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Bridge实战
栏目: JavaScript · 发布时间: 6年前
内容简介:H5 VS Native 一直是前端技术界争执不下的话题。react、vue等技术栈引领着纯H5开发,rn、week则倡导原生体验。但在项目实战中,经常会选择一个中立的方案:混合开发。大众称呼:Hybird。本人目前从事新闻类产品研发,对于大家来讲,就是熟知的如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等。在产品设计初期,考虑到一些实现难易程度问题(如新闻详情页,图文混排,NA实现起来不如H5这样自如),一些部分选择了Hybird方式开发,本篇就把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分享一下,以供大家参考。混合开发,最重要的问题是:
H5 VS Native 一直是前端技术界争执不下的话题。react、vue等技术栈引领着纯H5开发,rn、week则倡导原生体验。但在项目实战中,经常会选择一个中立的方案:混合开发。大众称呼:Hybird。
本人目前从事新闻类产品研发,对于大家来讲,就是熟知的如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等。在产品设计初期,考虑到一些实现难易程度问题(如新闻详情页,图文混排,NA实现起来不如H5这样自如),一些部分选择了Hybird方式开发,本篇就把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分享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JSBridge解决的问题
混合开发,最重要的问题是: H5和Native的双向通信。 但现实中JS和NA的交互方法非常有限,下面会详细说明。开发中如只是单纯的方法调用,既无法确保调用成功率,也无法确保代码足够简洁。于是就有了JSBridge。JSBridge,是一种JS实现的Bridge,是一种思路,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的代码实现。主旨思想是在H5和NA之间搭建一个桥梁(Bridge),给两端留好更友好、更合理的接口。
H5和NA的双向通信通用方法
H5通信方式和兼容性如下表所示。指的是借助Native的webview加载H5页面,H5和NA之间通过API、URL拦截、全局调用等形式,实现消息通信。站在大厂的角度考虑,在实战的时候,会选择更兼容的方式。
H5调用NA方法梳理
平台 | 方法 | 备注 |
---|---|---|
Android | shouldOverrideUrlLoading | scheme拦截方法 |
Android | addJavascriptInterface | API |
Android | onJsAlert()、onJsConfirm()、onJsPrompt() | |
IOS | 拦截URL | |
IOS(UIwebview) | JavaScriptCore | API方法,IOS7+ 支持 |
IOS(WKwebview) | window.webkit.messageHandlers | APi方法,IOS8+支持 |
NA调用H5方法梳理
平台 | 方法 | 备注 |
---|---|---|
Android | loadurl() | |
Android | evaluateJavascript() | Android 4.4 + |
IOS(UIwebview) | stringByEvaluatingJavaScriptFromString | |
IOS(UIwebview) | JavaScriptCore | IOS7.0+ |
IOS(Wkwebview) | evaluateJavaScript:javaScriptString | iOS8.0+ |
通过上面两端调用方法梳理表,不难分析出,URL拦截 & 执行JS是 安卓和IOS比较通用且兼容性较好的方案。我们混合开发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方法来实现的。
常规混合开发思路
H5和NA通信方面,最简单直接的思路是:NA拦截H5的URL获取消息(一般是通过修改iframe的src来实现 ①),经过业务处理,NA执行JS(在H5侧提前注册好的全局方法③)回调通知H5(如下图)。
H5代码实现如下:
<html> ... <body> <div class="content">XXXXX</div> </body> <script> // ① 注册全局函数,以便端调用 window.setAllContent = function(){ } // ② 通用方法函数 var sendschema = function(action,param){ let tempnod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tempnode.src = "bdnews://"+action+param; } // ③ H5逻辑开始 运行函数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function(){ sendschema('load_finish'); },false); </script> ... </html> 复制代码
Android原理大致如下:
webView.setWebViewClient(new WebViewClient() { public boolean shouldOverrideUrlLoading(WebView view, String url) { // 场景一: 拦截请求、接收schema if (url.equals("load_url")) { // 处理逻辑 dosomething // 回掉 view.loadUrl("javascript:setAllContent(" + json + ");") } // 场景二:端自己调用H5,没有请求发起 clickbutton(){ view.loadUrl("javascript:setAllContent(" + json + ");") } } }); 复制代码
IOS大概逻辑如下:
