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让网页展现的更快,官方说法叫做首屏绘制,First Paint 或者简称 FP,直白的说法叫做白屏时间,就是从输入 URL 到真的看到内容(不必可交互,那个叫 TTI, Time to Interactive)之间经历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但这里要注意,和首屏相关的除了 FP 还有两个指标,分别称为 FCP (First Contentful Paint,页面有效内容的绘制) 和 FMP (First Meaningful Paint,页面有意义的内容绘制)。虽然这几个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绕晕,但我们
让网页展现的更快,官方说法叫做首屏绘制,First Paint 或者简称 FP,直白的说法叫做白屏时间,就是从输入 URL 到真的看到内容(不必可交互,那个叫 TTI, Time to Interactive)之间经历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但这里要注意,和首屏相关的除了 FP 还有两个指标,分别称为 FCP (First Contentful Paint,页面有效内容的绘制) 和 FMP (First Meaningful Paint,页面有意义的内容绘制)。虽然这几个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绕晕,但我们只需要了解一点: 首屏时间 FP 并不要求内容是真实的,有效的,有意义的,可交互的 。换言之, 随便 给用户看点啥都行。
这就是本文标题的玄机了:“看起来”。是的,只是看起来更快,实际上还是那样。所以本文并不讨论性能优化,讨论的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伎俩,但的确能够实实在在的提升体验。打个比方,性能优化是修炼内功,提升你本身的各项机能;而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一些招式,能让你在第一时间就唬住对手。
这所谓的招式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内容,学名骨架屏,也叫 Skeleton。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不可能没见过它。
骨架屏长什么样
这种应该是最常见的形式,使用各种形状的灰色矩形来模拟图片和文字。有些 APP 也会使用圆形,但重点都是和实际内容结构近似,不能差距太大。
如果追求效果,还可以在色块表面添加动画(如波纹),显示出一种动态的效果,算是致敬 Loading 了。
在图片居多的站点,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因为图片通常加载较慢。如上图演示中的占位图片采用了低像素的图片,即大体配色和变化是和实际内容一致的。
如果无法生成这样的低像素图片,稍微降级的方案是通过算法获取图片的主体颜色,使用纯色块占位。
再退一级,还可以使用全站相同的站位图片,或者直接一个统一颜色的色块。虽说效果肯定不如上面两种,但也聊胜于无。
骨架屏完全是自定义的,想做成什么样全凭你的想象。你想做圆形的,三角形的,立体的都可以,但“占位”决定了它的特性:它不能太复杂,必须第一时间,最快展现出来。
骨架屏有哪些优势
大体来说,骨架屏的优势在于:
-
在页面加载初期预先渲染内容,提升感官上的体验。
-
一般情况骨架屏和实际内容的结构是类似的,因此之后的切换不会过于突兀。这点和传统的 Loading 动图不同,可以认为是其升级版。
-
只需要简单的 CSS 支持 (涉及图片懒加载可能还需要 JS ),不要求 HTTPS 协议,没有额外的学习和维护成本。
-
如果页面采用组件化开发,每个组件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定义自身的骨架屏及其切换时机,同时维持了组件之间的独立性。
骨架屏能用在哪里
现在的 WEB 站点,大致有两种渲染模式:
前端渲染
