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CAP的前世今生 -CAP理论,被戏称为“帽子理论”,CAP是Eric Brewer在2000年ACM研讨会上出了一个想法:“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三者无法在分布式系统中被同时满足,并且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2002年,Seth Gilbert和Nancy Lynch采用反正法证明了猜想:“如果三者可同时满足,则因为允许P的存在,一定存在Server之间的丢包,如此则不能保证C。” 在该证明中,对CAP的定义进行了更明确的声明。
- CAP的前世今生 -
1.1 起源
CAP理论,被戏称为“帽子理论”,CAP是Eric Brewer在2000年ACM研讨会上出了一个想法:“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三者无法在分布式系统中被同时满足,并且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
2002年,Seth Gilbert和Nancy Lynch采用反正法证明了猜想:“如果三者可同时满足,则因为允许P的存在,一定存在Server之间的丢包,如此则不能保证C。” 在该证明中,对CAP的定义进行了更明确的声明。
C:一致性被称为原子对象,任何的读写都应该看起来是“原子”,或串行的。写后面的读一定能读到前面写的内容,所有的读写请求都好像被全局排序。
A:对任何非失败节点都应该在有限时间内给出请求的回应。(请求的可终止性)
P:允许节点之间丢失任意多的消息,当网络分区发生时,节点之间的消息可能会完全丢失。
但是只证明了CAP三者不可能同时满足,并没有证明任意二者都可满足的问题;所以该证明被认为是一个收窄的结果,在之后10年里受到各种质疑。
1.2 重新诠释
2012年,Brewer和Lynch针对所有的质疑进行了回应,重新诠释CAP。“3个中的2个”表述是不准确的,在某些分区极少发生的情况下,三者也能顺畅地配合。CAP不仅仅是发生在整个系统中,可能是发生在某个子系统或系统的某个阶段。把CAP理论的证明局限在原子读写的场景,并申明不支持数据库事务之类的场景。一致性场景不会引入用户agent,只是发生在后台集群之内。把分区容错归结为一个对网络环境的陈述,而非之前一个独立条件。引入了活(liveness)和安全属性(safety),在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下研究分布式系统,并认为CAP是活性与安全属性之间权衡的一个特例。其中的一致性属于liveness,可用性属safety。
网络存在同步、部分同步;一致性性的结果也从仅存在一个到存在N个(部分一致);引入了通信周期round,保证N个一致性结果。
总结:缩小CAP适用的定义,消除质疑的场景;展示了CAP在非单一一致性结果下的广阔的研究结果。
- CAP的分析 -
2.1 组成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忍性
2.2 Consistency
从论文上看:操作之后的读操作,必须返回该值。
从百科上看: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备份,在同一时刻是否同样的值。
总结:在分布式系统中,C代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访问任何数据 结果都是一致的。
2.3 Availability
从论文上看:只要收到用户的请求,服务器就必须给出回应。
从百科上看:在集群中一部分节点故障后,集群整体是否还能响应客户端的读写请求。
总结:在分布式系统中,A代表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是可用的、可访问。
2.4 Partition tolerance
从论文上看:直译叫“ 分区容错 ”,意思是区间通信可能失败。
从百科上看: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
总结:分区容错=分区+容错。分布式系统因为多实例部署,面临多个子网络,多个子网络存在网络通讯的需求;因为网络通讯的不可靠性造成分区的存在。而分区的存在,不可避免出现数据和可用性问题,需要有容错机制来处理。
- 实践分析 -
3.1 A与P的差异
从上述的描述中,因为两者都有容错可用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将A 跟 P 混淆在一起。接下去,咱们从各个维度去分析C 与P的差异。
1、从关注点来说,A关注的是用户对分布式系统的可用要求;P关注的是分布式系统实例间的网络连通性。
2、从要求上来看,A从外部的视角,要求分布式系统在正常响应时间内一直可用;P从实例节点的视角出发,在遇到某节点或节点间通信故障的时候,要求分布式系统整体对节点的容错及恢复性。
3、从受众上分析,A针对的是用户,P针对的是服务实例。
3.2 CP与AP
三者的组合,产生了AC、AP、CP三个组合。但在分布式环境中,多实例部署是基本条件,因为网络的不可靠性,造成了P成了硬性条件。所以结果就转化成了CP、AP两个分支。
CP、AP分支代表的是硬性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利益化才是这个分支的本质问题。如果是粗暴的对另外一个选项直接放弃,那这个世界就太simple、easy了,而且也不符合咱们对系统的期望和基本使用。这就是2012年重新诠释后CAP的最终状态意义,“三选二”是一个伪命题。
基于这个2012年CAP的最终意义,咱们发现CP不是简单的放弃A,而是保障CP的硬性条件去追求A。所以产生了过半写入这样非常经典的使用方式:过半写入后,分布式节点可以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完成数据的一致性要求。因此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1、分布式实例的更高可用性,对所有实例不在全部写入成功才认为是成功。
2、分布式实例的更快响应性,使用广播快速获取过半结果后直接认定结果。依靠补充手段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说完CP的改变,再说说AP的对应调整升级。咱们为了高可用放弃数据的一致性,其实这个说法是不严谨,也是错误的。数据一致性是系统的基本要求。那么要怎么理解AP,应该从脏读、幻读来说,场景允许数据的短暂不一致,接受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1、数据的严谨性是系统的一个要求,但允许数据的一定延迟是AP存在的意义。
2、系统的高可用可以满足更多的群体,从这个的目标上,所以AP是比较友好的
因为分布式系统,系统是多层面的组合型存在,所以我们并不会说一个系统是AP还是CP。我们是根据系统的业务场景去选择CP和AP,但是高可用是互联网分布式应用的特性,所以我们绝大部分情况是追求AP,尽量让系统满足更多的用户。然后基于某些场景数据的强一致性必要性去选择CP。
总结
在分布式环境下,对cap的要求。不管cp 还是ap,并不是完全丢弃另一个,而是优先级问题;在满足C或者A的基础上去追求另外一个,结论如下:
1、CP--在强一致性的底线上追求可用性 (案例-过半写入)。
2、AP—在高可用的基础上追求数据的一致性(案例-最终一致性)。
3、系统以AP为基调,在一些数据高即时、一致性场景使用CP进行补充。
特别推荐一个分享架构+算法的优质内容,还没关注的小伙伴,可以长按关注一下:
长按订阅更多精彩▼
如有收获,点个在看,诚挚感谢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我与 sync.Once 的爱恨纠缠
- mouseenter与mouseover为何这般纠缠不清?
- 当量子纠缠遇到神经网络,物理学家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分布式锁原理——redis分布式锁,zookeeper分布式锁
- 漫谈分布式系统(十):初探分布式事务
- 漫谈分布式系统(十):初探分布式事务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
张向南 勾俊伟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17-5 / 39.80元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共7章。第1章重点介绍了新媒体图片的创意思路及制作技巧,包括微信公众号封面图、信息长图、icon图标、九宫图、gif图片的具体实战操作;第2章重点介绍了创意云文字、微信排版、滑动看图等新媒体文字的排版方法与处理技巧;第3章是新媒体表单,引导读者对表单结构、设计场景及具体应用全面了解;第4章关于H5的创意思路及制作方法,解析了引发H5传播的心理因素,并重点介绍H5的制作工具与具......一起来看看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 这本书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