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Cloud博云CTO李亚琼:将发布微服务框架开源项目

栏目: 后端 · 发布时间: 6年前

12月5日,ITE 2018大会活动在北京金隅喜来登酒店圆满落幕。BoCloud博云CTO李亚琼博士在大会上宣布了BoCloud博云研究院正式成立。

关于博云研究院和博云的技术发展之路,北极熊专访了李博士,和李博士做了深入交流,以下为精心整理的专访文字版。

1

北极熊:

李博士好,刚才很高兴听到了博云研究院成立的消息,能否介绍下博云研究院的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博云研究院关注哪些新技术方向及研究情况。

李亚琼博士:

BoCloud博云CTO李亚琼:将发布微服务框架开源项目

从根本上讲,成立博云研究院我们有两个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是我们观察到云计算技术越来越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基础设施虚拟化,向应用容器化、业务中台化、场景领域服务的自定义化等这几个方向去发展。尤其是技术和业务的深度结合,正快速推动一系列创新性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加大在新型云技术上的投入。

第二个推动力是来源于我们和技术业界的合作上。公司是一个商业载体,更多的是关注商业效益,尤其是创业公司,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多的商业因素会影响技术投入上的专注性和持久性,以研究院这种实体推动和技术业界,包括和开源社区的合作会更加的专注,也更能体现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初心和本原。

BoCloud博云CTO李亚琼:将发布微服务框架开源项目

所以基于这两个推动力,我们今年上半年开始筹划要成立一个研究院。从发展目标上说,博云研究院有三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对于前瞻性的云技术,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跟踪。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像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服务编排,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机器人等方面都会纳入博云研究院的研究方向。

第二个定位是刚才提到的和整个技术界特别是开源社区的互动关系。博云研究院的第二个使命之一就是打造博云技术的开源“品牌”,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开源项目,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三个定位是探索云和行业结合的创新路径,加强云技术和行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你刚才提到的行业中台技术,催化“云+行业”的化学反应。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工厂的话,对于工厂而言它关注的是生产。如果是运营类的话,他关注的就是运营平台,也就是资金现金流,管理流程自动化等等。云计算技术如何对上述的场景进行支撑,通过云+业务的技术创新进行业务场景赋能,是博云研究院未来致力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说博云研究院的第三个使命是加强云技术和行业能力的结合,积累行业经验,推动云计算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行业渗透。

BoCloud博云CTO李亚琼:将发布微服务框架开源项目

上述所说的就是博云研究院成立的出发点和未来致力发展的几个方向。为了保持投入的稳定性,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是从产品研发部门,专门抽出来做这件事情的。以这个团队为核心,未来还会加强外部专家招聘,十分欢迎致力于云计算底层技术开发技术专家、业界大咖加入博云研究院,携手为云计算技术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依托博云研究院平台,博云还将加强与国内研究院所的合作,推动企业和研究院所在云计算技术上的协作,发挥协同作用。

2

北极熊: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国内有些厂商恶意的刷社区排名,在OpenStack社区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请问博云如何衡量社区贡献,目前博云在开源社区方面的贡献情况能介绍下吗,博云会特别在意社区排名吗?另外,我们知道,一些头部的公有云在开源社区方面投入也非常多,博云在社区贡献方面如何和这些公有云竞争?

李亚琼博士:

关于社区贡献我们是这样看这件事情的。社区贡献度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一个公司的基因是影响社区贡献的重要因素。很多公司的基因里就包括社区开源的烙印,积极参与社区,开发创新性的开源技术,和社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和互动,通过社区推动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博云的基因里也有开源的情节,在这一块也是积极地在参与,现在主要集中在以kubernetes社区上,我们在Kubernetes社区的贡献已经做到全球前十名(2018年数据)。

还有一个维度是开源技术应用上,如何推动开源云技术和行业需求结合,加快云计算技术应用步伐。博云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开源云计算技术帮助各种行业的用户去解决业务上云问题、云上应用开发、云上应用运维问题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够以客户的视角看待开源技术,对社区技术的贡献也更加贴近一线客户的真实场景需求。很快大家将会看到博云和行业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开源计算项目,我们想以行业客户的视角推动开源技术的应用,并把相关的成果以开源项目的形式反馈给整个社区。

所以说我们会关注社区的排名,但是社区排名并不是我们衡量整个博云研究院成功的唯一标志。我们整个社区的发展路线,也不是单纯的通过社区的刷榜来提升我们社区的知名度。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积极参各类开源社区,二是以开源项目的形式把云+行业应用的经验反馈给整个社区。

