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栏目: 编程工具 · 发布时间: 6年前

内容简介: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是一种有监督降维方法 ,有关机器学习的书上一定少不了对 PCA 和 LDA 这两个算法的介绍。其中,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是一种有监督降维方法 ,有关机器学习的书上一定少不了对 PCA 和 LDA 这两个算法的介绍。 LDA 的标准建模形式是这样的 (这里以两类版本为例,文章会在几个关键点上讨论多类情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其中,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类间散布矩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类内散布矩阵, w 是投影直线: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怎么样,一定非常熟悉吧,经典的 LDA 就是长这个样子的。这个式子的目标也十分直观:将两类样本投影到一条 直线 上,使得投影后的类间散布 矩阵 与类内散布矩阵的 比值 最大。

三个加粗的词隐含着三个问题:

1. 为什么是类间散布 矩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呢?直接 均值之差 m1-m2 不是更符合直觉吗?这样求出来的解和原来一样吗? 

2. 为什么是投影到 直线 ,而不是投影到 超平面 ?PCA 是把 d 维样本投影到 c 维 (c<d),LDA 为什么不能也投影到 c 维,而是直接投影到 1 维呢?同样地,在 K 类 LDA 中,为什么书上写的都是投影到 K-1 维,再高一点不行吗?这是必然吗? 

3. 为什么是类间散布与类内散布的 比值 呢? 差值 不行吗? 

这篇文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我们先回顾一下经典 LDA 的求解,然后顺次讲解分析这三个问题。

回顾经典LDA

原问题等价于这个形式: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然后就可以用拉格朗日乘子法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求导并令其为 0: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得到解: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对矩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进行特征值分解就可以得到 w。 但是有更简单的解法: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而其中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一个标量,所以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和 λw 共线,得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求解完毕。非常优雅,不愧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算法,整个求解一气呵成,标准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但是求解中还是用到了一个小技巧: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标量,从而可以免去特征值分解的麻烦。

那么,我们能不能再贪心一点,找到一种连这个小技巧都不需要的求解方法呢?答案是可以,上面的问题在下一节中就能得到解决。

类间散布 & 均值之差

我们不用类内散布矩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了,改用均值之差 m1-m2 这个更符合直觉的东西: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还是用拉格朗日乘子法: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求导并令其为 0: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得到解: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怎么样,是不是求解更简单了呢? 不需要任何技巧 ,一步一步下来就好了。

为什么说均值之差更符合直觉呢?大家想啊,LDA 的目的是让投影后的两类之间离得更远,类内离得更近。说到类内离得更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类内方差最小,这正是类内散布矩阵;说到类间离得更远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肯定是让均值之差最大,而不是均值之差与自己的克罗内克积这个奇怪的东西最大。

那么经典 LDA 为什么会用类间散布矩阵呢?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表达式看起来更加优雅:分子分母是齐次的,并且这个东西恰好就是广义瑞利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虽然经典 LDA 求解没有上面这个方法直接,但是问题表述更加规范,所用到的技巧也非常简单,不会给是使用者带来困扰,所以 LDA 最终采用的就是类间散布矩阵了吧。

直线 & 超平面

上面那个问题只算是小打小闹,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这个问题就很有意义了: LDA 为什么直接投影到直线(一维),而不能像 PCA 一样投影到超平面(多维)呢? 我们试试不就完了。 

假设将样本投影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上,其中每一个 wi 都是经典 LDA 中的 w 。也就相当于我们不是把样本投影到一条直线上,而是投影到 c 条直线上,也就相当于投影到了超平面上。投影后的样本坐标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所以样本的投影过程就是: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那么,均值的投影过程也是这样: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投影后的均值之差的二范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为什么不用第一行的向量内积而偏要用第二行的迹运算呢?因为这样可以拼凑出类间散布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来,和经典 LDA 保持形式的一致。

回顾一下经典 LDA 的形式: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现在我们有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还缺个约束,类比一下就可以得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实际上,约束也可以选择成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这两个约束实际上都是在限制 W 的解空间,得出来的解是等价的,这两个约束有什么区别呢?我只发现了一点: 

回想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 c 条投影直线,为了确保向这 c 条直线投影能等价于向 c 维子空间投影, 我们需要保证 c 条直线是线性无关的 ,即  rank(W) =c。看一下约束: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右边是秩为 c 的单位矩阵,因为矩阵乘积的秩不大于每一个矩阵的秩,所以左边这三个矩阵的秩都要不小于 c,因此我们得到了 rank(W) = c。 也就是说,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能够保证我们在向一个 c 维子空间投影。而约束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中没有显式地表达这一点

我对矩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知道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否也隐含了对秩的约束,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选择了带有显式秩约束的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这样就得到了我们的高维投影版 LDA: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下面来求解这个问题。还是拉格朗日乘子法: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求导并令其为 0: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得到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些协方差矩阵的和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可逆的。即使不可逆,上面这个也可以用广义特征值问题的方法来求解,但是这里方便起见我们认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可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我们只要对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进行特征值分解,就可以得到 d 个特征向量了,挑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 c 个特征向量来组成 W,我们不就得到向 c 维子空间的投影了吗?

