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构中踩过的坑

栏目: 后端 · 发布时间: 6年前

内容简介:最近重构了公司一个将近10年的核心功能模块,踩了不少坑。在做这个重构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做不下去,好几次压力都非常大,心想着我该不会做着做着就退出编程届了吧。

浅谈重构中踩过的坑

最近重构了公司一个将近10年的核心功能模块,踩了不少坑。在做这个重构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做不下去,好几次压力都非常大,心想着我该不会做着做着就退出编程届了吧。

不过还好,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回想写这个项目的时候自己曾三次推翻重来,那种心路历程真的只有经历了才知道,真是煎熬。后来回想起这一路踩过的坑,其实更多的是经验问题,而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关于心态

回顾做这个项目,我觉得心态问题是最重要的,技术问题倒是其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10余年的老功能模块来说,其中最复杂的其实是业务逻辑,而并非技术实现。所以对于老系统的重构,你首先需要将这十余年来积淀在该模块的业务逻辑梳理清楚,这本身就给了重构者一个无形的压力。再加上又是核心业务模块,少一点业务逻辑就会导致线上收入的减少,最后就是 程序员 祭天的悲惨命运。这一系列的背景,使得重构之时心理压力真的很大。

现在回头来看,对于重构项目,最好的方式还是先仔仔细细梳理清楚所有的业务逻辑,之后将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这样你会对这十几年来的业务逻辑一清二楚。清楚了业务逻辑,对于你后面进行系统重新设计以及编码都是大有裨益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说到心态这个话题,无论是做什么项目,即使是重构,也会涉及到排期问题。有时候很可能你自己还没完全了解业务逻辑之时,上级就要你给出一个排期,这时候其实作为重构者是很为难的。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我建议还是与上级做好充分的沟通,如果能延长给排期的时间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应该主动上报每天的进度,让上级知道你的进展。其实要你给出排期,不就是为了掌控进度吗。

当你给出排期后,很可能会出现了许多当时预估排期时没有出现的情况,这时候一般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急急忙忙草草处理了事,另一种则是稳定心态思考最好的解决方式。其实当你发觉另一种做法是更好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目前排期下无法完成,这时候作为整体功能的开发重构人,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即使是因为做了这件事情而延期,但只要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有利于系统拓展性和稳定性的,那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想,如果你因为正确的坚持而延期,我想公司并不会因此而责怪,只要你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最怕的是惊慌失措地写完一个东西,而这东西又漏洞百出。

所以有时候觉得开发或重构一个系统真的是得抱着必死的决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坚持,而不会在上级的排期压力之下做出错误的选择。特别对于重构类的项目,如果没有一个从容的心态,那系统是肯定做不好的。

关于技巧

我觉得重构中的经验技巧远重要于技术实力,因为一个经验可以让你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说出我的心得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

在你重构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会更好,但不解决也不会影响到此次项目的结果。请问,此时你是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不解决好?

有些人会分析:这要看情况,如果我有时间我会去解决,如果没有时间,那我就会跳过它。一般会给出这种答案的人,都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基本可以断定没有经历过实战。因为其分析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主义思想啊,这也确实没错。但这样的解决方式对于实际情况是不够有用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是不做。准确地说:对于任何不影响你达成重构目标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坑到底有多深!在你并不知道坑有多深,而此时又有排期(追兵)在后面,这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不做。等你把必须做的做完了,你再回头来看看这个问题,如果你可以解决,那就尝试着解决。但如果此时你发现坑真的很深,你可以果断返回,这时你其实已经做完了事情,并不会有排期的压力了。这样的做法给自己留足了后路,自己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但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踩这个坑,那么可能你会让自己陷入泥潭。

所以建议大家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不做,不是叫大家做事懒惰。而是让大家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

关于技术

技术是放最后的,因为我确实觉得技术在重构中并不是特别重要。至少在我这次重构中,我基本上60%的工作都是因为我的心态或技巧不足导致的重复劳动。我项目中重构涉及到的技术,我只用了不到10%的时间就完成了。回头想一想,真是觉得好凄凉。

重构中的技术其实更多的是使用 设计模式 将复杂的业务逻辑用简洁的代码呈现出来。简单点来说,就是用设计模式承载复杂的业务逻辑,尽可能使写出的代码简洁。

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系统重构呢?其实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封闭。意思就是说别人只能拓展你的代码,而不能修改你的代码。很多老系统为什么会越来越复杂?逻辑越来越多?原因就是他写的代码允许别人进行修改。这么说可能会很抽象,我们举个例子说吧。

上面这段代码模拟的是对于水果剥皮的处理程序。如果是苹果,那么是一种拨皮方法;如果是香蕉,则是另一种剥皮方法。如果以后还需要处理其他水果,那么就会在后面加上很多 if else 语句,最终会让整个方法变得又臭又长。如果恰好这个水果中的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剥皮方法,那么这里面又会有很多层嵌套。

可以看得出来,上面这样的代码并没有满足「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封闭」的原则。每次需要新增一种水果,都可以直接在原来的代码上进行修改。久而久之,整个代码块就会变得又臭又长。

如果我们对剥水果皮这件事情做一个抽象,剥苹果皮是一个具体的实现,剥香蕉皮是一个具体的实现,那么写出的代码会是这样的:

上面这种实现方式使得别人无法修改我们的代码,为什么?

因为当需要对西瓜剥皮的时候,他会发现他只能新增一个类实现 PeelOff 接口,而无法再原来的代码上修改。这样就实现了「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封闭」的原则。

其实上面这种设计模式是最基本的设计模式:抽象设计模式。对于各种复杂的业务情形,还有其他许多设计模式,例如:代理模式、装饰模式等等。但各种模式归根到底还是考察你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如果你对业务足够理解,你即使不知道某个设计模式,你也会写着写着写出这样一个设计模式。

总结

此时重构的经历让我觉得十分痛苦,但熬过来了就觉得没什么了。忽然感叹道重构还是很有技巧性的,对于技术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重构更多考验的是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对抽象思维的进一步运用。如果业务理解深入,有抽象的思维,那设计模式还可以一点点学出来。而如果反过来,则没有办法做下去。

重构何其苦,且做且前行。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C++标准程序库

C++标准程序库

[德] Nicolai M. Josuttis / 侯捷、孟岩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2-9 / 108.00元

这本包含最新资料的完整书籍,反映出被ANSI/ISO C++语言标准规格书纳入的C++标准程序库的最新组成。更明确地说,这本书将焦点放在标准模板库身上,检验其中的容器、迭代器、仿函数和算法。读者还可以找到特殊容、字串、数值类别、国际化议题、IOStream。每一个元素都有深刻的呈现,包括其介绍、设计、运用实例、细部解说、陷阱、意想不到的危险,以及相关类别和函数的精确樯记式和定义式。一起来看看 《C++标准程序库》 这本书的介绍吧!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HTML 压缩/解压工具

在线压缩/解压 HTML 代码

在线进制转换器
在线进制转换器

各进制数互转换器

XML 在线格式化
XML 在线格式化

在线 XML 格式化压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