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记
不觉中,已经连续写了五年年终总结了(2013,2014,2015,2016, 2017 )。最初写总结是因为报名参加了CSDN“我的2013年”博客征文大赛,侥幸得到评委的抬爱,拿了特等奖。奖项只代表过去,更多是鞭策未来能否 言行如一
。
得到罗胖提出跨年演讲要做20年,那我索性年终总结 写一辈子
吧。
差不多从读初中开始,每年都会写一些当下的思考和总结性的文章,从开始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到大学阶段的生日寄语,到研究生阶段的每日学习记录,再到后来的博客总结, 十几年没有断过
。
那一篇篇文章记录了求学、生活、工作等的心路历程,有对过往一年深刻的复盘,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年初的目标实现了吗?实现不了就不要写了吧?”的确,这么多年下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该砥砺坚持的肯定会坚持,该动态调整的也会顺势而调整。
但,大的方向没有变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己 认知的提升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要求
。
2017年的年终总结后,看了跨年演讲,好多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就想,如果用一年的时间,写一份年终总结,我会写什么呢?
大致梳理了框架如下:
-
2018年复盘
- 技术实践复盘
- 非技术复盘 -
2018年认知升级
- 认知+方法论+思考 -
2019年展望
- 展望
2、2018年复盘
2.1 技术实践复盘
2.1.1 Elastic积累
从社区问题和大佬的解答中学习了非常多的干货知识。
感触同提问的技巧中说的基本一致: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 都有人遇到过
,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除非你是该行业的顶尖人才,遇到的是需要调用浩瀚的资源才有希望解决的。所以,遇到问题,95%可以借助Goo*le,StackOverflow,社区搜索等搜索方式解决,5%到社区提问都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你的 综合能力有待于提高
。
记得前几年研究kerberos的时候,一个非常细枝末节的问题,在Stackoverflow联系到一个德国的技术人员,竟然他那里也搞过类似的工作,并且早已经有了答案。
震撼之余也感慨“除非高精尖特殊领域,一般的核心技术问题,都能找到相似或者相同的解决方案”。
2.1.2 为什么坚持技术分享?
分享的乐趣,一旦开始了 根本停不下来
。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单纯的自High博文是没有用的,文章是和读者的交流和技术火花碰撞,读者的点赞和转发率是对文章的认可度。
细心的读者能指出文章中的错别字、逻辑错误等纰漏。现在还能收到读者指出几年前文章中的 细节错误
,甚是欣慰和感激。
更重要的是,文章也是检验你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标准,理解了和给别人 讲明白
是技术的两个层次。
从别人的问题和文章中能汲取很多养分,再消化吸收融入新的干货元素,分享出去,就是致敬和回馈的过程。
不写出来,当时理解的非常透彻的概念,半年或者一年后也会忘记,但是有了博文梳理,能 非常快
的拾起来。
无所谓累与不累, 只是把别人刷朋友圈、头条、抖音的时间放到了梳理和创作上
。
2.1.3 博客&微信公众号
写了52篇博文,其中Elasticsearch技术相关90%+。
2016年,我在写《
深入详解Elasticsearch 》专栏时,写道“当一个东西有很大应用价值,并且互联网上仅有有限较旧的资料时,这就是机会所在
”。
!单篇阅读突破10W+。
CSDN博客排名:505, 访问量:235W+。2016年定的“7年就是一辈子”冲击博客前100名计划之2018年目标达成。
微信公众号粉丝数:4674。较去年820增加了:4.7倍。
2.1.4 身外之物——"小成绩"
因Elasticsearch相关技术的分享,获评为 阿里云MVP
,获得 Elasticsearch中文社区“杰出贡献者”
称号。
很显然,自己的技术广度和深度和各路MVPs以及Elastic社区大佬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
抬头看天是方向,低头深耕是出路。唯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积累。
2.1.5 思考
关于技术的深度和广度——Oracle技术大牛杨晓峰指出:“ 技术人免不了要构建广泛的知识体系,但终究还是要克制住诱惑,将某个领域做到精深
。水桶的水量取决于最短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工作中的回报,更多的源自于自身的长处,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了我们是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还是疲于奔命,必经我们每个人的体力、经历有现实的上限的”。
我的观点,至少要有一个非常深的领域知识,所谓知识体系的搭建是基于多个扎实的知识点汇集而成,点不扎实不深入,面自然会四分五裂。
并且,技术的原理是相通的,一个技术领域够深入了,其他的技术也能较快的习得。
对于Elastich技术栈的研究, 再深入也不为过
!