由于最近几年 Angular/React/Vue 的相继推出和流行,前端渲染开始占据主导。这种模式的应用也叫单页应用(SPA, Single Page Application)。
前端渲染的模式是服务器(多为静态服务器)返回一个固定的 HTML。通常这个 HTML 包含一个空的容器节点,没有其他内容。之后内部包含的 JS 包含路由管理,页面渲染,页面切换,绑定事件等等逻辑,所以称之为前端渲染。
因为前端要管理的事情很多,所以 JS 通常很大很复杂,执行起来也要花较多的时间。 在 JS 渲染出实际内容之前,骨架屏就是一个很好的替补队员。
后端渲染
在这波前端渲染流行之前,早期的传统网站采用的模式叫做后端渲染,即服务器直接返回网站的 HTML 页面,已经包含首页的全部(或绝大部分) DOM 元素。其中包含的 JS 的作用大多是绑定事件,定义用户交互后的行为等。少量会额外添加/修改一些 DOM,但无碍大局。
此外,前端渲染的模式存在 SEO 不友好的问题,因为它返回的 HTML 是一个空的容器。如果搜索引擎没有执行 JS 的能力(称为 Deep Render),那它就不知道你的站点究竟是什么内容,自然也就无法把站点排到搜索结果中去。这对于绝大部分站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前端框架又相继推出了服务端渲染(简称 SSR, Server Side Rendering)模式。这个模式和传统网站很接近,在于返回的 HTML 也是包含所有的 DOM,而非前端渲染。而前端 JS 除了绑定事件之外,还会多做一个事情叫做“激活”(hydration),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论是传统模式还是 SSR,只要是后端渲染,就不需要骨架屏。 因为页面的内容直接存在于 HTML,所以并没有骨架屏出场的余地。
骨架屏怎么用
讨论了一波背景,我们来看如何使用。首先先无视具体的实现细节,先看思路。
实现思路
大体分为几个步骤:
-
往本应为空的容器节点内部注入骨架屏的 HTML。
骨架屏为了尽快展现,要求快速和简单,所以骨架屏多数使用静态的图片。而且把图片编译成 base64 编码格式可以节省网络请求,使得骨架屏更快展现,更加有效。
<html> <head> <style> .skeleton-wrapper { // styles } </style> <!-- 声明 meta 或者引入其他 CSS --> </head> <body> <div id="app"> <div class="skeleton-wrapper"> <img src="data:image/svg+xml;base64,XXXXXX"> </div> </div> <!-- 引用 JS --> </body> </html> 复制代码
-
在执行 JS 开始真正内容的渲染之前,清空骨架屏 HTML
以 Vue 为例,即在
mount
之前清空内容即可。let app = new Vue({...}) let 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if (container) { container.innerHTML = '' } app.$mount(container) 复制代码
仅此两步,并不牵涉多么复杂的机制和高端的 API,因此非常容易应用,赶快用起来!
示例
我编写了一个示例,用于快速展现骨架屏的效果, 代码在此 。
-
index.html
默认包含了骨架屏,并且内联了样式(以
<style>
标签添加在头部)。 -
render.js
它负责创建 DOM 元素并添加到
<body>
上,渲染页面实际的内容,用来模拟常见的前端渲染模式。 -
index.css
页面实际内容的样式表,不包含骨架屏的样式。
代码的三个文件各司其职,配合上面的实现思路,应该还是很好理解的。可以在这里 查看效果。
因为这个示例的逻辑太过简单,而实际的前端渲染框架复杂得多,包含的功能也不单纯是渲染,还有状态管理,路由管理,虚拟 DOM 等等,所以文件大小和执行时间都更大更长。 我们在查看例子的时候,把网络调成 "Fast 3G" 或者 "Slow 3G" 能够稍微真实一些。
但匪夷所思的是,对着这个地址刷新试几次,我也基本看不到骨架屏(骨架屏的内容是一个居中的蓝色方形图片,外加一条白色横线反复侧滑的高亮动画)。是我们的实现思路有问题吗?
