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6年前

1、引言

信息检索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用户的一个请求query,返回一组排好序的召回列表。

经典的IR流派认为query和document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成过程,即q -> d 。举一个例子,搜索“哈登”,我们可以联想到“保罗”,“火箭”,“MVP”等等,每一个联想出来的document有一个生成概率p(d|q),然后根据这个生成概率进行排序,这种模型被称作生成模型。人们在研究生成模型的时候,设计了一系列基于query和document的特征,比方说TF-IDF,BM25。这些特征能非常客观的描述query和document的相关性,但没有考虑document的质量,用户的反馈,pagerank等信息。

现代的IR流派则利用了机器学习,将query和document的特征放在一起,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来计算query和document之间的匹配相关性: r=f(q,d)。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知道“小白”更喜欢“吃鸡”而不是“王者荣耀”,pointwise会优化f(小白,吃鸡)=1,f(小白,王者荣耀)=0;pairwise会优化f(小白,吃鸡)>f(小白,王者荣耀);listwise会考虑很多其他游戏,一起进行优化。机器学习的判别模型能够很好地利用文本统计信息,用户点击信息等特征,但模型本身局限于标注数据的质量和大小,模型常常会在训练数据上过拟合,或陷入某一个局部最优解。

受到GAN的启发,将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结合在一起,学者们便提出了IRGAN模型。

2、IRGAN介绍

定义问题

假定我们又一些列的query{q1,...qN}并且有一系列的文档document结合{d1,...dM},对于一个特定的query,我们有一系列标记的真实相关的文档,但是这个数量是远远小于文档总数量M的。query和document之间潜在的概率分布可以表示为条件概率分布ptrue(d|q,r)。给定一堆从真实条件分布ptrue(d|q,r)观察到的样本, 我们可以定义两种类型的IR model。

生成式检索模型:该模型的目标是学习pθ(d|q,r),使其更接近于ptrue(d|q,r)。

判别式检索模型:该模型的目标是学习fΦ(q,d),即尽量能够准确的判别q和d的相关程度

因此,受到GAN的启发,我们将上述的两种IR模型结合起来做一个最大最小化的博弈:生成式模型的任务是尽可能的产生和query相关的document,以此来混淆判别式模型;判别式模型的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区分真正相关的document和生成模型生成的document,因此,我们总体的目标就是: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在上式中,生成式模型G为pθ(d|qn,r),生成式模型D对d是否与q相关进行判定,通过下面的式子给出相关性得分: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优化判别模型D

判别器的主要目标是最大化我们的对数似然,即正确的区分真正相关的文档和生成器生成的文档。最优的参数通过下面的式子得到: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优化生成模型G

生成器的主要目标是产生能够混淆判别器的document,判别器直接从给定的document池中选择document。在固定判别器参数fΦ(q,d)的情况下,生成器的学习目标是(第一项不包含θ,因此可以省略):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我们把生成器的优化目标写作JG(qn)。

由于生成的document是离散的,无法直接通过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一种通常的做法是使用强化学习中的策略梯度方法,我们将qn作为state,pθ(d|qn,r)作为对应的策略,而log(1+exp(fΦ(d,qn))作为对应的reward: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其中,第二步到第三步的变换利用了log函数求导的性质,而在最后一步则基于采样的document做了一个近似。

总体流程

IRGAN的整体训练流程如下: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Pair-wise的情况

在很多IR问题中,我们的数据是对一个query的一系列 排序 文档对,因为相比判断一个文档的相关性,更容易判断用户对一对文档的相对偏好(比如说通过点击数据,如果两篇document同时展示给用户,用户点击了a而没有点击b,则可以说明用户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此外,如果我们使用相关性进行分级(用来表明不同文档对同一个query的匹配程度)而不是使用是否相关,训练数据也可以自然的表示成有序的文档对。

