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为什么这么难?看看我的心路历程

栏目: IT资讯 · 发布时间: 6年前

内容简介:作为程序员,当我们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很难、很煎熬,首先说明下,学习相对系统且复杂知识的时候,或者想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时候,才会如此困难,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学习的时候并不难。举个例子,你想使用 memcached 减轻数据库的压力,简单看下官方的手册,学会操作 memcached 的库,就能够解决问题了,这对于大部分程序员来说并不难;但如果你想全面了解缓存的概念、缓存解决的问题、缓存的体系、memcached 内部工作原理,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可能遇到各类问题。系统学习一门

作为程序员,当我们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很难、很煎熬, 原因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篇文章分享下我的艰难学习之路,是自己的一个总结。

首先说明下,学习相对系统且复杂知识的时候,或者想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时候,才会如此困难,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学习的时候并不难。举个例子,你想使用 memcached 减轻数据库的压力,简单看下官方的手册,学会操作 memcached 的库,就能够解决问题了,这对于大部分 程序员 来说并不难;但如果你想全面了解缓存的概念、缓存解决的问题、缓存的体系、memcached 内部工作原理,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可能遇到各类问题。

迷茫

系统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会面临两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有压力的时候,可能来自于内心、工作),这两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1:不了解知识的整体框架,分不清那些是核心,应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2:可能需要了解一些预备知识,如果不了解,越学习越糊涂。

一旦存在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很多的误区或错误。

1:由于对新知识完全没有概念,会进行很多的搜索,而搜索出来的内容都是概念性的,说不到精髓,细节很少。

2:由于缺乏一些预备知识,有的时候感觉掌握了,但解决稍微复杂点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歇菜,让人无法持续学习。

3: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对一门知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但过程很痛苦,没有真正理解。甚至同一篇文章,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好像从没看过。

4:学习的时候特别想要一个总体框架,期望整体理解后,再逐步看细节,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全面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冒进的行为。

5:通过几篇文章就想系统掌握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

  • 文章在讲解的时候进行了抽象,你可能明白结论,但不知道原因,然后误以为自己也懂了。

  • 可怕的是文章的观点可能就是错的,作者描写的时候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掌握了,而读者会越来越迷糊。

  • 不同人写的文章,描述的内容好像相互矛盾的,而由于自己没有分辨能力,很容易困惑。

由于学习不得法,整个过程没有效率,会让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关键是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换句话说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会很痛苦, 但每个人必须经历这个探索过程。

最终你发现了学习的诀窍: 为了系统性的掌握,应该找一本书看看 ,甚至需要看一些预备性的知识。

看书的必要性

通过看书,对于系统掌握知识非常重要,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尤其现在大家普遍喜欢通过互联网学习,觉得看书是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这是很大一个误区。

陪伴看书的过程就是 笔记和实践 ,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存在这两个过程。

阅读书籍的时候可能很枯草,书籍有点类似于手册,很学术,理解的时候并不轻松,我建议在看书的时候读一些相关的 PPT 和文章。

1:文章是带着问题讲解的,对某个方面的知识讲的比较透彻,可以对照着看书。

2:PPT 整体性很强,有点类似思维导图,能够梳理知识结构,可以和书的大纲进行比较。

通过看书,你感觉理解的越来越透彻了,有些原来看不下去的内容也会主动再去看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应用,有些具体原理可以不了解,就是说抽象的去理解知识即可,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专家。但如果想成为专家,一些细节点虽然难学但必须掌握,这样会让自己理解的更透彻,所以有的时候, 越模糊且小众的知识点也非常关键

笔记

书需要读几遍,每一遍都有消化的过程,伴随的就是笔记,如果没有笔记,看的越多有的时候遗忘的越多,笔记分为两个过程:

  • 第一个过程(摘抄和理解): 强调消化 ,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自己去学会了。

  • 第二个过程(笔记): 强调输出 ,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

1:将书本精华部分摘抄下来,最好转换成自己理解的语言(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意图和重点描述出来)。

在摘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的理解可能存在问题,那为什么原来没有发现呢?孤立的看书过程由于缺少思考和实践,看的很快,感觉像理解了,但缺乏整体的串联和思考,实际上可能没有理解。

2:完成摘抄后,就可以按照你的思路去审视整个知识体系,然后使用笔记记录,这是笔记的第二个过程。

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

  • 笔记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己,自己能看明白即可。

  • 画思维导图,整体性理解。

  • 写博客,思考是否真正理解。

在做笔记的时候,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在摘抄的时候同时记录笔记,这里有几个不好的地方:

(1)这个过程你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掌握的点也有限,写的内容可能会有错误,而且空乏,由于理解的不透彻,整个笔记也可能会反反复复的改动,可能会导致重写。

(2)如果直接做笔记,会很在意表达的精确度,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语言组织,比如是不是应该有个图?是否应该语言表达?可那时候自己还不是很明白,将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很没必要。

其实说了那么多,我们在学习某一门计算机知识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你打算掌握到何种程度,如果期望深度理解,那么必须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只有经过摸索,才能逐步的得到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旦有了学习方法,未来再学习其他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也回顾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会有很多体会的。

如果你购买过我的书 《深入浅出HTTPS:从原理到实战》 ,且有时间的话,欢迎去豆瓣进行点评 ,选择文章末尾的 「阅读原文」即可点评。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

[美] 克莱·舍基 / 胡泳、哈丽丝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12 / 49.80元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 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一起来看看 《认知盈余》 这本书的介绍吧!

Base64 编码/解码
Base64 编码/解码

Base64 编码/解码

XML、JSON 在线转换
XML、JSON 在线转换

在线XML、JSON转换工具

HEX HSV 转换工具
HEX HSV 转换工具

HEX HSV 互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