浏览器的奥秘:减少重排
为了排除肉眼的遗漏和干扰,我们用 Chrome Dev Tools 的 Performance 工具来记录刚才发生了什么,截图如下:(截图时的网络设置为 "Fast 3G")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3 个时间点:
-
HTML 加载完成了。浏览器在解析 HTML 的同时,发现了它需要引用的 2 个外部资源
index.js
和index.css
,于是发送网络请求去获取。 -
获取成功后,执行 JS 并注册 CSS 的规则。
-
JS 一执行,很自然的渲染出了实际的内容,并应用了样式规则(随机颜色的横条)。
我们的骨架屏呢?按照预想,骨架屏应该出现在 1 和 2 之间,也就是在获取 JS 和 CSS 的同时,就应该渲染骨架屏了。这也是我们当时把骨架屏的 HTML 注入到 index.html
, 还把 CSS 从 index.css
中分离出来的良苦用心,然而浏览器并不买账。
这其实和浏览器的渲染顺序有关。
相信大家都整理过行李箱。我们在整理行李箱时,会根据每个行李的大小合理安排,大的和小的配合,填满一层再放上面一层。现在突然有人跑来跟你说,你的电脑不用带了,你要多带两件衣服,你不能带那么多瓶矿泉水。除了想打他之外,为了重新整理行李箱,必然需要把整理好的行李拿出来再重新放。在浏览器中这个过程叫做重排 (reflow),而那个馊主意就是新加载的 CSS。显而易见,重排的开销是很大的。
熟能生巧,箱子理多了,就能想出解决办法。既然每个 CSS 文件加载都可能触发重绘,那我能不能等所有 CSS 加载完了一起渲染呢?正是基于这一点,浏览器会等 HTML 中所有的 CSS 都加载完,注册完,一起应用样式,力求一次排列完成工作,不要反复重排。看起来浏览器的设计者经常出差,因为这是一个很正确的优化思路,但应用在骨架屏上就出了问题。
我们为了尽早展现骨架屏,把骨架屏的样式从 index.css
分离出来。但浏览器不知道,它以为骨架屏的 HTML 还依赖 index.css
,所以必须等它加载完。而它加载完之后, render.js
也差不多加载完开始执行了,于是骨架屏的 HTML 又被替换了,自然就看不到了。而且在等待 JS, CSS 加载的时候依然是个白屏,骨架屏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告诉浏览器,你放心大胆的先画骨架屏,它和后面的 index.css
是无关的。那怎么告诉它呢?
告诉浏览器先渲染骨架屏
我们在引用 CSS 时,会使用 <link rel="stylesheet" href="xxxx>
这样的语法。但实际上,浏览器还提供了其他一些机制确保(后续)页面的性能,我们称之为 preload,中文叫预加载。具体来说,使用 <link rel="preload" href="xxxx">
,提前把后续要使用的资源先声明一下。在浏览器空闲的时候会提前加载并放入缓存。之后再使用就可以节省一个网络请求。
这看似无关的技术,在这里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 预加载的资源是不会影响当前页面的 。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浏览器:先不要管 index.css
,直接画骨架屏。之后 index.css
加载回来之后,再应用这个样式。具体来说代码如下: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rel='stylesheet'"> 复制代码
方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 rel
可以让浏览器重新界定 <link>
标签的角色,从预加载变成当页样式。(另外也有文章采用修改 media
的方法,但浏览器支持度较低,这里不作展开了。我把文章列在最后了)这样的话,浏览器在 CSS 尚未获取完成时,会先渲染骨架屏(因为此时的 CSS 还是 preload
,也就是后续使用的,并不妨碍当前页面)。而当 CSS 加载完成并修改了自己的 rel
之后,浏览器重新应用样式,目的达成。
不得不考虑的注意点
事实上,并不是把 rel="stylesheet"
改成 rel="preload"
就完事儿了。在真正应用到生产环境之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考虑。
兼容性考虑
首先,在 <link>
内部我们使用了 onload
,也就是使用了 JS。为了应对用户的浏览器没有开启脚本功能的情况,我们需要添加一个 fallback。(不过这点对于单页应用来说可能也无所谓,因为如果没有脚本,那页面实际内容也渲染不出来的)
<noscript><link rel="stylesheet" href="index.css"></noscript> 复制代码
其次, rel="preload"
并不是没有兼容性问题。对于不支持 preload 的浏览器,我们可以添加一些 polyfill 代码 (来使所有浏览器获得一致的效果。
<script> /*! loadCSS rel=preload polyfill. [c]2017 Filament Group, Inc. MIT License */ (function(){ ... }()); </script> 复制代码
polyfill 的压缩代码可以参见 Lavas 的 SPA 模板 第 29 行 。
