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栏目: 服务器 · 发布时间: 5年前

内容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管哪一个领域的数据都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大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单机的存储基本不可能满足大量离线数据(文本)的存储需求了,于是在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源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常多,Gluster是基于FUSE的用户态文件系统,意味着编译安装Gluster不需要去牵涉内核,关于FUSE,其实Gluster做的比较粗暴,用一个死循环去读取

Gluster FS 是一个开源的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前一阵子看了一点GlusterFS(Gluster)的代码,修改了部分代码,具体是增加了一个定制的xlator,简单记录一下。

Gluster与xlator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管哪一个领域的数据都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大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单机的存储基本不可能满足大量离线数据(文本)的存储需求了,于是在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源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常多, Gluster FS Lustre Ceph HDFS FastDFS ,关于这些文件系统的分类与区别,可以参考 这里 ,我觉得从块,文件,对象的角度划分比较靠谱。我本是做高性能计算的存储方面研究的,阴差阳错地入了Gluster的坑,具体原因不表了。

Gluster是基于FUSE的用户态文件系统,意味着编译安装Gluster不需要去牵涉内核,关于FUSE,其实Gluster做的比较粗暴,用一个死循环去读取 /dev/fuse 这个块设备,再丢给客户端或者网络,但是FUSE的原理还是值得去研究的,我也是一知半解。兼容POSIX标准,意味着 Linux 标准库的read,write等I/O函数不需要经过修改就可以在Gluster上运行。

一个网络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套路通常是,服务端有多台机子构成一个统一的名字空间,文件以某种分布方式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而客户端看到的却是一个整体,如一个目录,并且客户端可以被挂载在多个不同的节点,因此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你的数据。每个文件系统为了实现这一套,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概念,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例如Gluster里面有一些 基础的概念 , 其中brick是一个存储节点上的一个输出目录, volume是一系列的brick,代表一个功能子集,translator(xlator)是连接子volume的,xlator本身也是某一个volume的具体实现。

Gluster支持多种数据分布方式:

  1. Distributed(默认分布方式)

    一个文件分布在一个brick上,不同的文件可能分布在不同的brick上。没有容错。Distributed方式的分配粒度是文件。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2. Replicated

    每一个文件都会在每个brick存一个copy,replica数目可以由配置文件指定。Replicated的分配粒度是文件。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3. Distributed Replicated volume

    前两者的结合,brick的数量是replia的n倍,假如有N个brick,replica是2,则distribute数目是N/2,相邻的两个brick互为备份。先distribute,再replicate。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4. Striped Volume

    文件被分成固定大小的块,以RR方式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Striped的分配粒度是文件块。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5. Distributed Striped volume

    与striped 方式不同的是,file只在特定的brick上面stripe,相当于先distribute,再stripe。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xlator是Gluster设计的精髓所在,每一个功能都可以用一个xlator来实现,例如每种分布规则对应一个xlator,另外一些feature可以封装在一个xlator中,如文件加密。并且可以在配置文件中各种xlator混合,嵌套使用,每个xlator编译后会生成一个动态链接库,运行时按需加载。

举一个例子,上面五种分布方式的第五种 Distributed Striped Volume,他的配置文件这样写:

*************************************************************
### Add client feature and attach to remote subvolume

##  client 1
volume client1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1 # IP address of the remote brick
  option remote-port 6996 # default server port is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1 # name of the remote volume
end-volume

## client 2
volume client2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2
  option remote-port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2
end-volume

## client 3
volume client3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3
  option remote-port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3
end-volume

## client 4
volume client4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4
  option remote-port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4
end-volume

#stripe, subvolume is clients
volume stripe1
  type cluster/stripe
  subvolumes client1 client2
end-volume

volume stripe2
  type cluster/stripe
  subvolumes client3 client4
end-volume

#distribute, subvolume is stripes
volume dht
  type cluster/distribute
  subvolumes stripe1 stripe2
end-volume