// 初始化webview UIWebView * view = [[UIWebView alloc]initWithFrame:self.view.frame]; [view loadRequest:[NSURLRequest requestWithURL:[NSURL URLWithString:@"http://www.xx.com"]]]; [self.view addSubview:view]; /* webView协议中的方法 shouldStartLoadWithRequest //准备加载内容时调用的方法,通过返回值来进行是否加载的设置 webViewDidStartLoad //开始加载时调用的方法 webViewDidFinishLoad //结束加载时调用的方法 didFailLoadWithError //加载失败时调用的方法 */ - (BOOL)webView:(UIWebView *)webView shouldStartLoadWithRequest:(NSURLRequest *)request navigationType:(UIWebViewNavigationType)navigationType { if ([urlString hasPrefix:@"scheme://hybrid?info="]) { if([name isEqualToString:@"load_finish"]){ // [self.webView setContent]; [self.webView stringByEvaluatingJavaScriptFromString:strFormat]; } } } - clickbutton(){ [self.webView setContent]; } 复制代码
但这样开发存在一些痛点:
1) 回调函数不明确 。可以说目前没有回调函数的机制,这导致一些依赖于回调函数的分析及判断无法正常使用,如:功能调用方、调用是否成功、调用失败异常处理等这些CASE;
2) 对应关系不明确 。有一些调用看起来像是回调,但没有把他们放到一起,导致代码散乱,难以维护。如上面demo:sendschema('load_finish') 和 setAllContent 本来含义是 告诉NA页面准备好了,NA收到后,向页面塞数据。本来紧密相关的一对功能,拆分开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3) 全局函数冗杂 。理想中如果调用和回调成对出现,DEMO中注册及维护全局函数的工作就会减少很多。提升页面可读性和维护成本。如 load_finish 和 setAllContent,只保留 load_finish 即可;
4) 端内代码冗杂 。端内注册了与H5约定的调用方法,很显然也需要维护一套代码标识什么时候调用。
以上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也许刚开始功能不多的时候还察觉不出问题,但是随着功能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很大。
JSB方案设计
在H5和NA之间增加一个中间层,这层封装了H5和NA通信的交互方式。H5和NA互不关心对方的样子,通过中间层暴露的方法进行功能调用即可。
JSB交互模型
H5跟NA交互,从H5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有去无回&有去有回、无去有回。
第一类交互模型
请求逻辑:有去无回、有去有回。这里有两种实现方案(初步思路稿如下):
① 函数名关联
let BDAPPnode = { callbacks: {}, // 调用函数注册 invoke(action, params, successfnname, successfn) { this.callbacks[successfnname] = { success: successfn }; sendschema(action, params); }, // NA调用 callbackSuccess(callbackname, params) { try { BDAPPnode.callbackFromNative(callbackname, params, true); } catch (e) { console.log('Error in error callback: ' + callbackname + ' = ' + e); } }, callbackFromNative(callbackname, params, isSuccess) { let callback = this.callbacks[callbackname]; if (callback) { if (isSuccess) { callback.success && callback.success(params); } }; } }; 复制代码
② ID 关联
let BDAPPnode = { callbackId: Math.floor(Math.random() * 2000000000), callbacks: {}, invoke(action, params, onSuccess, onFail) { this.callbackId++; this.callbacks[self.callbackId] = { success: onSuccess, fail: onFail }; sendschema(action, params, this.callbackId); }, callbackSuccess(callbackId, params) { try { BDAPPnode.callbackFromNative(callbackId, params, true); } catch (e) { console.log('Error in error callback: ' + callbackId + ' = ' + e); } }, callbackError(callbackId, params) { try { BDAPPnode.callbackFromNative(callbackId, params, false); } catch (e) { console.log('Error in error callback: ' + callbackId + ' = ' + e); } }, callbackFromNative(callbackId, params, isSuccess) { let callback = this.callbacks[callbackId]; if (callback) { if (isSuccess) { callback.success && callback.success(callbackId, params); } else { callback.fail && callback.fail(callbackId, params); } delete BDAPPnode.callbacks[callbackId]; }; } }; 复制代码
在发出请求的时候,注册回调方法。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
无需提前注册所有全局回掉函数,减少不必要的初始化,进而减少白屏时间;
-
不用额外起回掉函数的名称,发起请求的时候传入一个随机ID,同时注册此ID的回掉函数。NA通过统一封装好的回掉函数调用,回调ID和参数,进而达到执行回调逻辑。
