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崛起的时候,也许大前端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前端技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正正去做好“大前端”,显然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人才匮乏,虽然互联网发展10多年了。前端技术人员依然稀缺。导致这样问题原因之一是我们教育环境。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大学里不仅没有前端主修课程,而且我们的师资力量跟不上日新月异前端技术,才会导致人才稀缺,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不会选择做前端技术,在这里,我呼吁我们教育能和社会需求接轨。这个问题其实学术上没有明确领域划分。我考虑了下,大致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去划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崛起的时候,也许大前端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前端技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正正去做好“大前端”,显然并不容易。
为什么不容易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人才匮乏,虽然互联网发展10多年了。前端技术人员依然稀缺。导致这样问题原因之一是我们教育环境。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大学里不仅没有前端主修课程,而且我们的师资力量跟不上日新月异前端技术,才会导致人才稀缺,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不会选择做前端技术,在这里,我呼吁我们教育能和社会需求接轨。
什么是大前端
这个问题其实学术上没有明确领域划分。我考虑了下,大致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去划分。
从纵向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浏览器端和Node服务端的。在过去的几年里,NodeJs 的兴起,让前端不再局限于浏览器端,给前端人员有一种从前端到后包打天下之喜悦。不过细细分析下来,由于受限于本身特性,所以无法得到大范围运行,不过node确实为前后端分离指向明确的方向。
从横向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泛UI,比如PC、移动H5、ReactNative、Weex、hybrid、小程序等等,凡是由JavaScript 构成的视图层都可以理解为泛UI。当然更广义的可以算上iOS 与 Android,包括flash、silverlight等等。
无论是横向理解还是纵向认知,随着互联发展,大前端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什么要做大前端
谈起这个话题,就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大前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最为关键的,我觉得降低成本。
1)降低沟通成本,如果说产品一个需求H5上做讲一遍,势必也需要在其他平台上讲一遍,而我们测试又需要在多个平台去测试一遍业务逻辑(我这里讲的不是兼容性问题)
2)降低研发成本,就如我文章开头所说的,前端资源稀缺,成本高。如果我们可以用统一技术去实现“write once run anywhere”,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研发成本。
由此可以想到,我们做大前端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产品、测试痛点,更好为用户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导向
如何去做大前端
1)技术选型
前端技术很多,可以说市面上前端框架少说也有几十种了。比较主流MVVM架构就有Vue、React、Angular 三大体系,除MVVM思想以外,Jquery等也经久不衰。到底使用哪个最为合适?不少人会去选择最为主流,使用最多。当然这没错,用的人多了。框架出错情况越少,错误的解决方案就越多。但是,往往今天主流的未必明天仍旧主流。就好比曾经AMD与CMD之争,sea.js弃用是一回事情的。
那么我考虑的是什么呢?我会考虑当前产线最大痛点是什么,我们需求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定型我们技术框架。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MVVM架构,这样不仅提高开发效率,而且能吸引人才加盟。
其次,我们需要在online上支持MVVM架构,哪怕是在IE7上,而且不需要太大成本去支持,有人会问,现在PC端浏览器的占比不是很少了么,为什么还是考虑PC端,甚至于要考虑低版本浏览器呢。那是由于我们是在做海外产品,不少国家仍旧在使用低版本浏览器。为了不抛弃哪怕百分之一的用户,在技术上我们尽量去满足,去support。
再次,我们需要seo,也就需要考虑到服务端渲染。
再次,我们需要spa(单页设计)
最后,我们需要size压缩到最小。
我是以要求为导向反向推技术选型。按照这个标准,三大主流框架全部淘汰。有的无法满足这个,有的无法满足那个。最后选择来选择去。我们定型于React。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觉得你不是前言不搭后语么。我这里指的react并非标准react,而是react语法。我在PC端采用reactIE,我在H5采用preact,我在ios或Android中用reactnative。同时搭配node+koa2做SSR服务端渲染,满足我上述提出的所有要求
2)架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前端职责是什么?前端需要考虑的用户交互行为,浏览器兼容性,代码扩展性,而不是大批量数据运算与转换。对于前端而言,最好能做到“所见即所得” 。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前端做轻做薄。把复杂业务逻辑,数据转换逻辑推向后处理。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结构上剥离,让业务层和框架结构更加清晰
再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前端监控,最好能把所有错误都统计起来。包括而不限于前端window.onerror.此外我们最好能把前端用户轨迹能记录下来,以方便数据分析及排障。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node层如何来处理爬虫。
带着以上几个点简单分享下我们设计的架构图
a)代码仓库划分
我们采用的4git仓库,分别存放online、h5独有代码,Ares DB存放前端共用业务组件和框架组件,Node+Koa存放共用node框架。这样好处在于通过npm包的方式共享代码,让业务和框架代码分离,职责更加明确。
b) node架构设计
大致可以分为从服务启动注册、用户访问流程管控、React服务端渲染html三大模块。 很显然,哪怕在node层也不会去做运算逻辑。除了监控日志外,就是做好服务端渲染。这里每一步流程,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c) 前端组件架构设计
3)收益和效果
我们能在online和h5 上共享组件,带来开发成本减少,能做到改动一处逻辑2端收益效果。
拿已经上线的订单完成页来举例,与之前size和请求数相比,我们少了将近50%左右。domready速度快了1倍多。同时采用服务端渲染,也减少白屏时间
老版本
新版本
总结
大前端目前确实比较火,但是还是有很多路需要去走,去探索。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是多多思考,从痛点出发,来解决问题,而不不应该人云亦云。这里浅谈一下我们大前端之路,欢迎各位给出不同意见和见解。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TS 酒店管理系统 1.4.0 发布:一款针对中小型酒店的管理系统
- 酒店无线网络覆盖
- 携程酒店 DevOps 测试实践
- 深度学习在酒店售后智能问答场景实践
- 搜索引擎怎么选?携程酒店订单Elasticsearch实战
- 国内酒店稳定性治理实践之内部资源治理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Python深度学习
[美] 弗朗索瓦•肖莱 / 张亮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8-8 / 119.00元
本书由Keras之父、现任Google人工智能研究员的弗朗索瓦•肖莱(François Chollet)执笔,详尽介绍了用Python和Keras进行深度学习的探索实践,涉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模型等应用。书中包含30多个代码示例,步骤讲解详细透彻。由于本书立足于人工智能的可达性和大众化,读者无须具备机器学习相关背景知识即可展开阅读。在学习完本书后,读者将具备搭建自己的深度学习环境、建......一起来看看 《Python深度学习》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