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全程软件测试》第1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是朱少民老师在WebEx七年测试工作之结晶。这本书受到了读者的喜欢,甚至有好几家公司把这本书作为测试工程师的入职培训教材。
十年过去了,软件测试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离开了WebEx、Cisco,离开了在企业一线的测试工作,来到了同济大学教书,但我一直没有失去和工业界的联系,而且不再局限一家公司的实践,视野更开阔了。作者和近百家公司的测试工程师都有交流,为他们提供测试培训、咨询等服务(包括为中国南车、华为2012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中心等提供较长期的测试技术咨询服务)。
今天,作者对测试的理解和认识, 相比自己写本书第一版、第二版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作者朱少民 ,来看看他的所思所想。
朱少民老师
异步社区: 朱老师您好,听说您在软件测试领域已经耕耘了30年,您能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这30年的经历吗?您目前正在做哪些事情?
朱少民: 三十年,可谓一言难尽。一句话,从大学体制内走出,在跨国企业工作十多年,又重新进入体制内(大学12年-公司11年-大学8年)。虽没有波涛汹涌,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也有磨难。磨难也不是坏事,是对自己的心智的磨练,成为一个更健康、更有力量的人。如果要了解我的经历,可以参考两个材料:
第一个,自己为软件测试MOOC在线课程制作的一个介绍,做过一个视频,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认识朱少民
第二个,《赢在测试》(2010年版本,非“赢在测试2” )第10章内容。
《赢在测试:中国软件测试先行者之道》
也许是由于大学的情结,所以喜欢学习和思考、喜欢写书,即使写书很累。目前在同济大学工作,教学与科研并行,侧重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领域,先后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和《软件构造》等课程,也先后出版了六本教材,其中《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问世十几年,其第3版是软件测试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并获得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软件项目管理(第2版)》,获得国家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在科研上,先后与中国中车、华为技术公司等合作,侧重软件质量管理和测试体系建设、软件测试技术提升和国内外软件测试技术前沿的研究与合作,最近两年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软件测试,致力于人机结对测试(man-machine pair testing)、探索式测试与 工具 自动化测试的有机结合。
同时,我也服务社会,走入企业,指导企业如何做好质量管理、需求分析、项目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包括咨询和企业内训。
异步社区: 从测试经理、QA总监到大学老师,您最喜欢哪段经历?每段经历都给您带来了哪些感悟,可以分享一下吗?
朱少民: 还是喜欢公司那种气氛,有朝气、团队氛围浓厚,而且更实在,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像大学,有时迫于职称的压力,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感觉是在自娱自乐。但我的周围是一批特别优秀的年轻学者(一方面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另方面喜欢那些务实的学者),他们来自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复旦、天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力图解决工业界遇到的难题,将科研和产业结合得很好,看到软件工程的研究步入正规,其研究真正能够产生有巨大工程价值的成果。
我从大学进入企业,是一家美国企业(webex,2007被思科以32亿美元收购),能接触到硅谷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优秀的实践等,自己也有幸在硅谷工作一年半,也深刻体会质量是构建的,测试不是一个阶段,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也深刻感觉国内质量管理和测试的落后,这些促进我动手写《全程软件测试》。我2005年设计的软件研发与运维质量管理闭环(如图1所示)——DevOps的雏形,从国内来看,今天依旧是先进的。
软件研发与运维质量管理闭环
异步社区: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从第一版到第三版,历时10年,每一次出版都融入了您的全新思考和经验沉淀,您觉得这些年来,测试有什么最显著的变化?测试人员的挑战和新要求是什么?
朱少民: 最近在“云测试行业峰会”和“2018年度华为测试体系颁奖典礼”等多个场合上都谈到当今软件测试的现状以及所遇到的挑战。十多年前,如果企业有专职的测试团队、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测试的设计能采用常规的测试方法、测试的执行和缺陷可以全程跟踪、会用工具进行性能测试,软件测试就算做得不错的。
今天,软件测试的确有长足的进步,例如:
1.重视持续集成(CI)建设、关注DevOps
2.非常关注自动化测试(TA)
3.多数公司建成(TA)测试平台
4.开始大量使用开源测试工具
5.代码静态分析有较大提升
6.大数据、云平台的测试初有成效
但也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
1.内建质量文化没有形成,缺陷预防做得较差
2.热衷于招测试开发、重复造轮子,但自动化测试成效还比较低
3.热衷技术,而缺乏对测试自身的思考
4.面对软件开发新模式缺乏应对策略,如敏捷测试是形似而神不似
5.介入研发深度不够,测试效率偏低
6.许多困惑依旧困扰不少测试人员
开发新模式(敏捷、DevOps等)、开发新技术(AI、容器、微服务等)、软件新环境(云计算、物联网、工业App等)等对软件测试是挑战,也是机遇,被它们驱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如AI、容器、微服务)为测试服务。敏捷对测试挑战很大,要求测试高度的自动化,但是如果把敏捷做得很极致,ATDD、BDD或RBE等,需求即测试,测试反而变得很简单。
异步社区: 您能概括一下《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的最大亮点是什么?与前两版相比,它的这次升级,在内容、结构乃至布局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朱少民: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的最大亮点是能结合传统开发和敏捷/DevOps两种共存环境下来讨论测试,有点类似“双态(敏态和稳态)IT联盟”所提倡的测试敏捷化。过去三个月,我也参加了《测试敏捷化白皮书》的编写工作,从当初讨论敏捷模式下的测试,到后来改为“测试敏捷化”——哪些因素或障碍阻挡测试做得又快又好,如何从文化、组织、技术、流程来改进软件测试。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这次是全新改版,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仿佛是一本新书,只是基本思想——“全程软件测试”没变,而且今天看“全程软件测试”更彻底(测试不仅左移而且右移,DevOps模式)、更具价值,所以书名还取为《全程软件测试》。