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的。诚然,我们可以选出 c 个特征向量,但是其中只有 1 个特征向量真正是我们想要的,另外 c-1 个没有意义。

观察: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发现了吗?等式右边的 (m1-m2) 是一个向量,换句话说,是一个秩为 1 的矩阵。那么,这个乘积的秩也不能大于 1,并且它不是 0 矩阵,所以: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秩为 1 的矩阵只有 1 个非零特征值,也只有 1 个非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w。

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不是还有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吗, 用它们不行吗?

不行。来看一下目标函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我们刚才得到的最优性条件: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所以目标函数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而我们的 W 只能保证 λ1, λ2, ..., λd 中的一个非零,无论我们怎么选取剩下的 c-1 个 w,目标函数也不会再增大了,因为唯一一个非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已经被选走了。 

所以,两类 LDA 只能向一条直线投影。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 K 类 LDA 为什么只能投影到 K-1 维,其实道理是一样的。K 类 LDA 的类间散布矩阵是: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可以看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是 K 个秩一矩阵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的和(因为 mk-m 是秩一的向量),所以它的秩最大为 K。并且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所以这 K 项中有一项可以被线性表出。 所以,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的秩最大为 K-1 。也即: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只有 K-1 个非零特征值。 所以,K 类 LDA 最高只能投影到 K-1 维。

咦?刚才第三个问题怎么提的来着,可不可以不用比值用差值,用差值的话会不会解决这个投影维数的限制呢?

比值 & 差值

经典 LDA 的目标函数是投影后的类间散布与类内散布的比值,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为什么非得用比值呢,差值有什么不妥吗? 再试试不就完了。 

注意,这一节我们不用向量 w,而使用矩阵 W 来讨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在同时讨论二类 LDA 和多类 LDA,只要把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换成对应的就好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注意到可以通过放缩 W 来得到任意大的目标函数,所以我们要对 W 的规模进行限制,同时也进行秩限制: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也就得到了差值版的 LDA: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依然拉格朗日乘子法: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求导并令其为 0: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得到了: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有: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可以得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若括号内的东西可逆,则上式可以写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注意到,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的秩不大于 K-1,说明等号左边的秩不大于 K-1,那么等号右边的秩也不大于 K-1,即: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所以我们还是会遇到秩不足,无法求出 K-1 个以上的非零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证明的一点是,新的目标函数在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下依然不会增加。

目标函数(稍加变形)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再利用刚才我们得到的最优性条件(稍加变形):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所以目标函数为:

教科书上的LDA为什么长这样?

结论没有变化, 新的目标函数依然无法在零特征值的特征向量下增大

综合 新矩阵依然秩不足 零特征值依然对新目标函数无贡献 这两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用差值代替比值也是可以求解的,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受益。

既然比值和差值算出来的解性质都一样,那么为什么经典 LDA 采用的是比值而不是差值呢?

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比值算出来的解还有别的直觉解释,而差值的可能没有,所以显得更优雅一些。什么直觉解释呢?

在二分类问题下,经典 LDA 是最小平方误差准则的一个特例。若让第一类的样本的输出值等于 N/N1 ,第二类样本的输出值等于 -N/N2 , N 代表相应类样本的数量,然后用最小平方误差准则求解这个模型,得到的解恰好是(用比值的)LDA 的解。这个部分 PRML 上有讲解。

总结

这篇文章针对教科书上 LDA 的目标函数抛出了三个问题,并做了相应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深入理解 LDA。

第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用均值之差而不是类间散布?

答案:可以,这样做更符合直觉,并且更容易求解。但是采用类间散布的话可以把 LDA 的目标函数表达成广义瑞利商,并且上下齐次更加合理。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经典 LDA 最终选择了类间散布。

第二个问题:可不可以把 K 类 LDA 投影到大于 K-1 维的子空间中?

答案:不可以,因为类间散布矩阵的秩不足。K 类 LDA 只能找到 K-1 个使目标函数增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使选择了其他特征向量,我们也无法因此受益。

第三个问题:可不可以用类间散布与类内散布的差值,而不是比值?

答案:可以,在新准则下可以得到新的最优解,但是我们无法因此受益,K 类 LDA 还是只能投影到 K-1 维空间中。差值版 LDA 与比值版 LDA 相比还缺少了一个直觉解释,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经典 LDA 最终选择了比值。

所以,教科书版 LDA 如此经典是有原因的,它在各个方面符合了人们的直觉,本文针对它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没有充分的理由驳倒它,经典果然是经典。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编程.建筑

编程.建筑

保罗·科茨 / 2012-9 / 45.00元

《编程•建筑》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算法与程序用于建筑设计的历史,解释了基本的算法思想和计算机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运用。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驱,保罗·科茨通过多年讲授的计算、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了算法思维。《编程•建筑》提供了详细、可操作的编码所需要的技术和哲学思想,给读者一些代码和算法例子的认识。一起来看看 《编程.建筑》 这本书的介绍吧!

JS 压缩/解压工具
JS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JS 代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图片转BASE64编码

在线图片转Base64编码工具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转换工具

HEX CMYK 互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