加载顺序
不同于传统页面,我们的实际 DOM 是通过 render.js
生成的。所以如果 JS 先于 CSS 执行,那将会发生跳动。(因为先渲染了实际内容却没有样式,而后样式加载,页面出现很明显的变化) 所以这里我们需要严格控制 CSS 早于渲染。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rel='stylesheet';window.STYLE_READY=true;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复制代码
JS 对外暴露一个 mountApp
方法用于渲染页面(其实是模拟 Vue 的 mount
)
// render.js function mountApp() { // 方法内部就是把实际内容添加到 <body> 上面 } // 本来直接调用方法完成渲染 // mountApp() // 改成挂到 window 由 CSS 来调用 window.mountApp = mountApp() // 如果 JS 晚于 CSS 加载完成,那直接执行渲染。 if (window.STYLE_READY) { mountApp() } 复制代码
如果 CSS 更快加载完成,那么通过设置 window.STYLE_READY
允许 JS 加载完成后直接执行;而如果 JS 更快,则先不自己执行,而是把机会留给 CSS 的 onload
。
清空 onload
loadCSS 的开发者提出,某些浏览器会在 rel
改变时重新出发 onload
,导致后面的逻辑走了两次。为了消除这个影响,我们再在 onload
里面添加一句 this.onload=null
。
最终的 CSS 引用方式
<link rel="preload" href="index.css" as="style" onload="this.onload=null;this.rel='stylesheet';window.STYLE_READY=true;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 为了方便阅读,折行重复一遍 --> <!-- this.onload=null --> <!-- this.rel='stylesheet' --> <!-- window.STYLE_READY=true --> <!-- window.mountApp && window.mountApp() --> 复制代码
修改后的效果
修改后的代码在 这里 ,访问地址在这里。(为了简便,我省去了处理兼容性的代码,即 <noscript>
和 preload polyfill)
Performance 截图如下:(依然采用了 "Fast 3G" 的网络设置)
这次在 render.js
和 index.css
还在加载的时候页面已经呈现出骨架屏的内容,实际肉眼也可以观测到。在截图的情况下,骨架屏的展现大约持续了 300ms,占据整个网络请求的大约一半时间。
至于说为什么不是 HTML 加载完成立马展现骨架屏,而是还要等大约 300ms 才展现,从图上看是浏览器 ParseHTML 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在 Dev Tools 打开的情况下计算资源有限,不过可优化空间已经不大。(可能简化骨架屏的结构能起一些作用吧)
多骨架屏的支持
一般来说一个站点的所有页面不太可能是同一种展示类型。例如说首页和内部页面就展示风格而言会很有区别,另外例如列表页和搜索页比较接近(可能都有列表展示),但和详情页(可能是商品,服务,个人信息,博客文章等等)就会很不相同。但单页应用的 index.html
只有一个,所有的变化都源自前端渲染框架在容器节点内部进行改变。所以直接将骨架屏注入到 index.html
中会导致所有的页面都用同一个骨架屏,那就很难达成“和实际内容结构类似”的目标了,骨架屏就退化为 Loading 了。
为了要支持多种骨架屏,我们需要在 index.html
里面进行判断逻辑(独立于主体 JS 之外),具体来说:
-
把所有种类的骨架屏的 HTML 和样式全部写入
index.html
-
在
index.html
底下新增内联的脚本<script>
,根据当前路由判断应该展示哪一个骨架屏
这样会导致 index.html
体积变大一点,但整体感觉依然是收益大于付出,我认为是值得的。
后记
这个优化点最早由我的前同事xiaop 同学 在开发 Lavas 的 SPA 模板中发现并完成的,Issue 记录 在此 。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分离 Lavas 和 Vue 环境并且更直白的例子,让截图也尽可能易于理解,方便阅读。在此非常感谢他的工作!
另外骨架屏的编写我全部采用的是纯粹的手写 HTML 和 CSS,不止展现逻辑,包括开发流程也是独立于单页应用其他常规页面的。当然这可能给开发者带来一点不便,所以这时候需要推出 xiaop 同学的利器: vue-skeleton-webpack-plugin 。它的作用是把骨架屏本身也当成一个 Vue 组件,配上单独的路由规则来统一在 Vue 项目中的开发体验,最后使用 webpack 在打包构建的时候加以区分并注入,对于使用 Vue + webpack 开发的同学来说可以一试。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