2.2 非技术复盘
2.2.1 读书
为什么还要读书?《物演通论》作者王东岳给出了答案:因为通过电视或者其他方式搜集的信息,即那种通过直观方式接受的知识,是最浅显、最粗疏且没有经过精密逻辑证明的东西,是值得怀疑的东西。所以, 必须要读书
。
读书计划较去年制订的书单有所调整,
读完了《这就是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全部几本中文书籍,《kafka权威指南》、《刻意学习》、《清单革命》、《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听完了得到专栏梁宁《产品思维30课》。
就这不超过10本书,真是有点丢人了。
2.2.2 管理
管理风格因人而异,但CEO直接管理员工仅在几人创业团队凑效,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团队,还要这么管理,不是说不行,只是说必然会做不大。
2009年听管理培训就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CEO看到一个门卫保安做错了事,劈头盖脸就一顿臭骂,结果是保安不知情也是直接对骂回击,结果无非是保安离职。但是CEO明显做的也不对嘛?”。越级管理不仅仅是不能越级向上汇报,越级向下管理后果也非常可怕
2.2.3 带娃
一句话:之前有种辛苦叫“无力”,现在叫“ 绵柔无力
”。
2.2.4 思考
刻意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只字不差地阅读就是最好的刻意练习。这个世界是活的, 你认真对待她,她对你也不含糊
。
3、2018年认知升级
3.1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猎豹CEO傅盛:人与人最大的不同——认知的不同。
认知是一场自我革命,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人与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物的理解和对行业的观察。
举例:
见过一大龄程序员,花了很长时间细算打车票的价位和里程,看看司机师傅有没有宰客。
且不说,早已经移动互联网时代,宰客基本都是十几年的事情。况且,都30-40岁了,还把大把经历如此“精打细算”,而不是将同样的时间放在读书、冥想等自我提升、认知突围上。
没有办法,认知不同导致思维不同,思维不同导致行动不同, 持续的认知不同
也就逐步形成了两种天壤之别的人生。
coolshell知名博主“左耳朵耗子”在付费课程中提出:人与人最大的不同—— 举一反三的能力
。
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指: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普通人和牛人是怎么产生差距的?牛人往往: 遇到过去没经历过的问题时,也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普通人解决问题,大多是举一反一,所以总觉得必须要学更多的知识。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学习,越学越笨。未来新的问题不断增加,可是你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下降。只有会举一反三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IT圈近几年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大数据相关的Haoop体系,spark,flink,Elasticsearch,kafka,深度学习/AI人工智能到区块链,正如某程序员GitHub留言“ 别更新了,学不动了
”,但结合项目需求,理解了新技术底层架构原理后举一反三,相关的技术点会逐个击破。
不得不说,且不说举一反三,单说想到、看到、学到、说到、悟到、做到…….这是很长的一个链条。每个环节都可能脱节。 知道和明白之间,其实隔了巨大的鸿沟
。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说的比做的多,甚至干脆成为“嘴炮专家”,这是最要命的。
3.2 程序员 的点线面体
图片来源:涛说PPT
