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害架构

栏目: 后端 · 发布时间: 6年前

内容简介:“微” 害架构,即微架构以不合理的方式运行着,其表现形式不适当地采用 “微架构”(微服务、APP 插件化、微前端等)技术拆分臃肿的单体应用,导致软件架构进一步复杂化、难以维护,使得原本具有优势的微架构为什么一个设计良好的架构,会变成一个人人嫌弃的架构?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列举出这么一些理由:关于能力不足导致的架构问题,就不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主要讨论的是 “走歪了的流程”,它才是导致 "微" 害架构的元凶。在开发能力完备的情况下,架构走向微微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个原因是:KPI。KPI 导向的系统架构设计,必

"微" 害架构

“微” 害架构,即微架构以不合理的方式运行着,其表现形式不适当地采用 “微架构”(微服务、APP 插件化、微前端等)技术拆分臃肿的单体应用,导致软件架构进一步复杂化、难以维护,使得原本具有优势的微架构 微微 出现一些问题。

为什么一个设计良好的架构,会变成一个人人嫌弃的架构?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列举出这么一些理由:

  • 架构的设计不符合演进的需求。
  • 开始设计时,架构就不合理。
  • 架构本身是合理的,后继的开发者能力不足。
  • 架构本身是合理的,然而开发的过程中走歪了。

关于能力不足导致的架构问题,就不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主要讨论的是 “走歪了的流程”,它才是导致 "微" 害架构的元凶。在开发能力完备的情况下,架构走向微微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个原因是:KPI。KPI 导向的系统架构设计,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不合理性。

  • “我们的竞争对手采用了微服务架构,你看看我们有没有办法也用这个架构?”
  • “隔壁开发小组的团队使用了微前端架构,我们也上这个架构吧?”
  • “小李啊,听说最近微服务很火啊,你看能不能看到我们的项目上?”
  • ……

如果只是吐槽 KPI,那么这篇文章对于读者来说一定是没有价值的,因为 KPI 是一定要有的。架构是不是最好的不重要啊,重要的是大家都满意——领导满意了,可以多涨工资;团队采用了,可以向外宣传,吸引新成员。

那么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 "微" 害架构?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架构本身应该是合理的,只是出现了点问题。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如没有因地置宜地实施架构—— A 项目有 50 个后端开发,后端由 20 个微服务组成;B 项目有 10 个后端,也由 20 个微服务组成。每次上线的时候,不得不出动所有的人,上线到半夜才算完成。然后,发了个凌晨 4 点的朋友圈。

而在走歪之前,让我们先了解、回顾一下再有系统的架构形成。

架构的演进

回过头来看,大型项目的架构演进,无非就是:

  1. 我有了一个 Idea,快速地设计出了原型 1.0 版本,并推向了市场,效果还不错,赚到一些钱了。
  2. 市面上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在 2.0 版本系统里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一个臃肿的单体应用。
  3.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添加新功能的难度越来越大,于是我们设计出了 3.0 版本的系统——在今天这个节点里,就是微服务架构。

这就是《Linux/Unix 设计思想》一书中所提到的三个系统,毫无维和感:

  1. 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人类设计出了第一个系统。
  2. 专家们在第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做出了伟大而臃肿的第二个系统。
  3. 受累于第二个系统的人,设计出了第三个系统。

可故事并不能因此而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 受益于第三个系统的人们,又有一部分组织会回到第二个系统

大部分的组织,会意识到三个系统的存在。于是,在根据 Idea 设计一个新系统的时候,采用了第三个系统的架构,然后出错了——因为他们缺少专家。这里的专家并单纯指技术方面的专家,而是技术专家 + 业务专家,他/她可以是一个懂业务的技术专家,或者一个懂技术的业务专家。架构在底层是由技术实现的,而在顶层则是业务代码实现的。

业务层的耦合直接影响了技术上的耦合。这个困境导致了,技术架构在不断变化。

组织及架构变更

从我毕业到现在,大公司、大组织的软件架构不断地在发生变革。Mobile First、One APP 、中台战略各种口号不断提出、不断修改。线下业务线上化发展的过程中,业务不断发展,导致组织的软件部门本身的膨胀,进一步地便映射到了软件架构上。

再次的,让我们联系到了 “康威定律”: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和架构等价于组织间的沟通结构。可它并不是在反应康威定律。而是相似的推论:系统的组织不断变化的同时,其设计和架构也相应的在不断地调整。

面对组织结构变化的同时,架构也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毕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同数据库分库分表一样,既然一个组织的部门已经过于庞大,那就进一步细化。同理之下,软件的不同部分又被拆分到不同的部门之下。而随着不同部门的业务发展,技术栈也因此而越来越难以统一,出现了多样化。而在走向多样化的一段时间之后,用户越来越讨厌一家公司的应用(Web、移动 Web、APP)分散在多个不同的应用上,于是应用又开始进一步走向聚合。

于是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参与了一系列的 “微架构” 相关的系统的开发。参与的是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开发,所以主要有:

后端拆分。其典型的形式便是微服务,而以微服务的实现来说,不同部门的服务也往往通常是独立存在的,在架构上后台本身也是互不干扰的。只要保证接口 API 是正常的,那么我们并不需要关心其它项目背后的技术栈。将其与 APP 和前端一对比,就会发现其实后端微服务是特别容易实现的。然而,