针对你刚才提到了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应对公有云厂商,特别是一些大的厂商的竞争。其实我们是这样去看待,那就是所有的云技术,它的落地一定是一个技术和业务结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IT架构、企业的业务模式,去思考云技术和企业现有的IT架构、现有的业务模式如何去做整合。博云投入大量的资源在行业上,把行业需求和云计算技术的“化学反应”作为博云的一个核心竞争优势。比如,我们常谈到的微服务、DevOps、云原生这些概念或者这些技术,在企业里边真正应用起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场景,如何与业务现有的平台去融合。这里有技术的因素,管理的因素,运维的因素,业务创新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实现这些要素的综合,为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是博云在云计算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回到刚才说的博云开源社区的贡献,我们在行业里面云技术应用的一些经验,会通过社区项目的形式反馈到社区里,比如我们可能在接下来不久会和一个券商企业一起发布一个面向券商行业服务治理平台的一个开源框架。这个开源框架里面集成了满足行业客户需要的微服务和服务治理的框架,综合考虑了云和非云环境部署的需要,形成一个能满足大多数行业客户需求的服务治理方案。

3

北极熊:

刚才也介绍了,博云研究院会做一些前沿的技术研究,比如Istio和服务网格servicemesh、服务编排、服务治理,我们知道,技术发展非常快,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像区块链、AI等。比如在容器编排方面,就是K8S获胜,跟踪其他编排 工具 的创业公司有的就消失了,请问博云选择前沿技术的标准是什么,在众多的新技术面前如何取舍?万一发现自己选错方向了,如何补救?

李亚琼博士:

在云计算领域的新技术出现时,博云会积极跟踪并研究这些技术。我们一般会这样看待一个新技术:它本身的特性是什么?它在整个技术栈里的位置是什么?如果应用这些技术需要与现有的IT架构做什么样的适配或改进?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参与开源社区,和社区形成互动来加强对该技术的理解。

第二个方面是云技术和行业的结合,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不仅仅是技术创新驱动,在技术创新上实际上有很多方案。比如像你刚才提到的容器编排,无论一开始的Mesos、kubernetes,都可以做到同样的一件事。但是我们会考虑另外两个额外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生态系统,包括参与的玩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致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和其他技术能否很好地对接,基于这些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第二个是我们会评估技术本身。在行业里去落地的话,怎么和现有的业务去结合?比如像你提到刚才提到的Istio和Service Mesh框架,Istio需要和kubernetes等容器平台融合,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我们会站在客户的角度评估这个技术如果用在客户环境的话会带来哪些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成熟度和兼容性问题。在同一个需求下面,我们有没有一个混合的解决方案?Istio只是一种技术,还有一些传统的,比如基于Dubbo的服务治理实现,Istio如何和这些技术共存并在各自擅长的场景下发挥关键作用。上述这些都是我们会问自己的问题,这样就能确保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加客观的去评估这个技术未来是不是一个主流,从而帮助我们确定对该技术投入的策略。

所以什么时候去介入或者投入多少,取决于我们相对科学的评估。在这个评估基础上,我们去判断做什么样的开源项目,聚焦什么技术方向上,什么时间点去做。像你刚才提到的AI、区块链等技术,博云经过评估以后就决定以技术跟踪为主。

总结来说,我们通过跟踪、观察、分析、总结来综合评估一个新技术。一旦确定它是未来的一个主流,我们加大在这个方向的技术投资,把它整合到博云的产品体系里,形成一个满足客户需要的可交付方案。

刚才也提到,万一发现这个选错了方向如何补救。方向本身可能会错,但是你要优雅的去转身。所谓优雅的转身,就是说你要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去积极地拥抱其他方面的技术,不要有太强的技术情节,回归技术服务客户的初心。

4

北极熊:

刚才提到博云会积极参与开源社区,我们知道有一些厂商虽然参与开源,但是自己会保留一个闭源的商业版本,前一段时间也有一些公司将自己开源的产品部分闭源了,比如 Redis 、MongoDB,请问博云会走什么样的开源路线。博云会毫无保留的开源,还是同时维持开源和商业的产品,博云参与开源的同时,如何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

李亚琼博士:

我们是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会把技术和产品分开来看。从技术上看,尤其是开源技术上,我们是毫无保留地去融入社区,不存在我们内部有私有版本。因为我们以前也做过维护自己私有版本的事情,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维护自己的版本投入非常大,反而会成为我们接纳社区新技术的一个阻碍。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先进性上,私有版本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像红帽这么大的公司,他们内部也没有一个自己私有的版本,它把所有的代码全部都向社区开放。我们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底层技术全部开放,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和社区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但是在行业性的解决方案上,云技术去实现业务整合,去做云计算产品,我们是有商业的产品版本。我们的商业化产品版本更多聚焦如何进行开源技术管理、云端技术栈集成、客户流程整合等方向,通过产品化简化开放性云计算技术的管理,把开源技术融入客户的技术栈中。

关于一些开源的产品闭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MySQL 被Oracle收购后社区的反应来看看开源文化的巨大能量。MySQL卖给Oracle后,社区就担心Oracle会修改MySQL的开源许可方式并最终走向闭源。社区对这个事情的反应就是一个新的基于MySQL的数据库——MariaDB被创建出来,以MariaDB项目为载体延续开源数据库的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开源社区本身有它自己的基因,那就是开放自由的文化。开源文化一旦形成,不是靠一个公司就能够完全能扭转的。所以,我对开源技术的发展一点也不担心,可以说对开源技术的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5

北极熊:

我发现博云的产品有容器云平台BeyondContainer,云管平台BeyondCMP,博云的容器方面今天也看到和红帽也有合作。我想了解如何和合作伙伴技术合作,目前博云的这些产品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有数十家友商,和友商比起来,博云如何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优势?另外,您对混合云、多云管理如何看?

