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对Koa-middleware实现机制的深入分析
Koa是基于Node.js的下一代web开发框架,相比Express更轻,源码只有几百行。与传统的中间件不同,在Koa 1.x中采用了generator实现中间件,这需要开发者熟悉ES6中的generator,Promise相关知识。
在Koa官方文档示例代码中,采用yield next为跳转信号,然后会逆序执行中间件剩下的代码逻辑。这其中的逻辑非常有趣,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Section A:
Koa的中间件跑在co模块下,而co可以将异步“变为”同步,从而实现用同步的方法写异步代码,避免了Node.js大量的回调嵌套。现在我们从实现一个简易的co方法开始探索其中的机制。
function co(generator){ let g = generator(); let next = function(data){ let result = g.next(data); if(result.done){ return ; }; if(result.value instanceof Promise){ result.value.then(function(d){ next(d); },function(err){ next(err); }); }else{ next(); }; }; next(); };
首先需要了解generator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逐步分析这段代码:
1.我们首先定义一个参数为generator的co函数。
2.当传入generator后(即 app.use(function *(){...}) )定义 next 方法实现对generator(可以理解为状态机)的状态遍历,由于每次遍历器指向新的 yield ,返回结构如 {value:'Promise','done':'true/false'} 的值,当 done 的值为 false 时遍历状态完毕并返回,若为 true 则继续遍历。其中内部的 g.next(data) 可以将上一个 yield 的返回值传递给外部。
3.同时,若generator中含有多个 yield 且遍历未完成(即 result.value 是 Promise 对象 && result.done === false ), resolve() 所传递的数据可以在接下来 then() 方法中直接使用,即递归调用,直到 result.done === true 遍历结束并退出。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疑惑,在第一次调用 next() 方法时data为 undefined ,那是否会导致error产生呢?其实V8引擎在执行时,会自动忽略第一次调用 next() 时的参数,所以只有从第二次使用 next() 方法时参数才是有效的。
一言以蔽之,co实现了Promise递归调用generator的next方法。
Section B:
理解了co的运行原理后,再来理解middleware的机制就容易多了。
middleware实现了所谓“逆序”执行,其实就是每次调用 use() 方法时,将generator存入数组(记为s)中保存。
在执行的时候先定义一个执行索引(记为index)和跳转标记(记为turn,也就是 yield next 中的 next ),再定义一个保存generator函数对象的数组(记为gs)。然后获取当前中间件generator,接着获取该generator的函数对象,将函数对象放在gs数组内保存,再执行generator的 next() 方法。
执行开始后,根据返回的 value 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是标记turn(即执行到了 yield next ),说明该跳到下一个中间件了,此时令 index++ ,然后从数组g中获取下一个中间件重复上一个中间件的执行流程。
当执行到的中间件没有 yield 时,并且返回的 done 为 true 时,逆序执行。从此前用于保存generator函数对象的gs数组中取出上一个generator对象,然后执行generator的 next() 方法,直到全部结束。
我们打开Koa的 application.js 文件:
/** * Use the given middleware 'fn'. * * @param {GeneratorFunction} fn * @return {Application} self * @api public */ app.use = function(fn){ if (!this.experimental) { // es7 async functions are not allowed, // so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fn' is a generator function assert(fn && 'GeneratorFunction' == fn.constructor.name, 'app.use() requires a generator function'); } debug('use %s', fn._name || fn.name ||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显而易见, app.use() 方法就是将generator传入 this.middleware 数组中。其他部分的逻辑源码注释非常清晰,不再赘述。
我们再打开Koa-compose模块的 index.js 文件:
/** * Compose `middleware` returning * a fully valid middleware comprised * of all those which are passed. * * @param {Array} 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 * @api public */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return function *(next){ if (!next) next = noop(); var i = middleware.length; while (i--) { next = middleware[i].call(this, next); } return yield *next; } }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 while 语句。
将之前 app.use() 传入并存储在 middleware 中的generator逆序取出并执行,将每个generator执行后的结果(即generator() === iterator)作为参数传入下一个(按数组的顺序则为前一个)generator中,在最后一个generator(数组第一个)执行后得出的 next 变量(即第一个generator的iterator),执行 yield *next (即执行第一个generator的iterator)将全部generator像链表般串联起来。
根据 yield * 的特性, yield *next 将依次执行所有套用的 next (类似递归),从而形成所谓“正序执行再逆序执行”的流程。
从co到compose,代码只有短短几十行,但组合在一起却非常精巧奇妙,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JSON 在线解析
在线 JSON 格式化工具
Base64 编码/解码
Base64 编码/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