APP 拆分。APP 由于存在多种容器,便有插件化、组件化、小程序等不同的方案。整个 APP 所承载的代码量,有可能不逊色于操作系统的代码量。跨团队共同在一个代码库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只能提供一个 APP 平台,让不同部分的业务可以在上面运行。

前端拆分。大规模前端应用的开发历史,要比 APP 要短得多,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拆分方案: 前端微服务化 、微应用化。前端走向微前端架构的原因,除了庞大的单体应用,还有一部分是要聚合旧的遗留应用。

其中或多或少走过的坑,让我意识到了微架构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对于有些组织来说,其不合理地采用微架构带来的问题,可能比带来的问题还多。

微架构带来的问题

“微” 害架构,即微架构以不合理的方式运行着,其表现形式不适当地采用 “微架构”(微服务、APP 插件化、微前端等)技术拆分臃肿的单体应用,导致软件架构进一步复杂化、难以维护,使得原本具有优势的微架构 微微 出现一些问题。

在不同的微架构领域里,他们有着不同的原因。在考察是否使用某项技术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这些因素。而在个时候,我们的第一答案是:“直接使用这种架构,具体遇到什么问题再解决”。是的,现在让我们来戳破这些问题,来看看有没有对应的解决方式?

(以下的内容以个人经验、理解为主,可能与项目的情况不同。)

后端:微服务到应用

实施过后端微服务的开发人员,想必对微服务也有一系列的看法。在不正确的实施之后,不少的人会对微服务有不满。尽管如此,他/她们都会承认微服务在隔离服务之间的价值。但是当带来的问题远大于收益时,它就变得不值得采用了——要么是问题不好解决,要么是问题解决不了。早在 2014 年,我翻译了一篇微服务代价的相关文章《 微服务架构——不是免费的午餐 》,其中提到的多数都是技术问题。

在项目上实施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额外的问题:

  • 代码架构。在不同的组织之间,采用微服务架构,对于相互之间都是好处的。但是在一个小型的内部组织里,掌握 代码独立 的微服务数量就值得考虑了——既然不需要和别人沟通,为什么需要在十多个 repo 间切换??
  • 部署流程。微服务讲究的是独立开发、独立部署,而如果一个微服务如果不能独立部署,有些固定的上线周期,那么部署变成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在一次 release 计划里,我们需要同时上线十几个服务,就变得……。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开发者就在考虑: 是否值得采用微服务架构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可能是,是否有 独立拆分微服务 的必要?

或者采取集成构建的方式,在开发和构建时来独立两个应用,而部署只需要部署一个应用?

客户端:插件化、组件化

(PS:笔者仅有 Android 插件化相关的经验)

APP 的拆分可以分为:插件化、组件化两种方式。插件化是集成构建完后的 APK 包,而组件化(Module)则是集成构建后的模块(lib)。Web 前端的拆分则可以是:微前端、微应用和跨框架组件化几种形式。

不论采用的是哪种方式,每一个微小的部分,最后可以在同一框架内运行。不同的实现方式,稍有有一些区别。有些架构在实施起来很轻松,但是在维护后却变得相当麻烦。而实际上往往有很多的架构在实施的时候就很麻烦,更不用说在后期维护更加麻烦。

业务的价值往往以大前端的形式呈现,因此移动应用在代码的拆分上,往往比后端容易。不论采用的是动态加载、UI跳转、路由或者其它的形式,都 得考虑如何来拆分代码。于是我们就遇到问题了:

  • 一个简单的业务,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简单的服务?

这个时候,当我们有一系列简单的功能,那么它们真的要得独立运行。它们是否有必要成为多个简单的组件?他们不能是一个组件来接受多个参数吗?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合适的代码拆分策略,以方便在未来合适的时候拆分。而限制我们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后期拆分的时候巨大的挑战。

解决方式?可拆分式微架构?

要合并多个后端服务,那么就需要统一它们的技术栈,但是他们的技术栈会是一样的吗?在多数组织里,技术异构是存在的——只存在于少数据服务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使用同一种技术构建的。同一个语言、一个框架,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在一些不易实现特性,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则使用 Python 等拥有丰富 AI 生态的技术栈来构建。

此时,我们只需要保证可以成功构建即可,如微应用化 但是一种构建时集成的方式。当然了,我可能又一次的回到锤子定律的坑里了。

而这种方式并不违反微服务的一系列原则,服务自治、专注的服务等等。在需要的时候,诸如我们主要修改的代码在某一个特定的服务里,那么我们只需要拆分出来独立部署。

同理于,APP 插件化和前端微应用化。只是如果没有规范化开发流程,架构之间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耦合。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轻营销

轻营销

唐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5-6 / 35元

《轻营销》,中国第一本全面讲述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用小预算做大营销的书籍,以求把中小微企业从那些以大预算为基础而难以落地的营销理论和案例中解脱出来。用“轻”但真正起作用的方法,帮助传统企业抓住互联网新一波浪潮的机遇,转型升级。 “怒打价格战、拼命砸广告、渠道金字塔”是过去中国企业做营销的基本功课,背后的逻辑是花钱。今天这三招已经不太管用了,广告费用的多少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直面客户的......一起来看看 《轻营销》 这本书的介绍吧!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HTML 代码

SHA 加密
SHA 加密

SHA 加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