配置文件是一种树形的xlator结构,树的根是fuse_xlator_t,在配置文件初始化的时候,由根向叶子深度优先初始化。写配置文件的顺序与Gluster读配置的顺序是相反的,例如:dht最先被读取。client端的配置文件的写法要比server端复杂,server端只需要指定哪个目录输出就足够了。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如图所示,左边是客户端的xlator嵌套关系,fuse初始化之后会初始化子卷 subvolume,即调用dht的初始化函数,依次完成初始化。同样,一个I/O请求被FUSE接受,会经过一些封装传递给dht,dht可能经过一些定位,传递给他的某一个subvolume,…一直请求由client xlator通过网络包发给对应的server。server端收到请求也同样是一样的嵌套处理,最终会把请求送到posix xlator,这个xlator里封装了最原始的系统调用,read,write等。这就是Gluster整个系统的执行流程。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上图是官方文档提供的所有类型的xlator,具体都可以在源代码 xlators/ 目录里找到。

xlator中的调用(STACK_WIND)与回调(STACK_UNWIND)

Gluster在不同层级的xlator之间的通信有点类似于递归,主要依赖于代码中的两个宏,分别是 STACK_WINDSTACK_UNWIND 。每一个xlator中的相关函数都有一对,如 write 函数有着对应的 write_cbk 函数,两个函数与两个宏定义配合使用。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我们把xlator的关系简化成三层,FUSE,DHT,POSIX,关系如上图左边所示。假设系统从 /dev/fuse 中读到了一个write请求,系统将这个请求丢给FUSE xlator,在FUSE xlator中调用 fuse_write ,通过 STACK_WIND 将请求传递给他的subvolume,调用subvolume对应的write函数,即 dht_write , dht_write 同理通过 STACK_WIND 调用 posix_write 。在图中posix是最底层的xlator,因此 posix_write 将不会调用 STACK_WIND ,而是调用 STACK_UNWIND 将返回值或者结果返回给父volume,对应着调用父volume中的_cbk函数,即 dht_write_cbk ,该函数做完相应的处理后继续通过 STACK_UNWIND 返回到 fuse_write_cbk 中,这样一个write才算完成。

调用 (STACK_WIND)

接着具体分析一下STACK_WIND是如何工作的。下面是 STACK\_WIND 的宏定义。

/* make a call */
#define STACK_WIND(frame, rfn, obj, fn, params ...)                        \
        do {                                                                \
                call_frame_t *_new = NULL;                                \
                xlator_t     *old_THIS = NULL;                          \
                                                                        \
                _new = CALLOC (1, sizeof (call_frame_t));                \
                ERR_ABORT (_new);                                        \
                typeof(fn##_cbk) tmp_cbk = rfn;                                \
                _new->root = frame->root;                                \
                _new->next = frame->root->frames.next;                        \
                _new->prev = &frame->root->frames;                        \
                if (frame->root->frames.next)                                \
                        frame->root->frames.next->prev = _new;                \
                frame->root->frames.next = _new;                        \
                _new->this = obj;                                        \
                _new->ret = (ret_fn_t) tmp_cbk;                                \
                _new->parent = frame;                                        \
                _new->cookie = _new;                                        \
                LOCK_INIT (&_new->lock);                                \
                frame->ref_count++;                                        \
                                                                        \
                old_THIS = THIS;                                        \
                THIS = obj;                                             \
                fn (_new, obj, params);                                        \
                THIS = old_THIS;                                        \
        } while (0)

在dht xlator中, dht_write 函数里这样调用 STACK_WIND :

STACK_WIND (frame, dht_writev_cbk,
                    subvol, subvol->fops->writev,
                    fd, vector, count, off, iobref);

把参数代入到宏定义中,可以按照下面的代码理解:

new->parent = frame;
new->this = subvolume;
typeof(fn##_cbk) tmp_cbk = dht_writev_cbk;
new->ret = (ret_fn_t) tmp_cbk; 
fn = subvol->fops->writev;
params = {fd, vector, count, off, iobref};
obj = subvol;
//用subvolume->fop->writev 
//参数为new,new为新的frame,  new的父节点设置为frame,
//obj 就是subvolume
fn (_new, obj, params);