从结构上看,更彻底展示全过程的软件测试,不仅用一章(第2章)来诠释“全程软件测试”的思想,而且将全程软件测试思想及其实践扩展到非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全程静态测试、全程建模、全程可视化管理等。
从内容上看,增加了DevOps模式下的测试、微服务/AI/云计算的测试,还增加了测试思维的训练、个人测试能力提升路线图、团队测试过程改进。像360度看测试、安全性测试、测试建模等几章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加强了测试分析,删除了测试的基本方法(黑盒和白盒方法)的详细介绍。
这些改变,可以进行两个版本的目录对比,并参考第3版前言。
异步社区: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得到了30多位测试专家、产品经理、研发负责人、大学教授的联袂推荐,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朱少民: 这30位专家乐于推荐,也感受到友谊和温暖,同时他们也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进一步思考和提升。感谢他们的支持和推荐。在测试领域,我的确有很多朋友,现在微信朋友圈有1500多人,感觉有1000多朋友都是测试的,有些朋友不够熟,但熟悉的朋友也超过两百人,有些熟识的朋友还身居比较高的位置,但也没办法让每一个熟悉的朋友推荐,没有被邀请的朋友是否会不高兴呢?我不确定。正好借此机会说明一下,这个过程,不体现关系疏远或亲近,希望朋友们能够理解。
异步社区: 测试岗位的职责越来越细化,测试人员的工作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具体体现在哪一点?您觉得测试人越来越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人有哪些建议?
朱少民: 测试岗位的职责也不一定越来越细化,因为也有公司提倡“全栈工程师”、开发和测试的彻底融合,开发可以做更多的测试,不仅做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也可以做系统测试;不仅做功能测试,也可以做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缺乏开发能力的测试人员,其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可以说,缺乏测试能力的开发人员,其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今天来看,专职的测试人员可能会减少,但测试这项工作更重要了,每个开发人员也需要掌握测试方法和技术、工具。
测试人焦虑可能来自于这种趋势——测试与开发越来越融合,有些公司追求更低的测试:开发比,而同时对编程、设计有一种畏惧感。这种担心没必要,测试工作始终有其存在的价值,测试做好了,都会有自己的岗位或在另一公司能找到测试的工作。即使专职的测试岗位少了,也可以转行做开发、产品经理。在南京参加IAS峰会,一位七牛云的技术总监说,学会AI所用的python,半天就够了。即使这样说,有些夸张,但学会一门编程语言不是很难的事,更何况多数测试人之前还有C/C++/Java的基础。
《全程软件测试》会帮助您提升自己,不仅仅是测试自身的提升,而且也包括在产品、开发和运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帮助您从客户/用户角度来构建正确、完整的质量观,帮助您构建系统的产品和运维的认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法。
异步社区: 经过近30年的工作积累,您对测试工作的感觉是否还如当年一样热衷?如何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保持初心呢?
朱少民: 工作三十年,测试有近20年,感觉时间的确过得太快,20年弹指一挥间。也许是太投入了,更感觉时间如梭。
能保持初心,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方面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有新的东西,就感觉测试很有趣,值得探讨、研究和投入。聪明的人太多,天才可以不努力,但对我们这些才智平庸的人,只有专注,才能有点成就。
异步社区: 针对刚毕业、初入职场的小白,您有什么建议?
朱少民: 先要系统地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工作全局,清楚领域的发展动态或未来趋势,然后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抓住1-2个方向,深入下去,不断进取,必有成就。就像《全程软件测试》所提供的能力图谱,给出三个方向,选择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也像本书提出的T字型或双T型能力结构,有较宽的知识面,有1-2个深度发展的能力,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外部资源、公司内部资源、身边的资深人士等),这样会成长的更快。
异步社区: 老师近期有写新书的打算吗?可以“剧透”一下新书的方向或者大致内容吗?
朱少民: 原来计划写一本真正意义的《敏捷测试》,但由于教材优先,而且一进入高教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将重点打造一本《敏捷模式下的软件工程》教材,还要修订《软件过程管理》(出版十年,还在印刷,没有更新,对不起读者)、《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第3版)》两本教材,之前刚完成《软件质量保证与管理(第2版)》的修订工作。
朱少民老师著作
《全程软件测试(第3版)》
朱少民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一键购买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十年中软件测试发生的变化,浓缩了作者许多宝贵的软件测试经验。本书首先介绍对于软件测试的不同看法,全程软件测试的思想,软件测试的基础设施与TA框架、团队能力建设;然后逐步深入到测试的计划、设计、执行、持续反馈和改进;接着,讨论全程测试的思想,包括全程静态测试、全程性能测试、全程安全性、全程建模、全程可视化。本书最后展望了软件测试的未来。
本书适合软件测试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士的参考指南。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SDCC讲师专访】专访架构师薛珂:技术人迷茫应换工作而非急着转型
- 技术达人 邹欣 专访
- 专访微博陈波:
- 专访赵亮:不走寻常路
- 专访|如何打造世界级商用数据
- 专访原 JavaEye 创始人 Robbin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The Four
Scott Galloway / Portfolio / 2017-10-3 / USD 28.00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USA TODAY BESTSELLER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are the four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 on the planet. Just about everyone thinks they know how they got there.......一起来看看 《The Four》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