生产信号来生产。这样势必会造成更多的浪费(库存)。

那么对于软件开发,这种拉动式生产是否可以应用呢?很显然是可以的。那么如何应用实施呢。让我们看看如何进行产品梳理。

产品梳理

前期准备好之后,就需要和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以及团队一起来梳理当前的产品需求。梳理产品需求我最常用的 工具 有用户故事地图(还有其他工具,比如影响地图、客户体验地图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描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找)。这里着重描述一下用户故事地图。

什么是用户故事地图

用户故事地图是一门在需求拆分过程中保持全景图的技术。 -- Martin Fowler

用户故事地图可以使我们专注于用户和用户体验,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最终做出更好的产品。 -- Jeff Patton

用户故事地图是以用户的视角来讲故事,然后团队整体达成统一的理解。--BoB Jiang

为什么用户故事地图有效

用户故事地图在产品梳理(需求梳理)方面为什么很有效,这有如下几个原因:

  • 整个过程围绕着用户视角,以用户的身份讲故事。

  • 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一致(隐含信息)。

  • 故事地图是二维的,即横向是时间(或完成任务的顺序),纵向是任务的重要程度;完胜一维的产品列表,只有排序。

如何使用用户故事地图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步骤介绍:

  1. 团队每个人用便签写下自己对于产品的理解,如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个环节不需要讨论,每个人自己写。

  2. 每人把自己的便签按照完成任务的顺序贴在一面大墙,或者地板上。

  3. 所有人的任务,整合到一起。相同或类似的分成一组活动,并给该组活动起名。

  4. 找出最简版本需要完成的任务

注意:如果步骤1、2中大家写出不同用户的任务,可以根据用户做成不同的地图。比如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可能的用户有最终消费者,运营人员,系统管理员等。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用户故事地图》,以及参考如下两篇博文:

到这里,我们已经为团队准备好了要工作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交付。

Scrum

我们采用的敏捷转型是完全遵循Scrum框架的。具体Scrum框架的内容可以参考 Scrum指南 。由于业务方需求和客户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选择一周为迭代周期。具体的活动包含:

  • 计划会

  • 每日站会

  • 评审会

  • 回顾会

计划会

计划会主要分为两部分:做什么和如何做。

团队一起决定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构建、测试承诺的工作。在计划会议过程中,产品负责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解释澄清模糊的需求。最后的产出为迭代目标和迭代列表。

每日站会

每天的 15 分钟站立会议。

团队一起回答三个问题:

  1. 从上一次例会到现在我完成了什么(重点在于是否完成承诺,以及暴露风险)?

  2. 从现在到下一次例会我计划完成什么(重点在于承诺)?

  3. 有什么风险或障碍(尽早暴露问题风险)?

评审会

在评审会上,产品负责人接受或拒绝团队完成的用户故事。(注:产品负责人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评审,而不只在评审会上进行这些工作)。

回顾会

团队一起检视和调整他们的工作方法,以达到成熟高效的自组织团队。

上述的活动看起来简单,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这里就需要有经验的人帮忙进行辅导。有关每个会议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 Scrum指南

这里给大家一些警示,也是在这次敏捷转型当中踩过的一些坑。

不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敏捷转型都是耍流氓

前面那个案例,到后来并没有带来很多客户价值的提升。最多的结果是研发内部的透明,以及与业务方沟通的顺畅。但最终供应商入驻,仍然是那么长时间。所以后面并没有过多描述案例,而我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在进行敏捷转型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客户价值。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敏捷转型都是耍流氓。

回归到案例中,客户价值可能体现在:

  • 供应商入驻时间的缩短。

  • 供应商需求的响应时间。

  • 供应商满意度。

  • 业务方(内部客户)需求响应时间(这一点做到了)。

  • 业务方满意度(这一点做到了)。

敏捷转型的核心

回顾前面讲述的内容,真正重要的就如下几点:

  • 取得信任,达成一致

  • 以客户价值为核心

  • 产品需求切入

  • 迭代周期

  • Scrum框架

注意

最后,一定是最重要的!

Scrum不是万能的!

Scrum不是万能的!

Scrum不是万能的!

而Scrum只是暴露问题。暴露问题之后需要团队一起努力奋斗去解决问题。

本文很多的做法和Scrum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就暴露出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

京东敏捷软件开发套路

京东敏捷软件开发套路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长尾理论2.0

长尾理论2.0

安德森 / 乔江涛、石晓燕 / 中信出版社 / 2009-5 / 42.00元

《长尾理论2.0》是克里斯·安德森对所有问题最明确的回答。在此书中,他详细阐释了长尾的精华所在,揭示了长尾现象是如何从工业资本主义原动力——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长尾现象虽然是明显的互联网现象,但其商务逻辑本身,却是从工业经济中自然而然“长”出来的,网络只是把酝酿了几十年的供应链革命的诸多要素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了。同时,长尾理论转化为行动,最有力、最可操作的就是营销长尾,通过口碑......一起来看看 《长尾理论2.0》 这本书的介绍吧!

JS 压缩/解压工具
JS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JS 代码

XML 在线格式化
XML 在线格式化

在线 XML 格式化压缩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