可以看到STACK_WIND主要做了三件微小的事, 1 传递调用之间的上下文,代码中是frame 这个数据结构, 2 记录当前函数的回调函数,一般是对应的cbk函数,也有特例,像dht xlator中逻辑比较复杂的lookup操作(关于Gluster的核心dht xlator的调用分析可以参考 这里 ), 3 调用子subvolume的对应函数,将操作向下传递。

因此按照我们简化的xlator关系,即dht的subvolume是posix,那上面的 STACK_WIND 就调用了 posix_writev

posix_writev (call_frame_t *frame, xlator_t *this,
          fd_t *fd,struct iovec *vector, int32_t count,
          off_t offset,struct iobref *iobref))

回调 (STACK_UNWIND)

接下来看一下STACK_UNWIND的工作原理。Gluster中有两种回调的宏,一个是 STACK_UNWIND , 另一个是 STACK_UNWIND_STRICT ,两者的差别只是第一个参数,原理是一样的。通常xlator源码里面用的是 STACK_UNWIND_STRICT ,原因在宏定义的注释里写了, STACK_UNWIND_STRICT 是类型安全的。下面是 STACK_UNWIND_STRICT 的宏定义。

/* return from function in type-safe way */
#define STACK_UNWIND_STRICT(op, frame, params ...)                      \
        do {                                                                \
                fop_##op##_cbk_t      fn = NULL;                        \
                call_frame_t *_parent = NULL;                           \
                xlator_t     *old_THIS = NULL;                          \
                                                                        \
                fn = (fop_##op##_cbk_t )frame->ret;                     \
                _parent = frame->parent;                                \
                _parent->ref_count--;                                        \
                old_THIS = THIS;                                        \
                THIS = _parent->this;                                   \
                frame->complete = _gf_true;                             \
                fn (_parent, frame->cookie, _parent->this, params);        \
                THIS = old_THIS;                                        \
        } while (0)

前面提到如果你的xlator是最底层的(如客户端的client xlator,服务端的posix xlator),那么这个xlator里不应该存在 xxx_cbk 函数,而是在操作返回之前调用 STACK_UNWIND 或者 STACK_UNWIND_STRICK 。posix xlator里面用的是 STACK_UNWIND_STRICT 向父volume返回。 STACK_UNWIND_STRICT 的第一句是将第一个参数连接成cbk函数,以下是posix的调用:

STACK_UNWIND_STRICT (writev, frame, op_ret, op_errno, &preop, &postop);

把参数代入到宏定义中,可以按照下面的代码理解:

//这里的frame就是STACK_WIND里的obj
//因此 fn = dht_writev_cbk
fn = (fop_writev_cbk_t)frame->ret;
//parent 就是dht的frame  
_parent = frame->parent;
//因此这里调用的是
//dht_writev_cbk(dht_frame,posix_frame,dht,params);
//实际第二个cokkie参数在dht_write_cbk会被忽略
fn (_parent, frame->cookie, _parent->this, params);

可以看到替换后,首先将上下文换成正确的上下文,即父volume的frame,然后代码的最后一句实际是调用了父volume的 cbk 方法,即 dht_write_cbk ,在 dht_write_cbk 里会继续调用 STACK_UNWIND_STRICT , 这样就会将结果返回到根xlator。

工程编译,configure与make

为Gluster新增xlator实际是改变了源码的结构,因此要想xlator正确工作,需要了解一下自动编译的知识。首先看一下Gluster的代码结构: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Gluster里提供了一个默认的xlator模板叫做defaults,在 libglusterfs/src/defaults.c 里,里面定义了一个文件系统基本操作,包括cbk方法,但是他不做任何操作,方法里面只有基本的 STACK_WINDSTACK_UNWIND 调用。假设我们要在cluster中加一个新的分布规则叫 dadada ,那应该在对应的目录下新建自己的目录和源码,如图: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然后需要将新增的xlator加到编译选项中。为此我特意了解了一下 C语言 大型工程的编译套路,仅仅也是能够修改的水平。首先基础的编译方法是用make命令执行Makefile文件,GNU提供了一系列的 工具 帮助我们自动生成Makefile文件。下面是生成Makefile的操作过程( 原图 ):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首先通过autoscan根据源代码生成对应的configure.ac(或者configure.in)文件,不过通常这一步不需要我们做,一般开源项目里都提供了configure.ac文件。然后aclocal命令根据configure.ac生成aclocal.m4,再运行autoconf命令生成configure文件,然后需要运行 automake -a 命令生成makefile.in,但这三个步骤Gluster里面有一个 autogen.sh 的脚本帮我们做了。生成的configure文件是可以执行的,必要的时候修改一下文件权限。执行configure文件,该文件会和makefile.in一起生成所需要的Makefile文件。

