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记者 王楠】周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推出了中国首个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自助乘机通关系统。
上海机场集团发布的消息称,虹桥1号航站楼(T1)经过三年多改造已全部完工,已于10月15日起全面投用,在新改造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T1)B楼,旅客扫描身份证或手机值机二维码,结合人脸识别等程序,便可自助完成从到达机场至登机的全程。
该公司表示,这些自助安检设备可自动扫描乘客的身份证,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大约12秒内完成整个安检过程。
不只是上海虹桥机场,几个月前,据媒体报道称,耗资120亿美元兴建的北京新机场将采用最先进的监控技术,缓解安检和扫描拥堵。
报道称,预计,新机场的识别认证系统将通过摄像机将用户外表与全国身份证数据库进行对照匹配。通过计算机视觉,机场还能将用户与其行李进行对照匹配,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跟踪无人看管的行李,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从旅游、零售到银行业,中国的人脸识别系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外媒认为,由于人口众多,身份数据库集中,中国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项技术如今正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通过对一个摄像头微笑或眨眼睛,学生可以进入大学的教学楼,旅客可以不使用登机牌直接登上飞机,食客可以在肯德基付款用餐。一些餐馆甚至开始基于一台根据一种算法为顾客相貌打分的机器为顾客提供折扣。
“以前是工作人员用肉眼判断,核对人脸。而自助安检是通过数据分析,肖像比对,自行通过,大幅提高安检的效率,基本12秒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安检)。旅客对自助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旅客都可以体验这种自助便利性。”上海虹桥机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语言实现
迈克尔.·T·古德里奇、罗伯托·塔玛西亚、迈克尔·H·戈德瓦瑟 / 张晓、赵晓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8-9 / 109.00元
本书采用Python语言讨论数据结构和算法,详细讲解其设计、分析与实现过程,是一本内容全面且特色鲜明的教材。书中将面向对象视角贯穿始终,充分利用Python语言优美而简洁的特点,强调代码的健壮性和可重用性,关注各种抽象数据类型以及不同算法实现策略的权衡。一起来看看 《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语言实现》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