IRGAN在pairwise情况下是同样适用的,假设我有一堆带标记的document组合Rn = {<di,dj>|di > dj}。生成器G的任务是尽量生成正确的排序组合来混淆判别器D,判别器D的任务是尽可能区分真正的排序组合和生成器生成的排序组合。基于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最大最小化博弈: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其中,o=<du,dv>,o'=<d'u,d'v>分别代表正确的组合和生成器生成的组合。而D(du,dv|q)计算公式如下: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二十三)--大一统信息检索模型IRGAN在推荐领域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生成器的生成策略。首先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组合 <di,dj>,我们首先选取dj,然后根据当前的生成器G的策略pθ(d|q,r),选择比dj生成概率大的dk,组成一组<dk,dj>。

有关更多的IRGAN的细节,大家可以阅读原论文,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Demo吧。

3、IRGAN的TF实现

源代码是 python 2.7版本的,修改为python3版本的代码之后存放地址为:

https://github.com/princewen/tensorflow_practice/tree/master/recommendation/Basic-IRGAN-Demo

数据

先来说说数据吧,数据用的是ml-100k的数据,每一行的格式为“uid iid score",我们把评分大于等于4分的电影作为用户真正感兴趣的电影。

Generator

对于训练Generator,我们需要输入的有三部分:uid,iid以及reward,我们首先定义user和item的embedding,然后获取uid和iid的item。同时,我们这里还给每个item定义了一个特征值:

self.user_embeddings = tf.Variable(tf.random_uniform([self.userNum,self.emb_dim],

                                                     minval=-initdelta,maxval=self.initdelta,

                                                     dtype =tf.float32))

self.item_embeddings = tf.Variable(tf.random_uniform([self.itemNum,self.emb_dim],

                                                     minval=-initdelta,maxval=self.initdelta,

                                                     dtype=tf.float32))

self.item_bias = tf.Variable(tf.zeros([self.itemNum]))



self.u = tf.placeholder(tf.int32)

self.i = tf.placeholder(tf.int32)

self.reward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elf.u_embedding = tf.nn.embedding_lookup(self.user_embeddings,self.u)

self.i_embedding = tf.nn.embedding_lookup(self.item_embeddings,self.i)

self.i_bias = tf.gather(self.item_bias,self.i)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传入的user和item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传入的reward来更新我们的策略:

self.all_logits = tf.reduce_sum(tf.multiply(self.u_embedding,self.item_embeddings),1) + self.item_bias

self.i_prob = tf.gather(

    tf.reshape(tf.nn.softmax(tf.reshape(self.all_logits, [1, -1])), [-1]),

    self.i)



self.gan_loss = -tf.reduce_mean(tf.log(self.i_prob) * self.reward) + self.lamda * (

    tf.nn.l2_loss(self.u_embedding) + tf.nn.l2_loss(self.i_embedding) + tf.nn.l2_loss(self.i_bias)

)



g_opt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self.learning_rate)

self.gan_updates = g_opt.minimize(self.gan_loss,var_list=self.g_params)

Discriminator

传入D的同样有三部分,分别是uid,iid以及label值,与G一样,我们也首先得到embedding值:

self.user_embeddings = tf.Variable(tf.random_uniform([self.userNum,self.emb_dim],

                                                    minval=-self.initdelta,maxval=self.initdelta,

                                                    dtype=tf.float32))

self.item_embeddings = tf.Variable(tf.random_uniform([self.itemNum,self.emb_dim],

                                                    minval=-self.initdelta,maxval=self.initdelta,

                                                    dtype=tf.float32))

self.item_bias = tf.Variable(tf.zeros(self.itemNum))



self.u = tf.placeholder(tf.int32)

self.i = tf.placeholder(tf.int32)

self.label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elf.u_embedding = tf.nn.embedding_lookup(self.user_embeddings,self.u)

self.i_embedding = tf.nn.embedding_lookup(self.item_embeddings,self.i)

self.i_bias = tf.gather(self.item_bias,self.i)

随后,我们通过对数损失函数来更新D:

self.pre_logits = tf.reduce_sum(tf.multiply(self.u_embedding, self.i_embedding), 1) + self.i_bias

self.pre_loss = 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 = self.label,