因此可以看到,在编译中通常我们只需要提供 configure.ac(configure.in)Makefile.am 两种文件,其他都是通过工具自动生成的。所以我们要为我们的 dadada 做以下修改:

1修改configure.ac, 将 cluster/dadadacluster/dadada/src 仿照其他的结构添加到configure.ac中。当然要修改的不只下图中的一处。

为 GlusterFS 设计新的xlator (编译及调用过程分析)

2修改Makefile.am,包括 cluster/Makefile.am , cluster/dadada/Makefile.am , cluster/dadada/src/Makefile.am ,基本就是改一些名字。

# cluster/Makefile.am
SUBDIRS = stripe afr dht ec dadada

CLEANFILES = 

# cluster/dadada/Makefile.am
SUBDIRS = src

# cluster/dadada/src/Makefile.am  根据代码的结构修改

xlator_LTLIBRARIES = dadada.la
xlatordir = $(libdir)/glusterfs/$(PACKAGE_VERSION)/xlator/cluster

dadada_la_SOURCES = dadada.c 

dadada_la_LDFLAGS = -module -avoidversion
dadada_la_LIBADD = $(top_builddir)/libglusterfs/src/libglusterfs.la

noinst_HEADERS = dadada.h

AM_CFLAGS = -fPIC -D_FILE_OFFSET_BITS=64 -D_GNU_SOURCE -Wall -fno-strict-aliasing -D$(GF_HOST_OS) \
	-I$(top_srcdir)/liblwfs/src $(GF_CFLAGS) -shared -nostartfiles

CLEANFILES = 

uninstall-local:
	rm -f $(DESTDIR)$(xlatordir)/dadada.so

3运行autogen.sh,该脚本是用aclocal和autoconf生成configure文件,以及用automake生成Makefile.in

4运行configure, configure是用Makefile.in 生成Makefile

5make && make install

配置文件以及其他

在完成编译之后便可以自己写配置文件进行测试了,一个示例的配置文件:

##  client 1
volume client1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1 # IP address of the remote brick
  option remote-port 6996 # default server port is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1 # name of the remote volume
end-volume

## client 2
volume client2
  type protocol/client
  option transport-type tcp/client
  option remote-host 10.0.0.2
  option remote-port 6996
  option remote-subvolume brick2
end-volume

#dadada, subvolume is clients
volume dadada
  type cluster/dadada
  subvolumes client1 client2
end-volume

以上就是关于增加xlator所能想起来的基础知识,当然写一个xlator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理解和研究的东西的太多。有一个建议就是涉及逻辑的操作最好在cbk函数里面做处理,嵌套调用写在 STACK_UNWIND 前面。另外Gluster在高性能领域用的比较少,所有的文件系统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Gluster的一大特色就是没有集中的元数据服务器,文件的定位是根据文件名计算hash值来做的,因此Gluster没有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常见的元数据瓶颈问题,但是在没有指定文件名时候做查询(ls),Gluster性能就不会很好,因为要全盘扫描,关于Gluster性能的探讨,推荐这个系列的 博客 。关于Gluster开发过程的调试方法,可以参考 这里

以上。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S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SS

Jonathan Snooks、Steve Smith、Jina Bolton、Cameron Adams、David Johnson / SitePoint / March 9, 2007 / $39.95

Want to take your CSS designs to the next level? will show you how to create dozens of CSS-based Website components. You'll discover how to: # Format calendars, menus and table of contents usin......一起来看看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SS》 这本书的介绍吧!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HTML 代码

CSS 压缩/解压工具
CSS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CSS 代码

RGB CMYK 转换工具
RGB CMYK 转换工具

RGB CMYK 互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