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曾被描述为一件相当温和的事情――计算过程明确,步骤可控,结果一目了然。近年来,算法通常与大数据结合,通过打分、 排序 、评级的方式在用户、环境和推荐对象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自动化推荐。搜索引擎中的网页呈现,电子商务中的商品推荐,社交网络中“你可能认识的好友”,内容推荐引擎中的新闻推荐等,都是算法应用的丰富场景。
然而,算法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一些问题。不久前,英国伯明翰地方警局表示正在研发一套名为“国家数据分析方案”的系统,旨在通过对居民个人数据资料的分析,预测公民的“犯罪指数”,引导警方提前干预。尽管警方一再强调不会仅根据风险指数就进行逮捕,但这个消息还是引发了广泛争议。
由于算法具有技术门槛,很多时候出现问题难以追责,造成伤害无从补偿。如何让数据分析系统自证其算法“公平有效”,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一道现实难题。2015年,美国芝加哥法院使用的犯罪风险评估算法就被证明对黑人造成了系统性歧视:黑人更有可能被这个系统错误地标记为具有高犯罪风险,从而被法官判处更长的刑期。另外,数百万人由于该算法无法获得保险、贷款和租房等服务,如同被算法“囚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公众对计算机算法的态度》报告则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算法和其他计算机程序总会包含偏见。
显然,算法的设计、目的、数据使用等都是设计开发者的主观选择,其主观偏见有可能被嵌入算法系统。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会影响整个算法决策和预测的准确性。正是由于设计偏向、数据缺陷,再加上无法公开透明的“算法黑箱”,使得算法过滤、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和算法操控的情况屡屡发生。近几年,全球互联网平台纷纷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大多数都是根据用户使用痕迹进行关联推荐。算法越智能,越能使用户被“安排”进所谓“信息茧房”,即陷入为其量身定制的信息之中。久而久之,用户处于信息“自我禁锢”困境,从而失去了解更大范围事物的机会。其后果,有可能就是导致人们视野日趋偏狭,思想日趋封闭、僵化甚至极化。
大数据背景下,解决算法智能带来的麻烦已是不可回避的课题。越来越多人提出着手研究算法治理的主张,虽然注定是十分艰巨的事情,但也当属值得迈出的一步。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大数据社会需要考虑算法治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 知乎参展网络安全周:用AI算法治理不文明网络语言
- 区块链治理与Polkadot的链上治理实践
- 国内酒店稳定性治理实践之内部资源治理
- 苏宁微服务治理架构Istio的通信和治理之道
- 企业级开源治理里程碑——开源治理论坛精彩抢先看
- 哈啰在分布式消息治理和微服务治理中的实践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Python灰帽子
[美] Justin Seitz / 丁赟卿 译、崔孝晨 审校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1-3 / 39.00元
《Python灰帽子》是由知名安全机构Immunity Inc的资深黑帽Justin Seitz主笔撰写的一本关于编程语言Python如何被广泛应用于黑客与逆向工程领域的书籍。老牌黑客,同时也是Immunity Inc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执行官(CTO)Dave Aitel为这本书担任了技术编辑一职。书中绝大部分篇幅着眼于黑客技术领域中的两大经久不衰的话题:逆向工程与漏洞挖掘,并向读者呈现了几乎每个......一起来看看 《Python灰帽子》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