                                                        logits = self.pre_logits) + self.lamda * (

    tf.nn.l2_loss(self.u_embedding) + tf.nn.l2_loss(self.i_embedding) + tf.nn.l2_loss(self.i_bias)

)



d_opt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self.learning_rate)

self.d_updates = d_opt.minimize(self.pre_loss,var_list=self.d_params)

D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计算reward:

self.reward_logits = tf.reduce_sum(tf.multiply(self.u_embedding,self.i_embedding),1) + self.i_bias

self.reward = 2 * (tf.sigmoid(self.reward_logits) - 0.5)

模型训练

我们的G和D是交叉训练的,D的训练过程如下,每隔5轮,我们就要调用generate_for_d函数产生一批新的训练样本。

for d_epoch in range(100):

    if d_epoch % 5 == 0:

        generate_for_d(sess,generator,DIS_TRAIN_FILE)

        train_size = ut.file_len(DIS_TRAIN_FILE)

    index = 1

    while True:

        if index > train_size:

            break

        if index + BATCH_SIZE <= train_size + 1:

            input_user,input_item,input_label = ut.get_batch_data(DIS_TRAIN_FILE,index,BATCH_SIZE)

        else:

            input_user,input_item,input_label = ut.get_batch_data(DIS_TRAIN_FILE,index,train_size-index+1)

        index += BATCH_SIZE



        _ = sess.run(discriminator.d_updates,feed_dict={

            discriminator.u:input_user,discriminator.i:input_item,discriminator.label:input_label

        })

generate_for_d函数形式如下,其根据G的策略,生成一批样本。

def generate_for_d(sess,model,filename):

    data = []

    for u in user_pos_train:

        pos = user_pos_train[u]



        rating = sess.run(model.all_rating,{model.u:[u]})

        rating = np.array(rating[0]) / 0.2

        exp_rating = np.exp(rating)

        prob = exp_rating / np.sum(exp_rating)



        neg = np.random.choice(np.arange(ITEM_NUM),size=len(pos),p=prob)

        # 1:1 的正负样本

        for i in range(len(pos)):

            data.append(str(u) + '\t' + str(pos[i]) + '\t' + str(neg[i]))



    with open(filename,'w') as fout:

        fout.write('\n'.join(data))

G的训练过程首先要通过D得到对应的reward,随后更新自己的策略:

for g_epoch in range(50):

    for u in user_pos_train:

        sample_lambda = 0.2

        pos = user_pos_train[u]



        rating = sess.run(generator.all_logits,{generator.u:u})

        exp_rating = np.exp(rating)

        prob = exp_rating / np.sum(exp_rating)



        pn = (1-sample_lambda) * prob

        pn[pos] += sample_lambda * 1.0 / len(pos)



        sample = np.random.choice(np.arange(ITEM_NUM), 2 * len(pos), p=pn)



        reward = sess.run(discriminator.reward, {discriminator.u: u, discriminator.i: sample})

        reward = reward * prob[sample] / pn[sample]



        _ = sess.run(generator.gan_updates,

                     {generator.u: u, generator.i: sample, generator.reward: reward})


参考文献:

1、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1705.10513

2、 https://github.com/geek-ai/irgan/tree/master/item_recommendation

本文由石晓文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算法设计与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

王红梅 / 清华大学 / 2006-7 / 23.00元

《算法设计与分析》(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精选)将计算机经典问题和算法设计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系统地介绍了算法设计技术及其在经典问题中的应用。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分析方法,第2章从算法的观点介绍了NP完全理论,第3章~~第11章分别介绍了蛮力法、分治法、减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等算法设计技术,第12章基于图灵机计算模型介绍......一起来看看 《算法设计与分析》 这本书的介绍吧!

图片转BASE64编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在线图片转Base64编码工具

随机密码生成器
随机密码生成器

多种字符组合密码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 转换工具

HSV CMYK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