具体选用那个,还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
第二类交互模型看
请求逻辑:无去有回,没有发出请求,NA主动调用。此类还需注册全局变量,等待NA调用。跟非JSBridge的实现是一个道理
window.fn1 = () =>{ // do fn1 } window.fn2 = () =>{ // do fn2 } 复制代码
方案选择
实战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混合开发可以分为两大类: NA服务H5,H5服务NA 。
前者H5为主,大多数交互是H5发起NA请求,等待NA回调,可称之为:『一对一请求』,如:H5请求获取地理位置,NA做完后返回N\S坐标;
后者主要是为了解决NA成本实现高的问题,多为NA主动调用H5提前注册好的方法,可称之为:『单独请求』,确保功能顺利实现。
在项目实战过程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回调函数既是一对一请求,也是单独调用,如:评论功能,可以页面点击弹出NA输入框发送,也可以点击底BAR上NA实现的按钮弹框发送。对于页面来讲都需要更新。站在H5角度希望NA区分,H5页面调用的评论成功和NA调用的评论成功进行区分,这样就可以把模型一和模型二区分开独立实现(同时也可以区分页面刷新的来源)。但站在NA角度来讲,不关心谁吊起的,只要评论成功,就应该去调用更新页面的H5方法。不然NA需要从调用开始就携带参数,一路到底。跟端沟通后,双方都妥协了一步,简单功能的进行了来源区分模型一实现,较为复杂的模型二实现。
API封装
API层处于JSBridge底层和业务,有些人也把它当做JSBridge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我将它单独抽离出来。此处主要封装业务层调用,如下面代码。
此处多说一句: 平日开发要有封装和抽离的思想,一方面减少重复代码,一方面不断抽离将代码分层,没一层可以做一些封装和扩展,可以提高代码复用性。
JSB注入时机
NA注入
我们肯定是期望JSB注入越早越好,这样不论在前端页面中任何位置都可以随时调用,NA注入JS的方法和时机都比较局限。如下表:
平台 | 方法 | 时机 |
---|---|---|
IOS[UI] | [self.webView stringByEvaluatingJavaScriptFromString:injectjs] | webViewDidFinishLoad(会有时机问题) |
IOS[wk] | evaluateJavaScript:xxxx | didCreateJavaScriptContext |
Android | webView.loadUrl("javascript:" + injectjs);) | OnPageFinished |
网页描述页面状态的值有以下方法,根据兼容性及实现完整性,一般用DOMContentLoaded,IE9以下用readystatechange来判断页面是否加载成功。
名称 | 父对象 | 描述 | 兼容性 |
---|---|---|---|
DOMContentLoaded | doc | 页面内容OK | IE9+ |
onload | win | 页面所有只要加载完成 | |
readystatechange | doc | 页面加载状态:uninitialized(为初始化):对象存在但尚未初始化。loading(正在加载):对象正在加载数据。loaded(加载完毕):对象加载数据完成。interactive(交互):可以操作对象了,但还没有完全加载。complete(完成):对象已经加载完毕 | IE9&IE10有实现bug |
IOS的uiwebview提供了代理WebViewDidFinishLoad,WebViewDidFinishLoad 被调用时,readyState 可能处在 interactive 和 complete 两种状态,所以初始化页面直接调用会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从NA角度可以实现一个NSObject的扩展,并实现webView:didCreateJavaScriptContext:forFrame。从H5角度可以检测页面状态,在complete之后再调用native。
IOS的didCreateJavaScriptContext和Android的OnPageFinished(the page has finished loading)均是在网页onload之前完成,所以这两个时机没有调用顺序的问题。
优点:
1)注册早,即使在页面初始化就调用端能力,也可以满足
缺点:
由于我们选择的是uiwebview如果按照上面的考虑,这样做有几点不足之处 1)监听实现成本高 2)需要NA注入,NA对于JS不熟悉,JS往往也不清楚NA逻辑,后面维护成本不可控制。
如果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除了NA注入,还有别的办法嘛?
JS注入
其实JS也可以在页面一开始就注入。比如在head里直接应用抽离出来的Jsbridge代码,本次8.0我们采用了这种降级方案,短时间内完成了架构搭建。
优点:
这样减小了维护成本,功能完整,提高了调用成功的几率。
缺点:
增加了页面加载解析时间会影响白屏时间。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JSBridge实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 「Flask实战」鱼书项目实战一
- 「Flask实战」鱼书项目实战三
- 「Flask实战」鱼书项目实战四
- 「Flask实战」鱼书项目实战六
- RocketMQ实战系列从理论到实战
- 「Flask实战」flask鱼书项目实战二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Stylin' with CSS
Wyke-Smith, Charles / 2012-10 / $ 50.84
In this completely revised edition of his bestselling Stylin' with CSS, veteran designer and programmer Charles Wyke-Smith guides you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designing Web pages with CSS, ......一起来看看 《Stylin' with CSS》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