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场景
跳表(Skiplist)是一个特殊的链表,相比一般的链表,有更高的查找效率,可比拟二叉查找树, 平均期望的 查找、插入、删除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许多知名的开源软件(库)中的数据结构均采用了跳表这种数据结构。
-
Redis中的有序集合zset
-
LevelDB、RocksDB、HBase中Memtable
-
ApacheLucene中的TermDictionary、Posting List
跳表结构描述
跳表可视为水平排列(Level)、垂直排列(Tower)的位置(Position,对Entry的访问抽象)的二维集合。每个Level是一个列表Si,每个Tower包含存储连续列表中相同Entry的位置,跳表的各个位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遍历。
-
After(P):返回和P在同一Level的后面的一个位置,若不存在则返回NULL。
-
Before(P):返回和P在同一Level的前面的一个位置,若不存在则返回NULL。
-
Below(P):返回和P在同一Tower的下面的一个位置,若不存在则返回NULL。
-
Above(P):返回和P在同一Tower的上面的一个位置,若不存在则返回NULL。
有顺序关系的多个Entry(K,V)集合M可以由跳表实现,跳表S由一系列列表{S0,S1,…,Sh}组成,其中h代表跳表的高度。每个列表Si按Key顺序存储M项的子集,并额外增加两个特殊键,分别是-∞和+∞,其中-∞小于M中的每个键,+∞大于M中的每个键。此外,S中的列表满足以下要求( 不同实现版本要求会有不同 )。
-
列表S0包含集合M的每个Entry(加上带有键-∞和+∞的特殊Entry)。
-
对于i=1,…,h−1,列表Si包含(包括-∞和+∞)列表Si−1中Entry的随机生成子集。
-
列表Sh只包含-∞和+∞。
Si中的Entry是从Si-1中的Entry集合中随机选择的,对于Si-1中的每个Entry,以1/2概率来决定是否需要拷贝到Si中,我们期望S1有大约n/2个Entry,S2有大约n/4个Entry,Si 有n/2 ^i。跳表的高度h大约是logn。从一个列表到下一个列表的Entry数减半并不是跳表的强制性要求,相反借助随机函数来达成。
查找算法
SkipSearch(k):
输入:Search Key
输出:最底层列表S0中的位置p, 在S0所有小于等于k的Entry集合中,p对应Entry的Key是最大的。
p <-StartPosition of S
while Below(p) != NULL
{
p <- Below(p) // 沿着Tower往下走
while k >= key(After(p))
{
p <- After(p) // 沿着Level往前走
}
}
return p
Find(k):
输入:Search Key
输出:对应key的位置,若没有找到则返回NULL
p <-SkipSearch(K)
If key(p) == K then:
return p
else then
return null
插入算法
往跳表中增加Entry44的流程:
-
找到底层列表(S0)中39的位置,在其后插入Entry44。
-
假设随机函数取值为1,接着回到38的位置,在其后插入Entry44,并和底层列表S0中的Entry44连接起来形成Entry44的Tower。
-
假设随机函数取值为0,则插入过程终止。
Insert(K,V):
输入:K,V
输出:新Entry(K,V)在这个跳表的最高位置
p <-SkipSearch(K)
q <- NULL
e <- (K,V)
i <- -1
repeat
i <- i + 1
if i >= h then // h代表跳表的高度
// 跳表增加一个Level,紧接着三句用于在新增的Level插入两个特殊Entry:(−∞, null ), (+∞, null)
h <- h + 1
t <- After(s) // s代表跳表的当前起始位置
s <- InsertAfterAbove(null, s, (−∞, null ))
InsertAfterAbove(s, t, (+∞, null))
//在位置p(同一Level)之后和位置q之上插入e的位置,返回e的位置
q <- InsertAfterAbove(p, q, e) // 往新Entry的Tower上面增加一个位置
while Above(p) == NULL do
p <- Before(p) // 沿着Level往回走
p <- Above(p) // 沿着Tower往上走
until random() ==0 // 0代表停止, 1代表继续。
n <- n + 1 // n代表跳表的元素总数。
return q
删除算法
删除Entry25的流程
找到底层列表(S0)中25的位置,并将Entry25的整个Tower删除掉。调整前后元素的指针关系。
Erase(K):
输入:K
输出:void
p <-SkipSearch(K)// 返回跳表中底层队列S0中最大的一个小于等于K的Entry的位置。
if Key(p) != K then// 没有找到对应的元素,直接返回。
return
repeat
q <- Before(p)
r <- After(r)
modifyBeforeAfterPointer(q, r)// 调整q的后向指针和r的前向指针
temp <- p
p <- Above(p)// 沿着Tower往上走
delete temp
until p == NULL
//清除无任何数据的层
t <- Below(s) // 保留最上层的-∞ 和+∞ ,s代表跳表的起始点位置,即头结点。
while t != NULL && Key(After(t)) == +∞ && h > 0 do
q <- t
r <- After(t)
t <- Below(t)
h <- h – 1
delete q , r
高度控制策略
跳表高度控制的策略,有如下两种:
-
限制最大高度: 插入算法中限制跳表的最大高度,h=max{10,3* RoundUp(logn)},当超过最大高度的时候,即使随机函数值为1也不能继续在Tower上Append Entry了。边界情况,当RoundUP(logn) <RoundUp(log(n+1)),仍然可以append一次。
-
不限制最大高度: 插入算法中不限制跳表的最大高度,以随机函数的值来确定是否继续在Tower上Append Entry。(后面会给出高度>log(n)的概率推导,概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这种方法也能Work)
时间与空间分析
最坏场景
当每个元素的Tower的高度都是h的时候,查找、插入、删除的性能最差,为O(n+h),n为跳表的元素数目,h为跳表高度。 从这一点看,跳表没有红黑树稳定 。
跳表高度推导
-
P(Entry的Tower的高度i)= P(连续i次随机数取值为1) = 1 / 2^i,其中P代表概率,
i >= 1。
-
P(Leveli 至少有1个元素) <= n / (2^i),n为跳表元素个数。
-
P(跳表高度大于i) = P(Leveli至少有1个元素) 。
-
假设跳表高度为3logn,则P(h>3logn) <= n / (2^3logn) = 1/(n^2),假设跳表元素有1000个,则P(h > 3logn)是百万分之一,反过来,有极大概率保证跳表的高度小于等于3logn,故h = O(logn)
查找时间推导(插入、删除 类似)
-
查找包括两个循环,外层循环是从上层Level至底层Level,内层循环是在同一个Level,从左到右。
-
因跳表高度以 极大概率 为O(logn),所以外层循环的次数以极大概率为O(logn)。
-
在上层查找比对过的key,不会再下层再次查找比对,任意一个Key被查找比对的概率是1/2,因此内层循环的比对次数的期望约等于2,即O(1)。
-
最终查找的时间=O(1)*O(logn),也即O(logn)。
空间占用推导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猜你喜欢:- 数据结构 – 用于构建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
- 荐 用Python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问题(三):线性数据结构之栈
- 数据结构和算法面试题系列-C指针、数组和结构体
- 请问二叉树等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结构是怎样的?
- 数据结构——单链表
- 常用数据结构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