著名产品人梁宁老师转述曾鸣教授的理论。很惊奇,已经成为得到10大知识关键词之一。我听了5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点线面体是一个简洁的思考结构,做选择时,要看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什么样的体上。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他在意的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
如果要成为富人,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梁宁老师定义的三种悲催的人生,振聋发聩:
悲催的人生
、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
更悲催的人生
,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最悲催的人生
,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想起近6年多前校招的场景,各大公司的宣讲会精彩纷呈,我们公司当时强调的:1、蓝海产业;2、快速增长。实践证明,HR没有说谎,上市后市值逼近60亿美金,早去的一波同事得到了比BAT大厂多N倍的回报。
3.3 高质量的输入重要,输出比输入更重要
3.3.1、输入要把质量关
娱乐内容的兴起,使得大众的注意力普遍只接受高强度的连续刺激,而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质量但需要一定时间理解和消化的信息上。
在刺激的频率不够时,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靠的是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所以,要尽可能扩大信息量, 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输入质量
。
千万别只用百度、刷微博、抖音,只看口水电视剧和畅销书,那是可能都是别人设定好的信息议程,或者是被别人嚼过四、五手的内容
。
多用Go g*le,Tw* tter,Y*utube,多看权威信息资源和媒体的内容,学习怎么更好的搜索和获取一手知识。
知识付费相关的专栏质量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是不错的学习路径。但切记“ 贪多嚼不烂
”。
3.3.2、比输入更重要的是输出
知识付费的时代,思考如下问题?
-
你买了多少专栏?
-
你听过/学过多少专栏?
-
你学完了多少专栏?
-
你学到了哪些技能?
-
有没有因为知识焦虑、学习焦虑才购买的专栏?
-
有没有跟风看到朋友圈转发而购买的专栏?
-
有没有只看了、听了开头的几篇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有没有付款的时候,热血沸腾仿佛年薪涨了几十倍,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后才发现原来我还买过这个专栏?
-
有没有冲动消费,一股脑买了很多,但平时工作忙成狗,根本没有时间学习? 有没有不买焦虑,买了更焦虑呢?
以下认知,希望达成共识:
1、输出一定比输入重要。
2、知识付费会让你表面风光,如果没有下苦功夫思考、反刍、实践,只会一知半解,实际更焦虑。
如何才能破局呢?
1、
高逼格的输出
是为关键。
形式不限于:笔记、博客、公众号等,线上分享大于线下大于不分享。
实践实践再实践
。
大佬们通俗易懂讲明白了,不代表我们能消化吸收。
方法论要应用到实践,代码要自己动手敲。
在得到看到过N多图文并茂的笔记,也曾在傅盛的公号下看到N多人将认知相关文章 手抄一遍
。佩服的五体投地,输入转化为输出再升级为认知没有捷径可走。
3、一遍不行,二刷的时候带着问题学习。
4、光听肯定不行,要听、看、读、 实践验证
结合是为王道!
3.4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使自己更值钱。
2018年互联网寒*冬,来的很突然。近期,各大厂、小厂裁员的消息从小道消息升级为共识信息。大环境变与不变,理论上不应该对以技术擅长的我们构成任何影响。但,实际上,多数人还是为了“工作”的生计和N+1等补偿方案耿耿于怀。
而我们的压力, 往往不是因为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叉N倍的人已然在努力 。进入公众号领域,接触到了一批大佬才知道,一批有着高学历、大公司光环的公号作者仍在深夜甚至凌晨输出高质量的文章,每每想到此,真的是,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的。
人生最重要的 投资是自己。使自己更值钱才是立身之本
。
如何使得自己更值钱呢?