李亚琼博士:

博云一开始把自己当时定义成一个全栈式的云平台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达到的目标。针对用户上云,云上应用运维场景,运维管理流程自动化等等需求,博云都希望能够以创新的云技术服务客户。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云计算大发展的时代,也感谢客户对博云技术的信任,我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容器平台、混合云管理平台、运维自动化平台,并逐步形成博云BeyondContainer、BeyondCMP等产品。

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我们在云计算的细分领域都有长期投入和相当程度的技术积累。和其他友商比起来,技术积累的宽度是博云这家云计算公司的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基于这样的优势,我们会充分的把这个优势转化成对客户服务的一些产品,然后交付到客户现场去,和我们的客户一起实现共赢。因为云本身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从一开始虚拟化,OpenStack,到现在容器如火如荼。然后再往后面发展,就是你刚才也提到了像中台,云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未来包括SaaS软件。这些都是云技术不同的方面。博云成立研究院实际上也是在新的技术生态下的一种应对,希望通过研究院把前瞻性的云计算技术和行业需求结合的路线摸清楚,把它做深了,做强了,推动博云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谈到混合云,我们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中国云市场里混合云应该是一种常态。在中国国情下,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对企业来说混合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谈到多云管理,实际上我们观察到有两个市场。一个市场是传统企业里做私有化虚拟化的时候,他们可能用了VMware,到后来部署OpenStack,现在又做Kubernetes这样的容器平台。这个过程中构建了不同的云平台,这么多平台的运维管理对运维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简单的一个需求就是要有一个集中的视图,去看企业总共有多少平台,多少资源,每个平台每个资源在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谁在用,哪个业务用的更多。混合云管理平台是这个市场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市场是围绕公有云管理的。随着业务发展的需求,企业会购买不同公有云提供商的云服务去服务不同的业务。比如,中企在海外更倾向于购买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服务,以实现更快的本地化服务。云管产品怎么去帮助业务去管理各个公有云上的资产,无论是基础设施资产,还是应用资产,帮助它去做相应的运维保障。这个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

我们的BeyondCMP这样的云管产品就是致力于这两个市场的一个明星产品,提供云资源管理、IT运维、业务保障、自动巡检、故障响应等功能。我们希望客户通过博云BeyondCMP产品来简化他们的云平台运维管理,更好的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6

北极熊:

博云现在做的行业,金融、证券行业项目比较多,能说一下咱们在帮助这两大行业上云的时候,遇到什么痛点,或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经验能够分享一下?

李亚琼博士:

在服务行业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儿我们简单分享几点。第一,经验就是说在上云之前,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就是说业务部门或者说客户通过上云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想简化管理,还是实现业务本身的敏捷交付,还是为了实现业务创新的敏捷支撑。所以说第一个要想清楚就是我上云要解决什么,出发点是什么,有一个比较很好的目标导向。

第二、在这个目标导向上,在技术的选择上要注意几点。

第一:技术本身是不是业界主流的技术;

第二:技术和现有技术栈的融合情况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形式去融合才能做到既产生技术收益又降低新技术引入的风险;

第三:要考虑整个新的技术或者新的云的技术进去的时候,在整个it流程体系里面,它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在流程里面处于什么样一个位置,然后它服务于什么样的人?是业务的开发部门,还是应用维护,还是业务创新部门,也就是技术的出口在哪里;

第四“”要选择一个有成熟经验的,特别在行业里面有成熟经验的供应商,协助客户一起完成项目。毕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经验是靠大量项目的积累才能获取的,从外面看和真正落地实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基本上我觉得只要做到这几点的话,一个企业要运用新的云技术,实现业务上云,服务云端的业务创新,都应该不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北极熊:

感谢李博士的分享,祝愿博云研究院发展顺利,也期待过一段时间再专访李博士,了解博云研究院的开源产品。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Mastering Regular Expressions, Second Edition

Mastering Regular Expressions, Second Edition

Jeffrey E F Friedl / O'Reilly Media / 2002-07-15 / USD 39.95

Regular expressions are an extremely powerful tool for manipulating text and data. They have spread like wildfire in recent years, now offered as standard features in Perl, Java, VB.NET and C# (and an......一起来看看 《Mastering Regular Expressions, Second Edition》 这本书的介绍吧!

RGB转16进制工具
RGB转16进制工具

RGB HEX 互转工具

URL 编码/解码
URL 编码/解码

URL 编码/解码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