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React 和 Vue 哪个更好?” 论坛上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然后评论区就直接开战了。也有朋友转行做前端,问我该学React还是Vue。几年前,可能确实有必要考虑下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毕竟前端圈子这么乱,谁又知道Vue能走多远?React会不会不维护了呢?可现在两者生态都很不错,Vue确实好用,React学习成本也没有传闻中那么高,template很好用,jsx也更灵活。可以两者都去玩玩,根据个人喜好和项目需要来选择用哪个。而如果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那岂不是很有趣?我刚转前端的时候,用的是vue版本好像
“React 和 Vue 哪个更好?” 论坛上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然后评论区就直接开战了。也有朋友转行做前端,问我该学React还是Vue。几年前,可能确实有必要考虑下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毕竟前端圈子这么乱,谁又知道Vue能走多远?React会不会不维护了呢?可现在两者生态都很不错,Vue确实好用,React学习成本也没有传闻中那么高,template很好用,jsx也更灵活。可以两者都去玩玩,根据个人喜好和项目需要来选择用哪个。而如果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那岂不是很有趣?
我刚转前端的时候,用的是vue版本好像还是1.0,那时候的感觉就是数据绑定比jquery操作dom省事儿太多了。后来又接触了React,之后的项目大部分用React写的,现在偶尔也用vue,总体感觉就是vue单文件组件结构比较清晰,模板指令也很好用,而jsx更加灵活,之前有在react状态管理部分做一些尝试,可以像普通function一样去更新状态,也一直想在jsx中加上类似vue里面的模板指令,直到前几天比较闲,总算实现了 “条件渲染”和 “列表渲染”,结果还算不错,过程也挺有趣。
先来看看结果吧,以前要根据不同状态来控制模块是否显示,我们大概要写这样的代码:
render(){ const visible = true return( <div> { visible ? <div>content<div> : '' } </div> ) } 复制代码
现在可以这么玩:
render(){ const visible = true return( <div> <div r-if = {visible}>content</div> </div> ) } 复制代码
另一种常见的场景就是根据一个数组来渲染出一个列表,一般是这么写:
render(){ const list = [1, 2, 3, 4, 5] return( <div> { list.map((item,index)=>( <div key={index}>{item}</div> )) } </div> ) } 复制代码
现在可以更简洁:
render(){ const list = [1, 2, 3, 4, 5] return( <div> <div r-for = {item in list}>{item}</div> </div> ) } 复制代码
以上代码会自动设置key,值为当前元素的索引。如果你想要自定义key,也可以加上,改成
<div r-for = {(item,index) in list} key = {index+1}>{item}</div> 复制代码
结果还算不错吧,代码更简短,语义也比较明确,体验也不必vue里面的模板指令差,个人感觉在“”里面写js有点奇怪。而在{}里面写就很自然,就是普通的js代码块嘛。
至于实现方法嘛,其实很简单,总共才几十行代码,就是写了一个babel插件。
我们写的jsx也是通过babel转译成普通js代码的,然后才能在浏览器中运行,而babel编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解析、转换、生成目标代码。解析部分就是将源代码解析成抽象语法树ast,转换过程是对ast做一些处理,而生成目标代码部分就是将ast再转换成js代码。babel-plugin就是在转换部分做一些工作。
比如对于以下jsx:
<div r-if = { visible }>{content}</div> 复制代码
转换成的ast结构大概是:
{ type: 'CallExpression', callee: {}, arguments: { properties: [] } } 复制代码
目标代码为:
React.createElement( 'div', {'r-if': visible}, content ) 复制代码
React.createElement()方法调用对应ast中的CallExpression, React和createElement在callee中可以找到,可以以此来找出createElement(), r-if 等属性以及第三个参数content在arguments的properties数组中能找到。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遍历ast,找到那些callee为React.createElement的CallExpression, 然后判断arguments中如果出现了r-if, 就对ast做以下修改:首先移除r-if属性,避免死循环;然后在CallExpression对应的节点外面再套一层ifStatement, 如此一来,转换后的ast生成的目标代码大致如下:
if(visible){ React.createElement( 'div', {'r-if': visible}, content ) } 复制代码
至此,我们的目标就已经达到了,至于r-for列表渲染,原理类似,先找出有r-for属性的CallExpression, 然后构造一个map方法对应的CallExpression, 当前CallExpression作为参数传给map方法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次遍历中解析出 r-if 和 r-for 的话,需要把map放在外层,ifStatement放在里面,如果觉得这样做结构比较混乱,可以拆分成不同的插件。
最后再说一下babel-plugin的写法,其实也就是一个方法: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 types: t }) { return { visitor: { CallExpression(path) { // 在这里通过修改path来修改ast。 }, Identifier(path) { } } } } 复制代码
types类型为babel-types, 提供了一些类似loadash的操作方法,比如做一些判断、构造节点。visitor里面写对应类型节点的遍历方法, 比如遍历标识符类型的就写在Identifier中,方法调用就写在CallExpression中。
本文中提到的r-if 和 r-for 已经写成了一个插件,可以在github仓库中找到: github.com/evolify/bab… 同时也发布到了npm仓库,可以直接安装:
yarn add --dev babel-plugin-react-directive
然后在.babelrc中配置即可:
{ "plugins": [ "react-directive" ] } 复制代码
我想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这并未结束,才刚刚开始,还可以实现其他的一些指令,比如r-if 是模块渲染或者不渲染的,我们经常也会遇到这种需求:只是单纯的控制元素可见或者不可见,但元素还是占用空间的,也就是控制visibility, 这也可以写成一个指令。而babel能做的远远不止如此,无聊的时候可以好好玩一玩。
以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React骚操作——jsx遇到template-directive》,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给我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大家对 码农网 的支持!
猜你喜欢: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