3.4.1 找到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优势
蔡康永说“才华这个东西,和冰箱里的冷冻的肉很像,再怎么上等的肉,冷冻太久了不用,也就酸臭了”。当你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优势,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行动起来,去把“才华“变成一身硬骨而不是华丽的睡袍。
3.4.2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胡适先生给人题字,除了喜欢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个就是“功不唐捐”。所谓 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头发现自己无意中做了件大事
。
俞敏洪在公号里写到"日日精进,人一辈子拉下的距离,哪怕一天只差一步,一生来看,比你走的快的人,就已经到了望尘莫及的程度。"
没有捷径,捷径是迷路最快的方法
。
曾经有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每天将罗胖的得到60s转换成文字,从未间断,后来,他被得到高层发现,并成功入职得到。
《回归常识》作者巴曙松博士曾说过“在波动不定的市场上,时间是投资者的朋友。”罗胖把20年的跨年演讲的标题都叫做“时间的朋友”,多半原因也是因为:时间是终极的公平。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要小瞧积累的力量
,很多优秀的博友或者公号作者最初只是几篇文章,但是几年下来,从未间断,积累了大量粉丝的同时也都被签约出书了。
3.4.3 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代表在某个领域范围内,别人听到你的名字时,对你实力的认可。
吴军博士的解释恰到好处“把个人品牌浓缩成 个人标签
,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靠谱标签的特征:
1)满足部分人以及自身的需求;
2)简介明了,容易记住;
3)言行一致,建立信任感。
写作,高频次、高质量的输出,就是对个人品牌最好的诠释。通过 输出倒逼输入和积累,时间会给你证明
。
3.4.4 活出自己的精彩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在《活好》一本书中说道:
活出真实的自己:
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
第二: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这一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的确非常难做到,但是,迎难而上的Top N选手,把脸面放下,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3.5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中国股神之称,OPPO&VIVO的幕后老大段永平提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发现错了马上就要停
,发现的那一刻成本最小。
坚持Stop Doing List(不为清单),厉害是攒出来的。 而对与错的判定,要靠积累
。不去花时间想,就永远不会明白对与错。
段永平一直想的是长远的事情。但很多人都是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转,他三十年后还会在那儿打转。
这块我的认知远没有达到这种长远、这么高深的地步。但感觉这的确太重要了。
几年十几年再去复盘这一段。
4、2019的展望
毕竟是未发生的事情,多说无益。立Flag吧。
4.1 持续做有价值的输出
4.2 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技术、分技术穿插)
4.3 公号粉丝突破1.5W+
4.4 写一本书
4.5 保护好视力
4.6 跑一场半马
4.7 照顾好老婆
4.8 和娃一起成长
我知道这都是要跳好几跳才能完成的艰难任务,但是“ 不努力,你背井离乡干嘛,当卧底啊
!”
5、小结
以上总结,耗时10小时+,认知升级部分是自己从2017年跨年演讲后一年时间长度的读书笔记、公号笔记、得到笔记等梳理出来的。
认知点就在那里,但是把认知串起来形成自我认知,的确是个苦差事!
用一年的时间写一份年终总结,真心不容易。但“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罗胖的《知识就是力量》节目,提到“傻瓜指数”的概念——坐下来仔细想一下,多长时间的自己,我现在觉得,他是个傻瓜。
比如有人说:十年前的自己挺傻的,那他的傻瓜指数是十年;
有人说:一年前的自己挺傻的,那他的傻瓜指数是一年。
这个指数越小越好,指数越小,证明你的环境越对。
希望2019年的今天能感觉2018年的 我挺傻的,我就知足了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时间观差,效率偏低 | 2019年1月总结
- 解惑3:时间频度,算法时间复杂度
- 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程序员如何管理时间?
- TNB开创“数字时间”,让“时间就是金钱”成为可能
- javascript – 将日期时间选择器转换为UTC时间
- CentOS系统将UTC时间修改为CST时间方法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Java语言精粹
Jim Waldo / 王江平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1-6 / 39.00元
这是一本几乎只讲java优点的书。 Jim Waldo先生是原sun微系统公司实验室的杰出工程师,他亲历并参与了java从技术萌生、发展到崛起的整个过程。在这《java语言精粹》里,jim总结了他所认为的java语言及其环境的诸多精良部分,包括:类型系统、异常处理、包机制、垃圾回收、java虚拟机、javadoc、集合、远程方法调用和并发机制。另外,他还从开发者的角度分析了在java技术周围......一起来看看 《Java语言精粹》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